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报记者刘侃文/图
城市重力快速通道、火箭发射模拟器、智能井盖检测系统……今年2月,第39届渝中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渝中区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基地举行,188名科技创新小达人带来了一件件极具创新思维的作品,为科创发明注入青春力量。
这只是渝中科学教育探索实践中的一个典型案例。
近年来,作为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之一,渝中着力实施科学教育“质量强能、资源聚能、改革赋能”三大行动,积极探索课内外融通、大中小衔接、校家社协同的科学教育新路径,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构建形成具有渝中特色的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生态。
质量强能行动
夯实科学教育基础
二十九中学创新打造“蚂蚁梦工场”校园众创空间、“耕读园”生态实践基地;巴蜀小学建立“无土栽培区”“动物习性探究区”等可视化、体验式的“科学长廊”,让学生在全景式科学环境中实践探索……
近年来,在渝中区教委的支持与统筹安排下,各校加快推进实验室和仪器设备改造升级,因校制宜建设创新实验室、智慧教室等新型教学空间,创设个性化、智能化的科学教育环境,为学生提升科学素养厚植沃土。
在科学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渝中构建具有特色的“1+N+X”科学课程群,深入推动国家课程方案的转化与落地。目前,全区共建成3D创意设计、生命科技与伦理道德、疯狂化学实验室等12门市级精品选修课程。
强教必先强师。长期以来,渝中坚持用好用活“渝中英才”“渝中青年C位计划”等人才政策,优化科学教师队伍结构和师资配置;实施“科学名师领航工程”“科学骨干教师先锋计划”,打造“集智备课”教研新范式;建立科学教育专家资源库,聘请院士、教授及专职科技人员到校任职,实现各学校科学副校长、科学教育导师、专兼职科技辅导员配备全覆盖,建设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业素质较高的科学类教师队伍。
资源聚能行动
拓展科学教育场域
早在2001年,渝中就设立了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基地(以下简称渝中区劳技基地),负责统一实施全区中小学生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目前,渝中区劳技基地将培养劳动美德,增强劳动技能,体现STEAM、创客等教育理念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入,已形成“电子百拼”“木工艺”“缝纫技术”等丰富的中小学劳动课程。
此外,渝中区劳技基地以培养高中生工程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目标,进行了通用技术教育与工程教育深度融合的探索;聚焦工程教育实践,将科学教育深度融入通用技术教学中。
渝中区劳技基地多措并举赋能学生科学素养提升,仅是渝中因地制宜打造区域性科学教育基地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渝中统筹整合全区资源,打造科学教育与劳动教育、工程教育、科技竞赛相融合的区域性科学教育实践与教学基地;更新“科学+AI创客工坊”“科学+3D设计打印室”“科学+AR实验室”等特色课程体系,持续打造科技创新大赛、纸雕创新设计大赛等品牌赛事,精心搭建“五育”融合理念下的“学、练、赛”一体化平台,为学生提供跨学科实践探索场域。
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渝中坚持实施创新人才“校内外双导师制”,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贯通培养机制;常态化开展“院士专家科普校园行”“科学家精神进校园”主题活动,组织参加国际青少年创新设计大赛、全球发明大会等“白名单”科技竞赛,近年来获得全国、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奖项千余项。
改革赋能行动
提升科学教育质效
近年来,人民小学带动集团成员校,与重庆科技馆、重庆自然博物馆等科普基地合作,并联动奉节县夔州小学、夔州博物馆,共同开发跨学科项目化科学课程,深入推进科学教育帮扶共建。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除了人民小学教育集团,辖区各中小学教育集团纷纷立足区内优质教育资源优势,发挥龙头校的示范作用,常态化开展“五个一”活动,即共建一批实践基地、共育一批名优教师、共设一批学科工作坊、共研一批精品课程、共推一批改革试点,促进集团内与校际科学教育资源共享。
在数字化赋能科学教育方面,渝中聚焦数字资源开发共享、课堂教学变革优化、应用场景融合创新等关键环节,实现优质资源多元化供给与持续性再生,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同步提升。如,人和街小学推进“智慧赋能科学课堂行动”,搭建未来学习室、AI体验室等,打造感知数字化、管理智能化、远程可视化的“数智微农场”,推动科学课堂教与学的深度变革。
渝中还不断健全完善科学教育试点项目的培育、激励、指导机制,持续构建融“特色平台、试点学校、精品项目”为一体的科学教育品牌,涵养形成“5G+智慧教育”“创客教育联盟”等一批具有辨识度和影响力的品牌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