A4:看重庆总第585期 >2024-10-28编印

从“打破症结”到“知冷知暖”
沙坪坝城市治理的“云端”思考
刊发日期:2024-10-28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图片1

图片1

  

工作人员实时查看沙坪坝区数字城市管理信息。沙坪坝报记者郭晋摄

□沙坪坝报记者张浩
  给城市装上一个“智慧大脑”会怎样?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他们会多了一双见微知著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对于居住在城市的老百姓而言,则有了“管得宽”和“盯得细”这两位“新邻居”。
  “城市”作为多种要素相互交织的物理空间,如何站在“人民”的角度探索城市治理的新路径,让城市拥有更强的“感知体系”?随着一批批以数字化手段赋能城市治理的标志性改革项目上线运行,沙坪坝在运用“数”的手段、做好“治”的文章背后所给出的答案,不仅有围绕建立健全“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跨越“数字鸿沟”在重点领域破题解题的能力提升,还有在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进程中一个个“知冷暖、懂人心”的细密“针脚”。

治水先“知天”守一方安澜

  歌乐山下、嘉陵江畔,“重庆味”和“巴渝风”交织的磁器口古镇,不仅是一张靓丽的城市旅游名片,还有一套沙坪坝向天要“数据”的防汛经验。
  临窗而坐,泡上一杯清茶,品茗之余一览秋日江景。迎来送往四方游客后,赵杰坐在自己经营的餐馆里谈起了眼前的这条嘉陵江。
  “在古镇做餐饮生意这些年,靠的是这条江,怕的也是这条江。”赵杰告诉记者,每年到了夏季汛期,嘉陵江看似平静的水面有时候说涨就涨,餐馆作为临江店铺,拥有风景的同时风险也是说来就来。“尤其是半夜闭店后,水位一旦上涨根本就来不及撤离物资。”
  但现在就完全不一样了。
  今年汛期,嘉陵江磁器口流域陆续迎来了3场过境洪峰。尽管洪水凶猛,但赵杰等沿江商铺老板却显得十分从容淡定。“有了‘知天’系统推送给我们的预警信息,至少提前一天做好了各项撤离准备。”赵杰说。
  “知天”,全名叫“知天·沙坪坝区防汛决策指挥系统”。走进沙坪坝区的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一面分区分块的大屏上显示着各类数字。而这里,便是沙坪坝向天要“数据”的核心所在。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收集和分析气象、水文等实时数据,为防汛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沙坪坝区气象局工作人员石京川介绍,该系统联通了嘉陵江流域2800余个自动气象站、32个水文站等数据资源,接入气象卫星影像、水体遥感、雷达回波、陕甘川渝联动预报等信息,经过“数据”的自动“梳理归结”,实现了嘉陵江流域雨情、水情的实时监测。
  更厉害的是,该系统不仅能“要到”数据,还能给出相应的干预方案。通过模拟演示,该系统可以根据不同水位自动生成应急处置方案,其中所涉建构筑物的负责人、住户、商户、车库、应急避难场所、撤离路线等信息,都可以一图通览;通过网络电话与应急责任人通话,还可以在防汛救援时实现“一点一策”,为争取转移时间提供保障。
  “借助实时数据和‘三维淹没分析模型’的分析研判,能够精准快速划定需要转移的范围和人员。”石京川告诉记者,水位每上涨1米,会淹到何处,需要转移多少人,这些过去全靠经验分析的事情,现在有了更为精准的科学依据。
  目前,该系统涵盖“流域洪涝”“城市内涝”两大数字应用场景,并接入了重庆市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从而建立起多跨协同的数字化、扁平化、闭环式防汛救灾指挥调度新模式,让沙坪坝实现了以“讯”防“汛”。

延伸触角“一网”管全域

  如何在破解“碎片化”的城市治理难题中延伸“管理网”的触角,实现城市治理“一网管全域”?
  “加快数字赋能,构建更为‘聪明’的‘城市大脑’。”在沙坪坝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的大厅里,数字城管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付正友通过现场大屏演示,回答了这个问题。
  截至目前,沙坪坝已将3万余路摄像头以及1万余物联感知设备相整合并进行网格化管理,实现了城市智能监管的全覆盖范围。
  而这些遍布城市的“天眼”究竟“盯”的是什么?物联感知设备又“因何有感”?付正友一边调取往期的预警处理信息,一边介绍,系统对视频画面进行实时分析,准确识别并抓拍市容环境、施工管理、街面秩序、突发事件等五大类上百种城市管理问题,推动了城市管理问题精准、高效、快速处置,有效提升了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比如前两天渝碚路街道某路段照明路灯故障,物联设备第一时间触发‘感知’,发送预警信息到平台上,我们通过分类派单的形式进行了快速处理。”付正友说,通过这张“智慧网”,除了在监管范围上实现了全覆盖,同时还把一些如城市绿化、井盖、雨水箅子、非法占道等一些城市管理的“隐形”问题“一网打尽”,让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有了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如今,像工地运输车辆巡查、城市基础设施运行安全等问题,也都可以通过这一套城市管理的智慧系统进行监管。”
  上有“天眼”24小时巡查,地面上的城市管理也充满了“智慧行动力”。通过智慧执法综合管理系统,丰富执法文书事件模板,出具的执法文书更加规范,执法程序更加合理,证据链条更加完善;依托“沙区全民城管在线”微信公众号,整合统一马路办公、12319、“全民城管在线”“门前三包五长”等系统,群众通过一部手机,也能参与到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中。

数字赋能 护民生“温度”

  不久前,家住石井坡街道中心湾社区的居民林兴玉不慎在家摔倒,后经社区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后第一时间送至医院治疗。而康复后的林兴玉老人除了对社区表示感谢外,还有一个事情也让他感到困惑:“社区又是啷个晓得我摔了呢?”
  这个疑惑,安装在老人家中的“智慧门磁”就有了“发言权”。通过简单的开关门动作,系统就能监控独居老人的外出活动时间。一旦超过设定的时限没有触发“智慧门磁”,便会向社区上报预警信息。“我们收到预警信息后就派人上门查看,才发现老人摔倒在家中。”中心湾社区网格员秦琳越说。
  这是养老服务嵌入基层社会治理数字化平台的生动实践。目前,依托“一中心四板块一网格”基层智治体系,沙坪坝已把“智慧门磁”“智能烟感”“视频监控”等各类传感设备接入了基层智治平台。运用智能算法,实时跟踪、动态感知城市生产生活情景,即时预警推送信息,构建起人数协同的感知体系,提升基层快响快处能力。
  “随着系统的越来越强大,很多面向群众的民生事项,我们也能通过系统来进行处理。”石井坡街道中心湾社区党委书记张义清告诉记者,社区划分了11个网格,每一个网格都有专职网格员和志愿者对接群众诉求。这些诉求通过网格员甄别后上报系统,就会进入到全区统一的基层智治体系“感知预警、决策处置、监督评价、复盘改进”的闭环工作模式中。
  “这意味着,社区网格员可以通过平台实时上报社区治理中发现的问题,然后系统决策出一套方案,为我们精细社会治理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张义清表示,对于社区层级能够处理的就会派专人前往现场,不能处理的则自动流转到街道以及区级指挥中心处理。
  据了解,今年以来,沙坪坝依托区治理中心这个“城市大脑”探索出的基层智治体系,已累计处置各类问题8万多件,办结率、满意率均在98%以上。一批批基层群众“说不上缘由”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通过城市“大脑”中的一条条“数据”跑出来了。
  从“感知一件事”到“温暖一座城”,沙坪坝这座城,在变得更“聪明”的同时,也变得更“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