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渝周刊·龙水湖总第559期 >2024-09-13编印

又见小平(长诗选载)
刊发日期:2024-09-13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图片1

图片1

  

□布谷夫

第四十五章 “一国两制”收港澳


史无前例地摸着石头过河
中国改革开放步入第五个年头
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效一目了然
前进中的问题和矛盾一并显现
向“左”转的惯性在衰减 缓慢
百般挑刺的右倾思潮亦不能小看
谁坐大成势都葬送经济建设大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应运而生
作为指导思想开始统揽起全国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东方巨轮继续保持正确的航向
不断地劈波斩浪 驶向远方

(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年多来
其大政方针已初见成效
但全国的历史欠账太大太多
特点就是又大又穷
地大物博的特点不值得夸耀
因为人均一摊并没有几何
占全球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
要靠占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
人口问题使尚在奔小康路上
蹒跚前行的中国不堪重负
7月1日零时是人口普查标准时间
1982年总人口比1949年翻了一番
马寅初先生早已高度警觉

按先生科学的计算模型测算
五十年后我国将突破二十六亿人
1957年便提出了“新人口论”
提出一对夫妇只生两个孩子
其理论没有被高层重视和采纳
反而遭到批判 并被打成右派
总人口从1964年的七亿两千万
暴增至1982年的十亿三千二百万
“错批一个马寅初,中国多生三亿人”
这个冷笑话在坊间广为流传
小平同志复出之后就敏锐地看清
人口这个拖累和隐患必须排除
计划生育迫在眉睫 势在必行
1978年开始营造氛围、局部试点
党中央、国务院于1982年发出
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
时值马先生百岁高龄仙逝之年
他很欣慰地亲眼看到了这一天
其实不少地方早已不堪人口重负
拥护1971年国务院的计划生育政策
一个不少 两个正好 三个多了
各地根据实际或紧或松实行计划生育
1983年开始全面而严格的实施
一对夫妇原则上只能生育一胎
紧接着写进宪法作为长期国策
坚定不移地实施了三十多年
控制住中国总人口的庞大基数
为经济腾飞国家富强的贡献突出

(二)
挥师与践踏祖国河山的残暴日军
浴血奋战过的大将军
对山川田野的别样深情
常人很难体察和感悟
小平同志提倡全民植树造林
绿化大地 美化祖国山川
植树节定为每年3月12日
以纪念领导国人推翻帝制与
缔造共和的孙中山先生
邓主席还对全军作出专门指示
当天带领家属和身边工作人员
到西山挥汗如雨挖土刨坑栽树
内行地指导要选择合适的树种
不得一栽了之 必须有人管护
土地紧缺 栽树不要占用好地
他始终关注农民和农业农村
农村经济活力激发出来了
政权建设要同步跟上
年内恢复乡镇政府和村委会
乡长、村主任负责行政和社会事务
公社和生产大队以及生产队
作为经济组织仍保留不变
普遍在乡镇设立公安派出所
维护好农村秩序和社会治安
他非常重视祖国花朵的培养
发出了不折不扣的死命令
坚持实行农村地区义务教育
儿童必须上小学 不许中途退学
成年农民入冬学
保障农村不能出现新文盲
在全国稳步消除文盲现象

(三)
“文革”时期及其以前
除了盐巴、火柴和照明用煤油等
极少物品由供销社出售外
农村的其他产品流通叫非法买卖
搞商品物资流通就犯投机倒把罪
城镇则凭粮票肉票油票糖票烟票
酒票布票及紧俏商品票购买
票证上一本正经印着毛主席语录
“节约闹革命!”
高尚辉泽幽默地掩盖了尴尬行为
人的流通(动)也凭票(介绍信)
产品严重短缺 社会死水一潭
农妇的“鸡屁股银行”成地下钱庄
农妇挎着竹篮在乡村卖几个鸡蛋
被戴着红袖箍的市(场)管会人员
凶神恶煞地撵得鸡飞狗跳
现在取消了“投机倒把”罪名
城市练摊和开小卖铺的人日渐增多
学名叫个体户 绰号“倒爷”
他们多是返城后工作无着落的知青
中学毕业后吃闲饭的待业青年
一些人辛苦地长途贩运挣地区差价
也因此成为城市最早的万元户
是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代城市“富翁”
城市同期的公务员月薪仅几十元
城市商品流通渠道的开始通畅
对原本短缺的农产品的需求量猛增
催生出农村生产专业户 简称专业户
农村率先改革 生产机制十分灵活
农民随市场需求自主生产和销售
产品适销对路 与市场有效对接
二十年后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家
刘永好兄弟就是当年的专业户
他们自弃“铁饭碗”开办养殖场
凑集一千元买两千只鹌鹑起步
那些土生土长的农民兄弟穷怕了
致富的渴望像火一样燃烧
劳动的冲天干劲直逼九霄
头脑活络的勤劳者顺理成章成为
我国乡村的第一批万元户
一些人致富后进军城市谋发展
部分成功融入 成为城市人

(四)
中央领导层要率先实现年轻化
一大批老革命家要退出一线
自上而下为全国做出好榜样
小平同志决心大、工作细
反复陈述和强调利害关系
耐心细致语重心长嘱咐老干部
事关实现四个现代化有无希望
甚至涉及亡党亡国的问题
无论怎样正确的方针政策
因缺少朝气和效率的机构去做
无法取得成绩和实现预期目标
无论多好的方针政策皆成空谈
新老交替这场革命早该进行
此前条件不全具备 现在成熟了
老革命们有序退出工作岗位
为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
有干劲有能力的干部让路
实质上也是精简 更是一场革命
选贤任能也是老干部的革命工作
小平同志号召经历无数生死考验的
曾经穿越枪林弹雨的老战友们
要服从革命和建设的战略需要
要履行自己最光荣最神圣职责
要对党做出最后一次历史性贡献
要经受起党性修养的一次严峻考验
这场精简涉及几百万人
问题多矛盾大、阻力重重
小平同志坚忍不拔、勇往直前
把这急难险重的历史使命扛在铁肩

(五)
金秋九月的第一天
中共十二大正式开幕
邓小平担任大会执行主席并致开幕词
旗帜鲜明提出了走自己的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是十二大的指导思想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贯彻始终的指导思想
十二大的历史作用和意义比肩七大
七大把革命引向胜利
十二大把建设引向胜利
重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方针政策
中国成功进入全面开创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新时代
胡耀邦代表十一届中央作政治报告
提出到本世纪末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
即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
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
指出了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农业 能源和交通 教育和科学
将实行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
提出分“两步走”的战略步骤
前十年打好基础 积蓄力量 创造条件
后十年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
提出坚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
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带动和培养民众成为“四有”劳动者

实现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目标
高度文明 高度民主
大会开得团结和谐 圆满成功
顺利完成中央领导集体新老交替
六十岁以下中央委员占百分之六十
顺利完成“立庙搬菩萨”系统工程

新成立过渡性的中央顾问委员会
小平同志担任主任
一大批老革命家成为委员
在此二线为党的事业发挥余热
呼应小平同志提出的适时退休离休
完成彻底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
对党的最高领导层职位实施改革
取消主席制 设立总书记职位
选举胡耀邦同志为党中央总书记
决定邓小平同志为中央军委主席
通过了中央纪委向大会的工作报告
选举陈云同志为中央纪委书记
十二大提出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
紧扣国情切合实际 既积极又稳妥
充分激发了人民的团结心、奋进心
进一步提高了党的凝聚力、领导力
我国进入新的热火朝天发展时期

(六)
事过三十年回顾个体经济发展历程
作为公有制集体制经济的有益补充
个体经济对我国创造奇迹功不可没
不管是吸纳就业还是缴纳税收
不管是丰富市场还是激发活力
得益于这些经济能人抓住历史机遇
更得益于全国给予的一贯支持政策
从未走过回头路或者经历大波折
特别是宪法与时俱进 适时修改
赋予其合法地位 给予充分保护
一九八二年承认个体经济
一九八八年承认私营经济
一九九三年承认私产经济体制
一九九八年承认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〇〇四年法律规定要保护私有财产
二〇七年《物权法》对保护私有财产
进行了更加明确而细致的规定
从侧面印证了中国法制建设不断进步
法制随经济共振 国强与民富同步
中共十二大召开前后
全民经商热像潮水一般掀起
一门心思做生意 倒买倒卖发大财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笼罩下
“下海”倏然成为时尚、热词
辞去公职专门经商的特定专用名词
不管“下海”者的动因如何
也不问他们的过程和结局怎样
但他们勇于丢弃“铁饭碗”去创业
的确值得赞赏和受人尊重
几十年中掀起过几波“下海”潮
他们是时代的勇敢者、弄潮儿

(七)
理论上的清醒是政治坚定的前提
正确理论是引导系统实践的先导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引领中国人民奋力前行的旗帜
这一理论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
在中国和世界引起广泛瞩目
其丰富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专家们纷纷给予大量解读
但无人达到小平同志的高度
归结他分散在日常谈话中的要点
用谈话精神的红线串联起这些珍珠
就是最全面最权威的阐释
他的理论表述亦如其人
剥去了深奥玄妙的外衣
形象的极具亲和力的大白话
简洁明了 深入浅出
针对性强 一矢中的
好比下军令的语言一样干净利落
亦如狙击手射出的子弹一样精准
若比喻成理论宝库中的诗歌
那就是典型的白居易风格
这一理论的精髓具有两根支柱
社会主义是中国唯一的正确道路
这是第一根支柱和根本出发点
过往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
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
国民党政权没让中国站起来
新中国的实践证明了社会主义“行”
尽管走了弯路 经历了不少曲折
但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全世界公认
建起了比较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
打下了全民文化素质普遍提高的基础
军事科研和军事工业突飞猛进
建立了巩固的国防 不受欺凌
拥有制衡霸权的原子弹和氢弹
人造地球卫星早已上九天揽月
载弹核潜艇早已深入五洋捉鳖
结束动乱 法制建设日益加强
物价数年不动 不见通货膨胀
贫穷落后的状况得以不断改善
作为传统的农耕社会 农业大国
农村的劳动生产率反而十分低下
一些山村还停留在刀耕火种阶段
因此经济体制改革很明智地
选择以农业农村为突破口
今后更要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资本主义使百分之零点几的人暴富
绝对实现不了民众的共同富裕
更谈不上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正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两个坚强着力点
这是第二根支柱和最终落脚点
这也是以下两个鲜明的特点
一个是坚定不移地发展生产力
这是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关系和
优越性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改革开放愈深入愈表现得明显
一个是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
公有制经济和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决定了人民能够充分享有发展成果
小平同志谦逊而自信地表示
我们还要积累经验
还会遇到新问题 然后提出新办法
我们坚信这条道路是可行的走对了
这是邓小平理论体系创建的重要基石

(八)
经济体制改革破冰探路
政治体制改革保驾护航
稳步有序推进 不折腾
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中国的改革发展良性循环
经济建设的奇迹不断出现
党的十二大闭幕后三个月
一本活生生的反面教材
像电视连续剧一般精彩
由幅员面积最大的国家主演
执政十八年的苏联最高领导人
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去世
二战结束后美苏在全球争霸
大搞冷战和失控的军备竞赛
苏联穷兵黩武、威慑中国
国内思想僵化、体制僵化
干部严重老化、病弱化
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盛行
严重腐败和特权腐化横行
经济长期不振 民生凋敝
“一切权力归苏维埃,其余凭票供应”
六十八岁的安德罗波夫上任后
不到十五个月就驾鹤西去
七十三岁的契尔年科上任后
仅仅十三个月又撒手人寰
不到两年半时间
莫斯科红场三次举行国葬
连续三任苏共总书记去世
五十三岁的戈尔巴乔夫继任
雄心勃勃 看似大刀阔斧
冷不丁抛出“新思维”
搞“加速战略”“彻底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尚未进行
经济还未得到任何发展
就急不可耐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在相当比例的中国知识分子心中
戈尔巴乔夫却是一名难得的英雄
他们中不少人还是他的热情拥趸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
为苏共和苏联人民捏了一大把汗
坦言戈尔巴乔夫这个冒失鬼
不知要闹出什么乱子来
耀邦同志不幸而言中
短短几年后苏共亡党苏联亡国
可惜耀邦同志七十三岁过早离世
未能看见两年后那个寒彻骨的圣诞夜
飘扬了七十四年的苏联国旗坠落在地
确实是“公开性”方针成为压垮苏联
这只巨型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损失何其惨重 教训何其惨痛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顷刻间就这样土崩瓦解
中国伟哉壮哉幸哉
终有千年小平引航掌舵
中国稳坐钓鱼船 静观云舒云卷

(九)
英国贵族撒切尔夫人
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
近两百年来在任时间最长的首相
其政治哲学与政策主张
成为有名的“撒切尔主义”
——高调门地反对共产主义
执政风格泼辣、硬朗
被全世界公认为“铁娘子”
她挟英军万里奔袭南大西洋
刚刚击败阿根廷军队的威风
带着爆棚的信心和英国小算盘
阿根廷输掉了战争和尊严
英国却输掉了未来和金钱
亟需香港向英伦三岛本土输血
缓解巨额战争消耗的财政困难
踌躇满志地飞到中国首都
以拜访邓小平的名义逼中国就范
却成为中英就香港问题的终极谈判
香港作为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
被誉为大英帝国王冠上
最后一颗璀璨的明珠
英国异想天开要永久性霸占
全世界的镁光灯不停地闪烁
镜头对准的不是弹丸之地的归属
聚焦的是钢铁公司怎样硬扛铁娘子
这场谈判在场面上彬彬有礼
实则剑拔弩张 火药味十足
铁娘子果然并非浪得虚名
自恃香港在手和帝国落日余晖
了无外交礼仪和政治家风度
傲慢地气势凌人地先发制人
诡称大英帝国与清王朝签订的
有关香港的三个条约依然有效
1997年以后英国要继续管辖香港
面对铁娘子咄咄逼人的凌厉攻势
邓公轻轻咳嗽两声清清嗓子
从容不迫发出绵里藏针功夫
一招就将对手顶到了墙角
中国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很明确
主要就那么三个问题
首先是主权问题
主权问题不是个能够谈判的问题
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
包括新界以及香港岛和九龙的全部
否则 我们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
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
不然中国政府就是晚清政府
不然中国领导人就是卖国贼
不迟于一两年时间
中国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这个决策
从大的方面讲
这个决策对英国也是有利的
因为这意味着届时英国
将彻底结束殖民统治时代
邓公的铿锵答词 义正词严
铁娘子哪里接得住 顿时哑火
这无疑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进行铿锵碰撞 遇强则强
他的话是向世界发出的最强音
说再一个问题是1997年后
中国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
继续保持香港繁荣
第三个是中英两国政府要妥善商谈
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1997年的
十五年中不会出现大的波动
黑虎掏心 三招致命
邓公紧接着将第二个第三个问题
经过深思熟虑、切实可行的方案抛出
但铁娘子的铁血底色依然没有消退
内心短暂的慌乱后趋于表面镇定
必须再讨价还价攒点资本
否则回国后无法向汹汹舆论交代
傲慢的政客们会像被剜心头肉
顿失英国绅士和贵族的风度
没了民主和自由捍卫者的影子
趁机将她的整个内阁赶下台去
她立刻拉下脸 以威胁的口气回敬
香港要保持繁荣就得由英国管辖
中国政府一旦宣布收回香港
就会给香港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和后果
她自认为高明地给邓公挖了陷阱
“文王一怒安天下”
邓公像击鼓传花般眼疾手快接招
继续针锋相对地给硬顶了回去
我们中国政府在作这个决策时
就估计到了各种情况 包括波动
小波动不可避免 一点也不担心
若中英两国抱着合作态度来解决
就能避免大的波动
在十五年过渡时期制造混乱容易
制造混乱的不光有外国人
也有中国人 而主要是英国人
如果真的发生了严重波动
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
对收回香港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
铁娘子当然听懂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刹那间花容失色 面如死灰
像泄了气的皮球 秋风扫过的落叶
邓公礼貌地缓和一下凝重的气氛
以统帅的大度气派给了她台阶下
如果宣布收回香港的决策
就有夫人说的灾难性的影响和后果
那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
并且制定出收回后应该实行的
能为各方面所接受的合适政策
我们进行磋商正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铁娘子终于无言以对 心中懊恼
自己苦心孤诣做了整整三年的功课
一场唇枪舌剑就被判只得零分了吗
满腔热望就如此这般化为乌有吗
踌躇满志开局 狼狈不堪收场
大英帝国居然这样败在长城脚下
她实在心有不甘 又无可奈何
当今中国早已不是1840年的中国
她不敢回想当年英军统率欧洲联军
打败曾横扫欧罗巴的拿破仑
法兰西皇帝遭遇了滑铁卢惨败
他在两百年前神一般的预言
中国是一头沉睡的东方雄狮
一旦被惊醒 世界将为之震动
预言已被近几十年的历史所验证
雄狮也是大英帝国威严的象征
大英帝国狮王对阵东方古国“狮王”
却遭遇外交史上的滑铁卢而蒙羞
邓公绵里藏针的词锋
刺破了铁娘子的傲气和自信
也让她领教了什么叫汉语
那份强劲张力、从容淡定
她终于捱到了噩梦般的会谈结束
神思恍惚地步出举行谈判的福建厅
全然不顾外交礼仪和国际舞台形象
无理拒绝出席新闻发布会
无视国际规则 怠慢各国记者
在步下人民大会堂阶梯时
铁娘子一个趔趄狼狈摔倒在地
摔掉了英国的蛮横和霸气
历史在这儿打上一个惊叹号
这戏剧性的一幕成为爆炸新闻
图文并茂地迅速火遍全球
数十年后其视频仍然广泛传播
这是英国两百年来政坛常青树
从政生涯栽下最大跟头之后
紧接着又栽的一个小跟头
她回到下榻的钓鱼台国宾馆
才不住地说邓小平“COOL COOL”
不知她究竟是责怪还是赞叹
中国八十年代以来开始
有个经久不衰的高频词叫“酷”
是否源于这位铁血风采的女首相
留待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去证实或证伪
钢小平与铁娘子面对面地硬刚
中国主权是块铁 谁碰谁流血
中国主权是块钢 谁碰谁受伤
主权是咱亲娘 谁亵渎谁灭亡
“一国两制”作为解决港澳台
回归祖国怀抱的伟大战略构想
催开紫荆花在神州大地嫣然绽放

(十)
中国早已不是狂热的“红海洋”
红旗红大标语红像章红宝书
红袖章红领章红帽徽红缨枪
植树造林绿化了山川
瓜果种植美化了环境
人们的穿着不再是青蓝二色
或者年轻人当年喜欢的军绿色
时尚服装和头饰开始出现
奇装异服逐渐淡化贬义色彩
第一波时尚青年有了配置的标准
蛤蟆镜、喇叭裤、尖头皮鞋、电子腕表
年轻人开始张扬个性、追求时髦
殷实家庭的居家用品随发展而更新
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
八十年代三大件成为新宠
手表、自行车、缝纫机
七十年代的三大件被打入冷宫
中国接受的外来文化和信息加大
在长期看惯看厌了“样板戏”后
“日本电影周”早在1978年就已举行
涉及妓女形象的《望乡》引起哗然
巴金先生赶紧撰文推荐和力挺
《生死恋》一时风靡全国
栗原小卷成为第一个外国影星偶像
外国影片继续强力登陆中国
影星高仓健和阿兰·德隆有了粉丝
电影形象的佐罗和麦克为人熟知
电视连续剧的主角阿信为人认可
疯狂的“学英语热”热了几十年
考托福热、出国热相互推波助澜
世界蓦然发现——中国人来了
中国在发展在进步在飞奔向前

注释:本章主体内容时段为1982年。
马寅初(1882.6~1982.5),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人口学家,1957年提出“新人口学”时担任北京大学校长。
“四有”与“四有新人”的标准相同,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是邓小平同志提出来的。
“立庙搬菩萨”是小平同志对设立顾问委员会,请老同志到顾问委员会发挥余热、过渡到离休(退休)、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的形象而风趣的说法。

附:《又见小平》正文章目
上 卷
(1904~1974)

序 章
第1章 革命摇篮法兰西
第2章 从莫斯科到武汉
第3章 播火八桂遍地红
第4章 护卫红都显身手
第5章 蒙难仍使红星闪
第6章 向死而生长征路
第7章 生死关头大转折
第8章 中华奋起抗暴寇
第9章 跃马扬鞭奔太行
第10章 鏖战太行烽烟浓
第11章 巩固抗日根据地
第12章 统领八路军前总
第13章 晋冀鲁豫领头雁
第14章 刘邓大军常胜阵
第15章 打赢反攻揭幕战
第16章 百万雄师定盘星
第17章 人民中国始挺立
第18章 二野席卷大西南
第19章 主政西南定西藏
第20章 建设西南立功勋
第21章 国务党务好总务
第22章 社会主义初报晓
第23章 总书记求真务实
第24章 给大跃进降降温
第25章 毛主席赞不绝口
第26章 捍卫毛泽东思想
第27章 大手笔扭转困局
第28章 倡导生产责任制
第29章 多管齐下抓发展
第30章 经济调整见成效
第31章 力挽狂澜真国柱
第32章 混乱局面难收场
第33章 家国横遭大劫难
第34章 身禁锢初心不改
第35章 流放岁月忧天下
第36章 二度复出明秋毫
第37章 凛然勇斗“四人帮”

下 卷
(1975~1997,2020)

第38章 整顿开改革先声
第39章 三度蒙难志弥坚
第40章 科学教育沐春风
第41章 主政神州气象新
第42章 华夏再迎解放年
第43章 拨乱反正组合拳
第44章 引航导向奔“四化”
第45章 “一国两制”收港澳
第46章 民主法治并肩行
第47章 经济特区树标杆
第48章 大裁军彪炳史册
第49章 力主发展高科技
第50章 绘就“三步走”蓝图
第51章 部署改革闯难关
第52章 人民中国傲霜立
第53章 人类最硬的骨头
第54章 苏联解体我坚挺
第55章 小平理论耀中华
第56章 星辰陨落恸九霄
在大海中永生
新时代的回响

(布谷夫:本名刘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