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看重庆总第556期 >2024-09-10编印

渝北:依托企业创新主体实现研发投入快速增长
用好
刊发日期:2024-09-1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蓬勃发展的仙桃数据谷。渝北时报记者 朱云卿 摄

蓬勃发展的仙桃数据谷。渝北时报记者 朱云卿 摄

  

□渝北时报记者杨荟琳
  仙桃数据谷营收超百亿元,中国软件百强企业15家落户,打造全国首个万人研发汽车软件产业基地和西部首个软信领域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翼动科技“指尖微型无人侦察机”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谈到渝北,科技创新已然成为一张响亮的名片。
  近年来,渝北区围绕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紧扣重庆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加快建设科技强区,以企业应用研发为突破口,着力强政策、育主体、调结构、优服务,推动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力军。2022年度,在经济增长放缓的大环境下,全区研发投入率先突破120亿元、增长27.21%,占GDP比重达到5.26%、从全市第三跃居第一,其中企业研发投入99.3亿元,占全区总投入82.2%。

打好政策“组合拳”
企业研发意愿大幅增强

  今年,网上有一段很火的短视频:空旷的火箭发射场中,有人拿着喷火枪,不断烘烤一块板材,但无论怎么烧,那块板材也未见任何损伤……“这块板材的纤维棉是我们生产的。”看着这段视频,重庆再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再升科技”)副总裁杨金明自豪地说。
  底气的背后,是企业在先进材料领域“硬核”能力的支撑:自主研发的大飞机专用隔音隔热材料,打破了美国垄断;开发的核工业专用空气净化材料,实现国产替代进口;生产的高效空气过滤纸,形成了足以与国外知名公司抗衡的竞争格局;PTFE空气净化膜材打破了日本企业的垄断。
  在渝北,再升科技的崛起并非个例。许多企业都投身科技创新的新浪潮,以科技“硬实力”抢占新赛道制高点,而这都得益于渝北区打好政策“组合拳”的积极作为。
  近年来,渝北区加强研发补贴引领,陆续出台《渝北区加快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等政策,渝北区财政年均投入4500余万元、长期坚持落实研发补贴政策,补贴力度居全市前列。抓好科研项目撬动,实施大数据智能化、应用研发和成果转化等区级科技计划项目,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将企业资金配套达标作为立项硬要求,近年实施科技计划项目250余项,撬动企业研发投入20余亿元。落实税收优惠减负,大力落实国家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将高企认定、研发报统、项目立项、补贴享受同申报研发费加计扣除适当挂钩,近年累计推动2016家企业、70.5亿元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实施科技金融兜底,组建35.71亿元科技投融资基金,在全市率先出台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担保服务费全额补贴政策,将企业研发能力与贷款信用评级、股权投资评估挂钩,形成研发投入多、获得贷款多、得到投资大的良性循环,累计为629家企业提供26.9亿元股权投资及10亿元贷款支持,最大限度减少企业研发投入后顾之忧。


培育“连环招”
企业研发主体快速增长

  上汽通用五菱的车身焊接车间,一排排自动化焊接机器人正有条不紊地工作着,这是蒙庆根和他的团队智慧的结晶。面对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的浪潮,蒙庆根和团队成功开发出6条汽车制造数字化生产线,荣获了2023年重庆市数字化车间荣誉,为企业插上了转型升级的翅膀。
  正是像蒙庆根这样的高技能人才在渝北区不断扎根,为重庆制造业发展贡献了技术力量,让优势制造业更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更快。茂材需沃土,引凤需筑巢。当前,一场科技人才与渝北区的“双向奔赴”正在上演。
  据了解,为引育创新人才,渝北区深入实施临空创新人才计划,迭代升级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设立区科技计划项目临空人才专项,累计引进企业创新人才1492名;建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教融合一体的重邮工业互联网现代产业学院,为全区企业培养中高端研发人才,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全区研发人员达到31497名。
  同时,为着力解决“科研能力弱、干不了研发”问题,渝北区围绕研发活动关键要素,坚持质量并重、引培并举,加快培育企业研发主体森林。在工作中,渝北区加快培育科技企业,构建“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成长路径,严格打表落实企业各项科创指标,全区有研发投入的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分别达到2991家、506家、234家。建设创新平台,采取政策引导、资源整合等措施,重点支持区内企业与区外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共建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市级以上创新平台,全区市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416个、国家级达到6个。


下好转型“先手棋”
研发投入结构持续优化

  如何加快走出“研发龙头单一、抗风险能力弱”困境?
  面对这道高质量发展必答题,渝北区紧扣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加强产业前瞻布局,构建“百花齐放”的创新格局。
  为此,全区相关部门加强科技招商,瞄准未来产业新赛道,大力培育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等新支柱产业,将研发实力作为项目落户重要指标,引进赛力斯、长安软件、传音、北斗智联等龙头企业,全区研发投入完成由长安福特“一家独大”向“多点支撑”转变,有效抵御了传统汽车产业研发投入大幅下滑的风险。促进产业集聚,仙桃数据谷构建“领军人才+研发团队+研发中心+制造基地”四位一体的创新体系,聚集中科创达、光庭信息等20余家汽车智能化龙头企业,打造以汽车软件为核心的万人研发中心;前沿科技城依托传音、OPPO、北斗智联等龙头企业打造集研发、生产于一体的智能产业园,区域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提升孵化质效,建设感知科技园、创意公园、立洋孵化园等国家级孵化平台,打造超10万平方米的国盛IEC创意产业园,形成若干“产业明确、服务专业、充满活力”的研发种子企业“培育池”,累计孵化有研发活动的企业700余家。
  在渝北,前端,依托仙桃数据谷,已建成华为软开云等十大公共服务平台和一批国家级研发中心,打造“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全区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超过了600家;后端,以前沿科技城等园区为产业承载,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设置亩均税收50万元、产值1500万元标准线。
  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正在渝北加速集聚。


出好服务“精准牌”
研发投入成效逐步显现

  “企业能够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离不开渝北区科技局工作人员的帮助。”谈到企业这几年的发展,重庆市灵想装饰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十分感慨。他坦言,从政策宣讲到上门拜访再到协助申报,渝北区科技局服务靠前,才有了该公司2021年培育入库,仅过了2年就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成功。
  重庆市灵想装饰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集品牌咨询策划、空间广告设计、产品营销传播于一体的品牌全案公司。2016年,2名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创建了该公司,至今已经成长为一个拥有30名成员的团队,同时业务规模逐年扩大,总计助力1000+创意空间、220+商业品牌落地,涉及地产、文旅、互联网、快消品等十多个行业。
  在渝北实现发展的企业还有很多。近年来,渝北区立足实现“研发出成果、成果有效益、效益再投入”目标,大力创新服务理念,提供常态化精准服务,促进企业研发投入收益最大化、增长可持续。
  在搭建服务平台方面,渝北区建成华为软开云、重庆智能硬件检测基地等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软件企业超800家次、传统工业企业超1200家次;指导有条件的企业成立独立法人新型研发机构,建立区级新型研发机构储备库,全区市级新型研发机构达到15家、高端研发机构达到16家,为全社会提供300余项技术服务,有效帮助大量中小企业跨过研发门槛。在推动技术攻关方面,渝北区科技局等部门常态化入园进企宣讲政策,提供重点企业“一对一”服务,指导企业提升科研管理能力、开展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开展研发人员项目入股等激励试点,催生了“飞机棉”“胶囊内镜”“手术机器人”“指尖微型无人机”等先进科技成果,获得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奖项208项。在促进成果转化方面,支持研发成果区内转化,举办成渝技术对接活动,吸引53家科研机构和100余家企业进行项目对接,签约川渝产学研合作项目20余个;举办科技活动周暨“科技成果入园进企”活动,开展创新政策解读、技术需求征集、科技成果路演,发布渝北区科技成果100项,推动企业、高校院所、创新平台等加强产学研合作,帮助中小企业提升创新研发能力;全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452亿元。
  科技创新如同撬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杠杆,迸发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强大力量。如今的渝北,正抓住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充分释放自身的“雪球效应”和“外溢效应”,推动渝北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