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看重庆总第578期 >2024-10-17编印

彭水: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刊发日期:2024-10-17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彭水日报记者陈兴盛闵朋飞
  乡村振兴就像一条“金扁担”,一头挑着绿水青山,一头挑着金山银山。
  彭水县走马乡积极探索,精心谋划产业发展之路,数字智慧农业基地生机勃勃,生态养殖基地风景如画,承载着浓厚文化底蕴的故事馆为乡村赋能。
  在走马乡希望的田野上,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

智慧农场
科技点亮田园梦想

  走进保兴村的“我在走马有块地”数字智慧农业基地,一片繁忙而又充满希望的景象映入眼帘。
  蓝天白云下,整齐的地块里,农户们正辛勤劳作,不远处,游客观光的身影不时闪现。
  “我现在所在的地方,是走马乡保兴村的‘我在走马有块地’数字智慧农业产业基地,这是我乡探索发展数字经济产业的一次具体实践,用数字智慧赋能农业产业,以此来实现土地价值的最大化,也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走马乡党委书记王松站在基地中央,介绍着这个充满创新的数字智慧农业基地。
  “我在走马有块地”数字智慧农业基地采取“村集体公司+认领客户+农户”的发展模式,让客户实现当“农场主”的美好愿望。
  农场里,一套数字智能监测系统引人注目。气象监测仪、土壤检测仪、太阳能自动杀虫灯等设备一应俱全,可以对农场的温度、湿度、风速、土壤酸碱度、农作物长势进行实时监测。认领客户可通过客户端随时查看现场情况,感受科技带来的便捷。
  “基地有16个地块,每个地块66.66平方米,认领客户投资6666元就可以获得一块数字智慧农场。”保兴村党支部书记王习伟满脸自豪地说,周末或假期,人们可以带着家人、朋友来到这里,种上瓜果蔬菜,体验田园生活。
  据王习伟介绍,基地不仅为保兴村集体经济带来每年10万元以上的收益,还能实现效益分红,覆盖全村490多户2000余人。同时,带动周边30多户群众就地务工,实现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生态养殖
山水之间的“渔乐无穷”

  在万家村龙洞坝生态养殖基地,青山绿水环绕,游人们或观光、或垂钓,享受着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人们欢声笑语与潺潺的流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首动听的乡村交响曲。
  “这里有山、有水、有生态鱼、有农家乐,还有天然溶洞和古老石拱桥,正在打造成一个集休闲、观光、垂钓、美食、农耕于一体的农文旅产学研项目基地。”在龙洞坝生态养殖基地,王松说。
  龙洞坝的生态环境良好,植被茂密,空气清新。周围的山峦起伏,绿树成荫,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此外,龙洞坝还有丰富的水资源,溪流潺潺,清澈见底,水中鱼虾嬉戏,增添了许多生机与活力。
  据基地负责人沈朝权介绍,基地目前有50多块格田养鱼池,主要养殖鲢鱼、草鱼。这里水质很好,富含锶元素,用这些富锶泉水养出来的鱼品质好、味道鲜,深受消费者喜爱。
  “基地采用‘村集体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三方共赢。每年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上,带动周边40多户群众户均增收2000余元。”万家村党支部书记王秀敏说。

故事馆
文化传承赋能乡村振兴

  万灵山脚下,走马乡故事馆静静地矗立着。这里,仿佛是一个时光的宝库,装着走马的文化根脉和乡情乡愁。
  “这里是走马乡故事馆,走马的文化阵地和精神堡垒。我们创建故事馆的初衷是为了深入挖掘、传承、弘扬盐丹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以文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王松热情地向大家介绍。
  近年来,走马乡以乡土、乡容、乡情、乡音、乡邻、乡德、乡贤、乡愁“八乡”为基础,积极探索文化介入乡村振兴,建设走马乡故事馆。
  故事馆由走马村老便民服务中心改建而成,建筑面积240平方米。全馆分为上下两层,共设7个展区。
  在走马摄影展区,陈列着近百幅反映走马乡的摄影作品,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展示了走马的山水风光、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农特产品、民俗风情、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变化。
  “走马”书画室内,室内悬挂着10余幅“走马”书法作品,堂中的书法桌上摆着笔墨纸砚,供在外的成功人士回到家乡后写下他们心目中的“走马”。
  在走马传说展馆,一个个古老的传说引人入胜;在红色文化展馆,一段段历史故事让人热血沸腾。
  故事馆犹如一座时光的宝库,将走马乡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紧密相连,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人文的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