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南日报记者罗莎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为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今年以来,巴南区积极构建“巴心助企·巴实服务”工作体系,开展线上线下联动服务工作,深化“三级走访”服务,制定区领导联系重点民营企业制度等,推动61个单位470名领导“一对一”联系服务1197家区内重点民营企业,全力帮助民营企业排忧解难,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翅膀。
开展走访调研
解决企业急难愁盼
重庆航天巴山摩托车制造有限公司位于华陶立交,属内环以内,企业在运送货物时需要集装箱车辆。然而,集装箱车辆必须持有内环通行证,方可白天到工厂装货,满足工厂正常的出货需求。由于企业的通行证数量较少,且通行路线受限,加上白天通行时间较短,导致工厂经常深夜加班加点,影响工人休息和工作效率。
在一次走访调研中,相关领导了解到企业的困难,立即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研讨协调,在最短的时间内,为企业取得了内环通行证,切实有效地解决了企业的出货瓶颈。
“非常庆幸,我们赶上了民营经济发展的春天,特别是巴南区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企业制度的实施,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扎根巴南,获得满满’!”重庆航天巴山摩托车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杨金权激动地说。
今年以来,巴南区积极深化“三级走访”服务,全区已累计开展走访服务7200余人次,协调解决各类企业诉求287个,推动解决了一批融资难、运输难等问题。比如,帮助重庆优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重庆界石仪表有限公司解决融资3000余万元;帮助重庆南方阻燃电线电缆有限公司、重庆众恒电器有限公司新增订单9000余万元。同时,巴南区通过开展“银行+商会”金融对接服务、召开绿色金融银企对接会、举办专场招聘会等活动,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用工难问题;通过“订单式”普法、清廉民企建设等举措,引导民营企业依法合规经营,推动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通过开展央地企业合作、召开供需对接会、实施“百企赋能·百村振兴”行动等,实现供应链、产业链、销售链高效衔接。
针对行政审批重复要件多、周期长,多头执法、以罚代管等突出问题,巴南区成立5个工作组专班推进,共推动各执法部门化解124项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涉及资金3645.3万元。
强化数字赋能
助推企业提质增效
如何更好地为民营企业服务?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助推企业提质增效?这是巴南区一直以来都在不断探索、研究的问题。
巴南区工商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巴南区印发了《巴南区建立线上线下联动服务体系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积极落实央地对接会、政银企对接会、政法联席会等机制,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服务矩阵。同时,印发《巴南区领导联系重点民营企业制度》,四大家主要领导率先垂范,深入一线,助企纾困。分管区领导主持召开服务推进会、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政企座谈会等,推动服务民营企业工作不断深化。
“企业很多政策,都可以在‘巴巴实’平台上面找到,方便又快捷。”作为巴南区数字赋能民营企业发展的有力平台之一,“巴巴实”企业服务云平台成为众多企业了解政策、申办业务的重要平台。
近年来,巴南区以问题为导向,紧盯企业实际需求,广泛收集意见建议,积极推动平台迭代升级,新增“种子基金”“数字转型”“绿色金融”“合同履行”“信用巴南”等10个功能板块。目前,“巴巴实”企业服务云平台已注册市场主体6.1万余户,开展政策直播解读80余场,观看人次8万次,点赞140万次,智能匹配推送政策10.5万次,2513家企业线上申兑资金6127万元,促成供需交易达9亿元,助企获贷2172笔、8.76亿元。
推进商会建设
激活企业发展动能
作为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桥梁,商(协)会也是助力民营企业发展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截至目前,全区37家商(协)会全部成立了党组织,且在民政部门登记备案率、年检合格率均达到100%。这也为全区民营企业的发展夯实了基层基础。
今年以来,巴南区结合“四好”商会认定,注重商会日常培育、规范治理和作用发挥,以评促建推动基层商会高质量发展;建立并完善会员培养机制,制定班子成员履职情况评价和会员考核办法,规范商会换届、届中调整等工作;建立诉求办理工作台账,及时协调所属镇街、相关部门解决会员诉求问题,对情况较为复杂且解决难度较大的诉求,上报巴南区工商联纳入全区“诉求办理一件事”应用场景予以协调解决;坚持“警会联调+司法确认”,成功调处纠纷200余件,司法确认240余件,涉及金额1000多万元。
同时,巴南区全面实施“新时代巴商1515”培育计划,组织2000多名企业家开展培训50余次;指导基层商会打造“莲花朵朵开”等党建品牌,不断增强会员企业的政治规矩、大局意识;指导行业商会聚焦服务会员,以推动行业发展为出发点,努力搭建会员、行业、政府之间的沟通桥梁,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增添了动力。
此外,巴南区去年还在建筑行业试点开展央地企业合作,促成20余份合同签订,涉及资金超10亿元。今年,巴南区委将央地企业合作纳入经济体制改革事项,高位推动,要将央地企业合作从建筑领域向工业、农业、文旅等多个领域全面铺开,着力打通央地企业对接不够、合作信息不畅等堵点卡点,拓宽合作领域,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资金链“四链融合”,构建央地企业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合作共赢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