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总第570期 >2024-09-30编印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大足
“地方特产”“圈粉”记者团
刊发日期:2024-09-3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新渝报讯(记者 熊敏秀 实习生 杨心雨)9月27日,由中宣部组织的“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大足,由《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13家中央和市属媒体的50余名记者组成的团队,深入大足玉雕加工生产基地、中缅经济合作产业园、大足石刻游客中心、大足石刻政德教育基地,围绕大足大力发展玉雕产业、大足石刻数字化展示利用成果等方面进行调研采访。
  大足自2019年开始在三驱镇建设大足石刻文创园,致力于打造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文创产业高地,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该园区成功跻身重庆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正朝着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目标大步迈进。
  走进大足玉雕加工生产基地,厂房里整齐排列的机械按照既定程序切割石材、雕琢产品,大家停下脚步详细了解产品的标准化制作情况。在中缅经济合作产业园,一道道由玉石雕刻而成的“佳肴”惟妙惟肖,“圈粉”了央媒记者团,大家直呼“看起来太美味了”!
  “我参观了大足玉雕加工生产基地,了解了雕刻类产品机械化的生产流程,标准化制作和人工雕刻结合的方式满足了批量生产精细化产品的需求,让我感受到大足玉雕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搏。”中青在线副主任王俊秀表示。
  大足石刻的数字化保护和利用是一个综合性的项目,旨在通过现代数字技术手段,实现文化遗产的精准保护、科学管理和广泛传播。在新时代新语境下,如何让大足石刻“活”起来,让精美的文物会“说话”,是大足石刻文物保护利用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影像展示手段的迭代更新,大足大力推动石刻艺术数字化,应用近景摄影等技术为石刻“照相”,3D打印让大足石刻走下崖壁,走入大众视野。
  当天,记者团一行来到大足石刻数字展示中心,观看了8K球幕电影《大足石刻》,在影院内近距离、全方位地欣赏了石刻造像的精美细节,感受视听震撼,让他们对大足石刻的数字化保护成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走进大足石刻政德教育基地,错落有致、规模宏大的石刻造像映入眼帘,记者团成员边走边问,向大足石刻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详细了解了大足石刻的数字化保护中数字化采集与建档、数字化保护与修复、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智慧旅游与管理等工作的开展情况。
  “没想到大足石刻在数字化的保护和利用方面取得了这么多成绩,这让我感到十分惊喜。”光明日报技术与视听部副主任赵洪波说,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他将加大对大足石刻文物保护、大足文旅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宣传,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报道,引起社会各界对大足石刻保护工作的关注和重视。
  人民日报社内参部主任王赐江、人民日报社重庆分社社长李增辉参加调研。大足区政府副区长钱虎陪同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