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义华
当地时间10月23日上午,俄罗斯喀山会展中心,习近平主席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上再次谈到动荡世界中的抉择。如何抉择,习近平在讲话中提到了一本书。
“我想到俄罗斯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著作《怎么办?》,书中主人公的坚强意志和奋斗激情,正是当前我们所需要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多次提及车尔尼雪夫斯基的长篇小说《怎么办?》,他数次对该部小说予以高度评价,是他有着特殊情感的一部俄罗斯长篇小说。
2013年3月23日,在莫斯科会见俄罗斯汉学家、学习汉语的学生代表和媒体代表时,习近平深情回忆道:“我年轻时读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当时给了我很大的影响。这就是优秀文化的魅力。”
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重提往事:“我读过很多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如年轻时读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后,在我心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在2016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学情缘》一文中,他说:“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一个民主主义革命者,他的作品给我们不少启迪。他的《怎么办?》我是在梁家河窑洞里读的,当时在心中引起了很大震动。”
《怎么办?》问世于1863年,距今已有161年。这一时期正处于俄国解放运动的领导力量从贵族转移到平民知识分子的特殊节点。小说反映了当时俄国进步青年的精神风貌,唤起了人民反抗旧势力的觉悟,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降临积蓄了必不可少的激情。
作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不仅是俄国著名作家,而且是19世纪60年代反对沙皇农奴制度的代表人物和先进思想的启蒙者。
《怎么办?》创作了拉赫美托夫这个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职业革命家的光辉形象。习近平多次表示,这本书对他有很大影响、很大震动。青年时期的习近平仿照书中情节来野蛮体魄和锤炼意志,他后来回忆:“那时候(梁家河知青期间),我们觉得锻炼毅力就得这么炼,干脆也把褥子撤了,就睡在光板炕上。一到下雨下雪天,我们就出去摸爬滚打,下雨的时候去淋雨,下雪的时候去搓雪,在井台边洗冷水澡,都是受这本书的影响。”
眼下,如同这部小说的名称一样,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的当今世界,同样面临“怎么办”的问题。
“时代的风浪越大,我们越要勇立潮头,以坚韧不拔之志、敢为人先之勇、识变应变之谋,把金砖打造成促进‘全球南方’团结合作的主要渠道、推动全球治理变革的先锋力量。”
《怎么办?》主人公的坚强意志和奋斗激情,正是当前“大金砖”所需要的精神力量。
在金砖峰会提到一部文学作品所蕴含的精神力量,习近平的讲话自然用意很深,值得我们认真深入学习和领会。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会多一份我们抉择的坚定和攻坚克难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