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渝周刊·龙水湖总第562期 >2024-09-20编印

又见小平(长诗选载)
刊发日期:2024-09-20 阅读次数: 作者:布谷夫  语音阅读:

图片1

图片1

  

□布谷夫

第四十七章 经济特区树标杆

1984是史册上内容丰富之年
摘得改革开放第一批重要果实
显现新气象 实施系列新举措
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尘埃落定
改革开放迎来了新高潮新阶段
中国新时期发展续写壮美诗篇

(一)
依旧是利用春节长假出巡
飞雪中乘着茫茫夜色直奔深圳
视察几个经济特区和上海
小平同志临行前做足了“功课”
各方信息声音汇集于他脑中
他开出的良方治愈不少疑难杂症
事涉突破性的和重大的敏感问题
实地详细走访调查后更有发言权
应对那些阻挠改革开放发展的杂音
所以在广州车站暂停时谦虚地声明
办经济特区是我倡议的 中央定的
是不是能够成功 我要来看看
刚抵深圳就甫即听取深圳全面汇报
惜字如金的他只说了一句话
问题太复杂 暂不发表意见
大家情不自禁要征求他的意见时
他回答“你们讲,我听”
这种沉默使得大搞改革开放的
深圳市的官员们紧张万分
随访的中央媒体负责人如坠云雾
“左”的干扰声音振振有词
都披着马列主义外衣五花八门
改革开放亟需拨云见日的领航人
小平同志离开会议室就跨上旅行车
风尘仆仆高密度参观了整整三天
市容市貌 工贸中心 渔民老村
招商工业区 中外合资企业
还有海轮上建起的游乐中心
头顶安全帽登上在建中的
吊塔林立的高楼大厦施工地
高瞻远瞩海天相接的地平线
身穿防尘服深入中外合资企业
窗明几净一尘不染的生产车间
亲手触摸现代化大生产律动的脉搏
足履老布鞋步进渔民们鸡鸣狗吠
粉刷一新或推倒重建的花香小院
呼吸大开改革开放之窗的新鲜空气
这位全无官架子的和蔼慈祥长者
像一位身居象牙塔的资深教授
对学院围墙外的事物颇感新鲜好奇
以拉家常的方式从现场获得不少答案
他的话题囊括改革开放方方面面
前后对比 政策瓶颈 解决途径
人才缺口 人员收入 产品销路
资金筹措 用地政策 管理模式
中外合资方式及技术 设备引进
小渔村眨眼间已具备大都市雏形
处处生机勃勃 人人喜气洋洋
发展日新月异 不断创造奇迹
依然根植在社会主义祖国的大地
事实胜于雄辩 必须实事求是
不容一知半解的假马列说三道四
小平同志心中更加有了底气
对付假马列诡辩的“孤证”“偶然性”
针对经济特区缺乏专业人才的现状
他当场开出了筹办一所大学的药方
可以引进华侨投资兴建
投资者聘请国外的高水平教授
从国外购买先进教学设备等
然后乘海军舰艇前往珠海经济特区
他依然如故 主要是视察参观
珠海的体量虽小于深圳
发展势头却不逊于排头兵
他的金口虽难开
但几个细节得到正确的解读
从罗三妹山上要下山时
随员请他原路返回以节省体力
他一语双关地回答
我从来不走回头路的
他的确也不走寻常路
会见几位港澳名人大富豪时说
办经济特区是我倡议的
看来路子走对了
临行前题词:珠海经济特区好
小平同志在广州军区礼堂
出席春节联欢晚会的前一刻
终于挥毫为深圳经济特区题词
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
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他以秉持的严谨作风和科学精神
以革命战略大师的胆识和气魄
为改革开放开路先锋的经济特区
旗帜鲜明地表态发令、擂鼓助阵
明确了经济特区的窗口地位和作用
技术的窗口 管理的窗口
知识的窗口 对外政策的窗口
深圳脱胎换骨具有了崭新模样
作为体量最大的特区一骑绝尘
成为经济特区的代名词
早行者播种的肥沃土壤
创业者淘金的人间天堂
思想者圆梦的不冻港湾
打工者致富的诗意远方

(二)
小平同志跨进与台湾隔海相望的鹭岛
边视察边指导解决实际问题
明确指示一定要基础设施先行
福建省委请示将厦门经济特区面积
扩大到原来五十二点四倍的全岛
小平同志当场爽快地首肯
我转告第一线的领导同志作决定
他还送上一个大礼包
厦门特区可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
缘于他的目光穿越了台湾海峡
收回香港的主权已大功告成
收回澳门的主权将迎刃而解
这样布局为解放台湾创造经济条件
他又一次客串统战代表和招商代表
参观了陈嘉庚先生当年捐资创办的
名校厦门大学以及集美学校村
参观伟大爱国华侨领袖的故居
厦门是华侨大省福建侨胞进出的关口
小平同志具体指导厦门市侨务工作
对十分棘手的华侨房屋处理问题
他要求先承认其所有权并分期交还
一石激起千层浪 华侨反应强烈
侨胞们在经历极“左”路线时期
不公正的灾难性华侨政策后
陡然感受到祖国的关怀和温暖
如当年支援抗战一般的爱国爱乡
磅礴激情被熊熊点燃、燎原
回祖国投资创业的热潮迅速兴起
让厦门和福建的领导由衷高兴的是
小平同志在经济特区面积最小的
厦门视察参观指导了整整四天
超过了在深圳、珠海各自的三天
在厦门的题词集经济特区之大成
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更好些

(三)
八十高龄的老革命不顾舟车劳顿
精神矍铄地日夜为国是操劳
专列风驰电掣驶进了大上海
上海贵为全国最大城市、经济中心
小平同志为之耗费的心力更多更重
除视察部分企业、高校和展会
还坐下来指导政策导向和重大问题
他的金玉良言像连珠炮一样发出——
从几个经济特区的发展看清楚了
开放政策不是收的问题
而是开放得还不够
上海尤其要加快速度
引进外资的条件可放宽些
上海要建十家大饭店
可以让国外海外独资兴建
包括建筑材料也可以进口
上海要建立汽车设计研究机构
建成发展汽车工业的大脑
要设计新样式 新一些
搞得怪异一些也可以
我们的建筑体制迟早要改变
特别是住宅建设势在必行
住房商品化是必由之路
建筑施工慢得像蜗牛在爬
蛇口的建设施工采取责任制
建筑队伍还是原来那些人
只是管理方法改成责任制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是他们的新理念新方法
速度快得几天建成一层楼
吃大锅饭的体制必须改变
根据全国经济形势的发展
宝山钢铁的二期工程必须上
不上就是很大的浪费
不要耽误到原定的“七五”时期
大家争取时间 今年抓紧上
中国借二三百亿美元外汇不怕
我们还得起 会守信用的
中央财政捉襟见肘很困难
不少大项目上不去
全国要集中财力办大事
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大局观
中央财政要掌握全国的七成
这个大的方针已经定了
要求三年做到 争取两年搞成
只要这个问题一解决
一些大项目就可上得快些
也可以给上海解决一些问题
一收一支历来都是矛盾
但的确是辩证唯物的关系
上海的人才要用好用活
现代化与年轻化的关系大
注意选拔任用年轻人
我们的事业不能没有年轻人
小平同志富有远见地提出
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
视察了他力主上马的宝钢
题词要求在建中的宝钢狠抓技术
掌握新技术 要善于学习
更要善于创新
要把日本的技术都学过来

(四)
整整二十七天 整整八秩高龄
即使大年初一也很难暂时歇憩
年富力强的随员也面带倦色
小平同志依然如青松立挺
与时间赛跑 必须争分夺秒
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他坚持不懈推进干部年轻化
废除终身制 建立退休制
都是为了使古老中国焕发青春
他行军打仗的拼命三郎劲头
连同匆匆流逝的峥嵘岁月
加倍耗费他的生理机能
加速地无情地把他催老
他不得不透支自己的健康
只因为他这个忠孝两全的儿子
实诚仁厚善良勤恳智慧勇敢
坚韧宽阔的铁肩上
扛着自己的父亲——祖国

(五)
中国的人口八成集中在农村
农村改革大见成效
几年持续丰收 增长速度在加快
1983年粮食棉花产量双双创历史
提前两年完成1985年计划指标
粮食达到人均八百斤的新水平
在农村经济腾飞的大好形势下
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仍是农业
农业的基础地位丝毫不得动摇
解决温饱的物质条件具备了
全国稳定发展的基础建立了
小平同志要求大力提倡科学种田
进一步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把农村中学毕业生培养成土专家
让他们在农业战线上发挥作用
他关心起城乡居民吃肉的问题
要求着眼于发展饲养业
不再让群众吃肉成为“打牙祭”
对农村出现的雇工问题
他要求不要随便发表意见
尤其不准乱扣剥削的帽子
还要根据发展的规律
摸索、研究、再下结论
等几年再制定政策更符合实际
总之是要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小平对农村可以稍许放心了

(六)
小平同志全面考察经济特区后
得出的结论和倡议被中央采纳
党中央和国务院及时研究和决定
进一步开放沿海十四个港口城市

讨论了进一步建设好海南岛
已到改革开放和建设发展的关键期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自然提上日程
他深谙这项改革的巨大难度
包括农业之外的“百业”
动人奶酪触及利益必然会受到抵制
但不进行改革必然会走入死胡同
他对改革的成功抱着必胜的信心
对将提交十二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提前五年作出正确的历史评价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
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
《决定》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
整体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基本任务是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
充满活力和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计划经济
与商品经济相对立的传统观念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
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
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我国从两千多年封闭的小农经济
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走来
重农抑商形成思维定式和文化传统
长期闭关锁国就是其自然的产物
让我们的老祖宗们吃尽了苦头
从明朝中期算起到鸦片战争爆发
计有三百多年闭关锁国的历史
从清朝康熙算起到鸦片战争爆发
闭关锁国也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长期闭关锁国导致神州大地积贫积弱
民众愚昧无知狭隘保守如井底之蛙
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任人欺凌蹂躏 任人侮辱宰割
中国历史进入屈辱的黑暗甬道
最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

(七)
三十五年的新中国发展史
视商品经济为洪水猛兽
视之为资本主义的“专利”
高度计划经济体制取得一定成果
但将其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
死板僵化便成为改革开放的阻碍
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这一科学理论的创立和实践
是中国人民对经济规律认识的飞跃
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革的
一次伟大的经典的革命实践活动
隆重揭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大幕
新中国伊始就消失的一个“新生事物”
乘“发行股票的暂行管理办法”的东风
上海市颁布的一个地方性法规
悄然在黄浦江畔登岸
以上海飞乐电声总厂为主体
设立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
发行股票一万股 筹集股金五十万元
在六年后才建立股票交易所的空白期
依托信托公司的平台进行流通转让
被誉为新中国“第一股”
人们昵称“小飞乐”
发行两年后小平赠样张给约翰·范尔霖
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
率团来华访问的范尔霖修改行程
自掏两千美元请派两辆警车开道
大张声势完成了一笔五十元的交易
这个十二平方米的证券交易所
几个月前还是一间简陋理发室
免收范尔霖一元钱的过户手续费
作为对外国友人的“友好服务”
范尔霖说这比美国当年的股票交易
在华尔街的梧桐树下进行要强得多
他“带货直播”向全世界发布了
“中国股市呼之欲出”的重磅消息
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幅经典画面
股票史上极具象征意义的历史性美谈

(八)
为鼓舞全国人民经济建设的士气
检阅我国六年改革开放发展的成就
检阅解放军“三化”
建设的成果
全国人民迎来盼望已久的国庆大阅兵
邓主席精神抖擞地进行了检阅
三军方队步履铿锵 排山倒海
矫健战鹰在晴空划出优美弧线
机械化方队轰隆隆 地动山摇
二十八种自主研制的新式装备集体亮相
战略导弹部队方阵首次出现
宣告中国拥有远程战略核打击能力
中国沸腾了 人民流下了激动的喜泪
世界震惊了 东方睡狮焕发雄狮威严
群众游行队伍中突然打出巨幅大字
“小平您好!”
这是天之骄子中的骄子
北京大学学子们自发打出的横幅
表达了十亿中国人民的肺腑之声
抒发了对小平最崇高的爱戴和敬意
也是中国二十世纪发展史上
一道最感人至深的美丽风景线
庆典过程气氛炽热 高潮迭起
和平鸽与战鹰齐飞
欢呼声同礼炮共振
有镜头摄下了非常有趣的一幕
天安门城楼检阅台上战功卓著的
将军们穿着将换下的六五式军装
长安街上受阅方阵中英姿飒爽的
官兵们身着将换上的八五式军装
深含意义乃是军队也要年轻化
裁军的精兵风暴即将在中国刮起

(九)
能征善战是军人本色和素质
止战弭争是军人胆略和境界
邓主席以钢铁意志和雷霆铁腕
已对军队进行了四轮精简整编
从1975年的六百一十万官兵
陡然压缩到1984年的四百万
魄力和幅度之巨大
世界军事史上罕见
他继续作出几十年不会有
大战争爆发的精准判断
三十五周年国庆阅兵式气壮山河
外国媒体异口同声赞誉完美
邓主席心中却掠过一丝忧郁
不无遗憾地向外国友人坦言
八十岁的老人检阅部队
这本身就是一个缺陷
给人堂堂大国后继乏人之感
必须把干部年轻化方针贯彻到底
党政军领导干部逐步年轻化
始终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
他刚干好得罪几百万人的大事
老干部退居二线只当顾问
或退休回家颐养天年
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遂成制度
他接着又干起最得罪人的难事
进行大手笔大规模的大裁军
不少老战友在心里默默祷念
既被他的远见和魄力所折服
亦为他承受的泰山重压担忧
就连裁撤非战斗部队的铁道兵
铁道兵某位领导都公开抵制
以铁道兵的光荣历史为资本
声称这是在犯下历史性错误
邓主席斩钉截铁地表态
即便自己被打“黑枪”
也要坚决完成大裁军计划
可见裁军矛盾之尖锐阻力之巨大
他的铁肩要把这艰巨的历史重任
坚定不移地硬扛到底硬扛成功
他的大白话大实话掷地有声
裁军是个得罪人的事
还是我来得罪吧
不把矛盾交给新任中央军委主席
他长远着眼党和国家的历史与未来
已经设计周密了 自己卸任后
党的总书记兼任中央军委主席
始终确保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恰好阅兵式之后一个月
邓主席在中央军委座谈会上
开宗明义地完整阐述完备
军队要服从整个国家建设大局
这个重要思想并被广泛接受
精辟分析了国家和军队的关系
军队保卫国家和人民
国家和人民供养军队
现代战争不靠人海战术
要靠军事素养和先进装备
国家的建设搞好了搞强了
才有财力支撑军队建设
军队才可能真正强大起来
军费年支出只有区区两百亿元
给美军塞牙缝尚嫌小气寒酸
却占国家财政支出的百分之十五
现阶段全国党政军民一心一意
服从经济建设这个根本大局
人民军队有自己的重要职责
不能妨碍而是紧密配合大局
支援和参加生产建设促进发展
是我军的光荣传统和神圣职责
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已取得成效
军队干部转业到地方大有可为
军队干部老化和人员机构臃肿
虚胖子打仗注定缺乏战斗力
裁军不是削弱而是增强战斗力
通过裁军实现军队的大变革
要裁出更强的战斗力
裁出先进的武器装备
裁出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
以军队的忍耐和牺牲最终获得
国家建设大局和加强国防力量
利国利民实至名归的“多赢”

(十)
这一年是外交活动密集年丰收年
经两年二十二轮艰苦务实的谈判
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签订了
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
开始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谈判中波云诡谲、针锋相对
英国不同意中国在香港驻军
被境外媒体炒作成中国默认
邓公罕见地斥责“胡说八道”
驻军香港是行使主权的象征
不驻军何以能体现行使主权
英国的痴人说梦终成黄粱美梦
邓公与撒切尔夫人出席签字仪式
语重心长向她表达如何恪守承诺
铁娘子心悦诚服接受了事实
十三年过渡期整体上比较平稳
连小的波动都几乎未发生
为了中国当下和较长时期
创造和平稳定国际国内环境
小平同志真是舍得打拼
金色五月里二十四天中会见七批外宾
国家元首、政府首脑
当年会见的外国政要数不胜数
首位访华的美国在任总统里根
日本首相中曾根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
巴西总统 意大利议长
缅甸总统 苏丹总统
日本前首相 西德前总理……
两度会见英国外交大臣
频频接见外籍华裔科学家
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
陈省身、吴健雄、袁家骝……
杰出科学家们赤诚之心爆棚
以远见卓识建言献策精忠辅国
丰富高超的科学实践能力报国
倾力支持祖国的科技发展
仅在1979~1989年
李政道就十三次受到邓公接见
至少影响邓公作出四项重大决策
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一席
包括建成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亦称“邓小平工程”
实施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
包括建成质子高能加速器
亦称“八七工程”
创建培养顶尖人才的博士后制度
创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邓公频频接见有助于中国发展的
各国民间团体 世界工商大亨
港澳台知名人士和富豪
有的是单独接见
包括世界石油大亨哈默博士
这哈默可是跟列宁多次会晤过的
跟当时的苏联有过大生意往来
会见世界船王包玉刚多达三次
有的是集体会见
让大家系统倾听中国主张和声音
中国敞开了宽阔的胸怀
海纳百川吸收人类文明成果
中国在风驰电掣般飞速前进

注释:本章主体内容时段为1984年。
1984年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由北至南依次是: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
邓小平同志对人民军队提出的“三化”要求是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

第五十二章 人民中国傲霜立 岁月如歌

唱艳了绚丽如花似的青春
因为小平同志睿智的引领
古老的祖国迅速变年轻
岁月如风
吹开了水波涟漪般的头纹
小平同志为国操劳七十载
生龙活虎的他慢慢老迈了
他希望1985年退休 未能如愿
他希望1987年退休 未全如愿
在1989年冬季雪花飘舞的一天
党中央终于批准他辞职的请求
此前他完成一件扭转乾坤之事
代表中国兑现五年前的承诺
在北京历史性会晤戈尔巴乔夫
那位苏联共产党中央总书记
苏联首位亦即最后一位总统
打破坚冰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
两国传统友好延续至今
共同应对云播诡谲的国际风云

(一)
中国的发展为世界所瞩目
一位香港同胞到大陆参观后
写下一份有分量的观感材料
其中三点看法很有借鉴价值
一是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体制
和政治体制上确有改革的必要
但中国在宣传上似乎着力不够
在宣传改革开放的时候
不能只讲宏伟目标
更要强调全体人民的个人奉献
二是中共的党风未有根本好转
自由化的思想急剧泛滥
党的整顿非动大手术不可
三是要关注两个重要问题
知识分子待遇低、无心业务
“一切向钱看”对青少年的
毒害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作者颇有眼光 材料切中时弊
洋溢着殷殷的爱国爱乡之情
小平同志极为重视
批请中央政治局常委各同志阅
他对自由化思潮高度警觉
对产生动乱的因素始终警惕
对内对外反复强调要保持稳定
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
没有稳定的环境啥都干不成
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
中国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但匆匆忙忙地搞不行
搞西方那一套更不行
民主是我们的重要目标
必须在国家稳定的前提下进行
如果追求形式上的民主
结果是既实现不了民主
经济也得不到发展
只会出现国家混乱人心涣散
民主楚楚可爱 笼罩光环
长期以来是人类口惠的奢侈品
万万不可作为点缀门面的装饰品
只有安定团结 众志成城
才换得来山河无恙 家国久安

(二)
上海是全国的经济中心
共和国经济发展的长子
邓公关注着长子前进的步伐
改革开放十多年来
上海之外的经济不发达地区
强力释放出后发优势
上海的发展速度相对慢得多
进入八十年代末期时
上海的情况更加令人担忧
厂房破旧 设备落后 市场狭窄
住房紧张 交通阻塞 污染严重
《华尔街日报》等大媒体报道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
也是问题最多的城市
早已失去远东第一都市的殊荣
还是春节前出行的“老规矩”
小平同志到上海待了二十六天
会见了马里总统和巴基斯坦总理
并会见苏联外交部长
重申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前提
苏联消除“三个撤军”的障碍
中苏两国就结束过去、开辟未来
继而建立起新型的国家关系
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宣布
消除中苏关系的三大障碍
已获得实质性进展
苏联外长也奉命宣布
苏联总统将于今年五月访华
中苏举行最高级别领导人会晤
小平同志在上海视察、调研
将上海发展纳入全国和全球格局
春节一过就给“东方明珠”送上大礼包
上海作为中国巨龙腾飞的龙头
跃到九霄之上腾云驾雾
东方大国再次掀起发展新浪潮

(三)
在美国顶流的加州大学工作的
十五位华人教授联名致信
小平同志等中央领导人建议
三管齐下革新和振兴教育
思想、政策、体制
立法保障教育经费
优先大幅度提高教师
与科技人员的待遇与地位
筹建国家教育基金和科技基金
小平同志批示给总理李鹏
请复函给关心祖国建设的教授们
这些建议暗合小平的主张和意愿
随后陆续得到了采纳和实施
他倡导的“借脑工程”进入良性循环
(本章内容未完,转下期)

注释:本章主体内容时段为1989年。

(布谷夫:本名刘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