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渝周刊·理论总第584期 >2024-10-25编印

以新质生产力激发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数字活力
刊发日期:2024-10-25 阅读次数: 作者:李珮 王岩杰  语音阅读:
  

□李珮 王岩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也强调,要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重庆是我国辖区面积和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应着眼依靠新质生产力赋能,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在宏观层面让城市运转更加高效有序,在微观层面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
  发挥数据新型生产要素作用。数据是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为重庆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带来新机遇。一是推进工厂智能化改造。要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研判整合工厂应用场景,立足重庆全局设计下的“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核心场景,构建“1+1+ N”整体架构,以AI工厂、无人车间等智能化场景聚焦“未来产业”变革,不断适应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的发展趋势。二是发挥“人工智能+城市空间规划”的互嵌优势。要通过人工智能相关技术,收集、分析市民对当前重庆城市规划的舆论趋向,提升城市设计编制的个体参与度。借助“云端平台搭建”和“空间动态模拟”手段探索智能工业用地,优化职住空间布局,创造更多秩序与活力并存的城市空间。三是丰富数字资产管理手段。要深入理解“数据二十条”等数字经济时代的监管要求,努力规避数字资产的泄露与丢失风险,基于“原始数据不出域、数据可用不可见”原则,利用加密技术保护受众敏感信息。此外,还要积极探寻结构清晰、细目完备的数字资产监管路径,依照性质用途进行分类登记、责任捆绑和保存处置。
  提高民生服务智治水平。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要通过数字技术激发各类新质生产力的内生动能,以服务的智能化升级增强公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一是完善并夯实数字基建。要以增强政务服务平台计算和储存能力为目标,打造公共数据生成与共享的数字平台,为城市AI技术运用提供“原料”。同时,还要关注城乡数字资源的协同调配,鼓励跨部门、跨区域场景适配,加快基层“双千兆”互联网建设进度,实现城市与乡村信息的智慧互通。二是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响应能力。要善于借助数字技术对城乡全域重点领域进行全景感知与跟踪监测,及时预警潜在隐患,高效解决群众的烦心事和闹心事。具体而言,可基于区域数据库对当前城市进行数字孪生,针对基础设施运行、生产生活供需、社会安保管制等问题展开模拟演练,以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措施实现智治效果最大化。三是畅通群众信息反馈渠道。要根据城市空间与公众行为的互动关系,搭建数字信息平台,推动政务决策透明化,克服传统城市治理存在的群众参与意愿低和诉求表达不便等弊端,使公众全过程纵深了解与介入城市服务工作的部署、落实和监督,完成从被动知情到主动共享的角色转变,实现多元主体与城市发展的数字互融。
  推动绿色生态数字转型。绿色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也是新质生产力的体现,要将数字技术嵌入绿色生态发展全链条、全过程。一是强化低碳意识,以数字生活引领绿色风尚。一方面,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数字赋能打造弘扬低碳主旋律的“云端”渠道,推广数字政务服务、在线医疗教育、共享单车电车等多种低碳生活样态。另一方面,要倡导养成个人节能减排的数字台账记录习惯,量化低碳行为,以“碳积分”“碳钱包”增强公众成就感和获得感,凝聚绿色共识,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贡献力量。二是提高环境智能监测与决策水平。要将各区域环境数据与物联网、大模型、大算力、AI分析等技术相结合,增强机器训练与学习效果,科学、深入分析所检测区域数据的动态趋势,完善对应预警反馈体系。同时,这也有助于构建“采集分析—发掘模拟—虚拟可视—溯源治理”的智能环境感知机制,为污染的预测、评估、处理提供决策依据。三是促进环境分区管控,优化城市生态空间。要逐步建立“天空地水工”一体化动态监控体系,科学利用遥感、无人机、水下机器人等数据采集手段打造“信息高铁”,赋能环境分区管控实现“多表联查、一图尽览”,为政府招商引资和规划环评提供价值参照,守好建设美丽重庆的生态边界、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