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义华
从来没有像这个国庆假日的“黄金周”这么心神不宁,人在曹营心在汉,身在景区游走,心在股市牵挂。从学界专家到巷陌百姓,从耄耋老者到青春少年,谈论很热门的一个话题,就是国庆假日前夕股市的暴涨。
9月30日,A股开盘35分钟,沪深两市成交额突破1万亿元,刷新历史最快万亿纪录。截至收盘,沪深北三市成交额超2.6万亿元,创出历史成交额天量。自“9.24”新政后,沪指上演五连阳,连续五个交易日涨幅超过21%。
90后、00后都冲进股市开户了。国庆假期,股市新增开户数超过千万。原来的2亿股民,因行情原因活跃的约5000万,约1.5亿处于睡眠状态。这一波牛市来临,上亿股民被激活。A股投资者对国庆节前最后一个工作日依依不舍:“不要放假,让这个行情继续。”
在这场股市狂欢中,不仅老股民积极参与,就连一些从未涉足的保洁阿姨、环卫大哥、买菜大妈也前去开户。一些关于股市知识的直播和短视频,观看人次成倍增长。
仿佛一夜之间遍地黄金,躺着也赚钱。一个股市的预测梗“爱在深秋”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此梗源于上海“爷叔”对股市的预测,股市将在7月底出现一次大盘股指的涨停板,涨至3300点左右,年底目标位为4165点,并将这波行情命名为“爱在深秋”。
“爷叔”凭着“稳中求进、见好就收”的投资哲学,一步步积累财富,用行动证明了“股市如人生,要有耐心,更要有智慧”的股海搏击经历。
一部分股民沉浸在股市暴涨的欢喜里,另一部分老股民却活在上涨的“恐惧”里。
中国股市诞生于1990年,在牛市里挣到钱的少数股民,都是关键时候不恋战、果断离场的狠人。
1994年,通货膨胀率达到24%,经济过热威胁到改革开放成果的巩固,当时发布了史称紧缩的“十六条”,严控货币发行,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采取快速加息、加强对房地产开发的宏观管理、控制基建投资规模等措施。
1996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央行开始不断降息,利率从超过10%降到2.25%。但单一的货币政策没有产生明显作用,经济陷入通缩风险。大家不愿借贷投资消费的主要原因,并不是资金价格的高低,而是缺乏信心,银行信贷增速陷入低点。
1999年5月16日,“关于进一步规范和推进证券市场发展的六点意见”获批,提出要改革股票发行体制、保险资金入市、逐步解决机构的合法融资渠道、允许部分B股及H股公司回购股票等,旗帜鲜明地鼓励加杠杆。
1999年5月19日,沪指单日涨幅高达4.65%,仅仅一个半月,涨了近70%,股市成交量也上涨数倍乃至数十倍,钱像洪水一般涌进。“5.19”行情上涨到6月中旬,市场陷入犹豫,当日出现了大幅回调。关键时刻,人民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坚定信心,规范发展》。6月下旬,市场在经历短暂调整后继续狂飙。
仅31个交易日,上证指数以罕见的速度从1058点上涨到1756点。当时还没有移动互联网传播的普及,仍然造就了一个“疯牛”股市。由于当时经济基本面没有实质性好转,股市进入了半年的调整,跌幅一度达到20%。
2005年,因国资减持等压力,A股走进漫漫熊途,最终跌到了令人绝望的998点,股市和经济基本面长期不匹配的讨论越来越多。在牛短熊长的背景下,对于既没有资金优势又没有信息优势的散户来说,赚钱很大程度是靠“运气”。
此轮股市暴涨,不仅是股民压抑已久情绪的反映,更是政策思路发生明显转变的信号。着眼当下,让利于民,降低居民债务负担,降低房贷利率,在股市上赚到钱,刺激消费意愿,拉动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企业利润增长,是最值得股民期待、高兴的好事。
此轮股市到底是一头什么“牛”,能“牛”多久?怎么个“牛”法?既要看经济运行基本面的支撑,也要看政策组合拳的落实落稳,还要看投资者信心的恢复程度。是政策牛?是疯牛?或者是蜗牛?都需要进一步观察和接受实践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