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阳县两罾乡金丝楠村,村民经常在金丝楠木下休息。(受访者供图)
□重庆日报记者颜安
人依地栖,名以存志。地名,是一方百姓与脚下土地最直接而深刻的连接之一。
在广袤的山城大地上,无数村庄星罗棋布。一个个村庄的名字,承载着人们割舍不断的乡音、乡韵、乡情,标记着漫漫来路,指引着未来方向。
不久前,市民政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实施“地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方案》,要求围绕“六个一批”建设内容,进一步深化“乡村著名行动”,全面赋能乡村振兴。
地名,由何而来,饱含着多少记忆与变迁,又如何撬动乡村之变?让我们循着乡村地名,品味巴渝乡土的别样风情。
留住乡愁/古老地名“重见天日”
从垫江城区上高速,沿着明月大道北段行进,途经乐天花谷、渝巫路,20多分钟后就可抵达沙坪镇母安社区。
这是垫江县最“袖珍”的村(社区),面积仅有2.1平方公里,名字却大有来历。
康熙三十三年,湖广填四川。母敬天一家响应朝廷号召到川定居,在垫江开垦土地300余亩,并将当地命名为“母家坝”。
若干年后,母敬天去世,其妻子患病,长年卧床不起,两个儿子母国真和母国安很有孝心,凡是晴天,兄弟俩轮流背母亲出门晒晒太阳,看看地里的庄稼,母亲心情愉悦,病情逐渐好转。
后来,母国真和母国安各自成家立业,在河的两岸各修了一排房子,为了让母亲来去方便,兄弟俩出钱修了一座木桥,被称为母间桥。
清朝末期,母间桥成为场镇,叫母间桥场,后来设乡、设镇,地名几经变化。“曾叫过武安、建安。”母安社区党支部副书记郝学彬告诉记者,武安的名字来历,据说数十年前当地匪患严重,官府组织武力予以了消灭,于是改为“武安”。而建安的名字来源则不可考。
岁月流转,“母安”的名字始终在当地人心中根深蒂固。78岁的村民黄应碧直言:“像我这样上了年纪的人,对外都说自己是母安场的人。”
300多年来,母姓子弟以孝传家,行善积德,母间桥、母安场、真儒寺的传说流传至今,“母安,家安,天下安”的祖训享誉四方。这何尝不是一段历史、一抹记忆、一缕乡愁?
2021年,当地开始为恢复母安的名字而努力,“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三方抽查,103人中有86人表示支持。”郝学彬记忆犹新。2022年,“母安社区”的名字正式恢复。
一年多来,沙坪镇挖掘整理母安文化,打造母安溪谷,进一步凸显孝母文化传承,彰显历史文化底蕴,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白云苍狗,世事流转。一些乡村地名如陈年老酒,历经时间的酿造,愈显浓郁醇厚。
城口县葛城街道,先后被命名新城公社、城关镇等,体现了葛城街道在县城里的地位,后来当地挖掘出诸葛亮曾屯兵于此的历史,于是更名为葛城街道。璧山区大路镇六塘社区原名六合社区,“六塘”这一名字,与“渝合十塘”等历史文化资源息息相关——清代重庆至合州的官道设有十站旱塘,俗称“渝合十塘”,至今沿途仍保留着多处由表示站程的数字和通名“塘”组成的地名,体现了清代塘汛类军事单位对地名演化的独特影响,具有重要的地名文化价值。
种种案例,表明地名就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探寻乡村地名由来的过程,正是对家乡山水的一次纵情游览、与故乡先人的一场隔空对话。
“亮出”特产/地名成村庄重要“名片”
天气晴朗的时候,阳光洒满酉阳县两罾乡楠木湾景区,古老高大的金丝楠木群苍翠茂盛,状如伞盖;一栋栋古朴的房屋,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青石板铺就的步行街,游人熙熙攘攘……
在楠木湾景区方圆1公里内,有大小楠木1000株以上,直径2米以上的有20余株,千年以上树龄的古树有8株,全国罕见,被林业专家鉴定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千年金丝楠群落。
楠木湾景区所在的金丝楠村,在一年半以前还叫作内口村。内口这个名字,与地形息息相关——两山夹一槽,村委会正好处于内口槽上。
“我们村最大的资源和特色是金丝楠木。”金丝楠村支书杨通江说。2021年的一次党员会上,家住楠木林里的老党员冉国兵提议,要敢于“亮出”特产,给村子改名,得到了多数人的赞同。村委会经过商议后认为,金丝楠木资源要实现保护性开发,名字是第一张也是最重要的一张“名片”。
2023年初,经过审批等流程,内口村更名为金丝楠村,并立即启动了景区提档升级改造工程,布局原寨生活体验、农耕生产美景、乡野农趣乐活、等六个功能分区,开启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探索。
今年“五一”假期,楠木湾景区开门迎客,累计接待游客4万余人次,营收达64万余元。6月,经市文旅委综合评定,楠木湾景区被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一个个乡村地名背后,往往体现着当地的山川和风物:渝北区茨竹镇原名回龙场,始建于清初,有300多年历史。境内外多生茨竹,奇茂壮观,因而更名;在旅游产业风生水起的武隆,铁矿乡似乎一直名不见经传,铁矿,顾名思义与当地的矿产有关,在向绿色转型发展过程中,当地几经思索,最终改了一个可爱的名字:大洞河乡(一条河从很大很大的一个洞里流出来)。
“地名作为标志地理空间位置的符号,能够源源不断被赋予历史与文化内涵,成为地方的宝贵资源。”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有关负责人表示,地名赋能乡村,就是把千百年来积淀在地名上的文化能量释放出来,特别是要与产业发展、生产与生活方式等结合起来,反哺地方发展。
扬名山水/用地名让乡村旅游“出圈”
黄色的香蕉船劈波斩浪,跨坐其上的大人小孩,感受速度带来的激情;一艘皮划艇,一支桨,挥动双臂,激起浪花,心情也跟着飞扬起来……暑假期间,南川区黎香湖镇南湖村,欢乐水世界游人如织,好不热闹。
此情此景,让南湖村村干部周建平感慨万千。“南湖村过去曾叫过黎香湖村、新开村等名字,都和3300亩黎香湖有关。”他娓娓道来,黎香湖的前身是1976年建成的土溪水库,水库形如瑞龙,有三千余亩生态水域。借助优越的生态环境,当地村民环湖种植果木,每到春天花开四野,香气弥漫。
当然,记忆也不全是美好的。早些年交通不便,宽阔的水面成了村民出行的一大阻碍。那时候人们为了节省时间,往往会选择划搭斗(收割稻谷的农用木制工具)过河,几乎每年都会淹死人。
2007年底,渝湘高速界水段(巴南界石-南川水江)通车,黎香湖毗邻主城区向外的第一个下道口,是主城周边海拔最高、温度最低、植被最好、水质最清、体量最大的高山人工湖泊,发展旅游有显著的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
2010年,镇上所属的几个村,按照湖的方位进行了重新命名,新开村因位于湖的南边,被命名为南湖村。“更具辨识度,凸显了我们这里的绿水青山。”黎香湖镇农服中心主任刘军表示。
此后,黎香湖镇先后打造了国家湿地公园、大型文旅综合体、皮划艇俱乐部、星空露营基地等项目,年均接待游客50万人次以上。南湖村的人气越来越旺,名气也越来越大。
“一次,外地朋友给我说‘黎香湖环境很好’,我才意识到我们这里已经火出圈了。”周建平坦言。
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地名是基础信息提供者、优秀文化传播者、地名标识品牌建设者,为乡村地名“著名”,有助于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近年来我市用地名赋能文旅,为81条乡村精品旅游线增添地名文化元素,采集上图农家乐、民宿、乡村酒店等兴趣点信息9万多条、图片近9万张,大幅提升了乡村旅游客流量。
地名以寥寥几字,道尽了地与人、地与事、地与物的种种关系。打开重庆乡村地名长卷,跃然于眼前的不仅仅是田园山水、袅袅炊烟,更有时代发展的鲜明印记、历久弥新的文化底蕴。
重庆乡村常用地名及数量
张家湾 580
大 坪 556
大 湾 529
李家湾 495
水井湾 489
杨家湾 489
王家湾 466
陈家湾 450
刘家湾 363
相关链接
这些重庆地名之“最”,你知道吗?
□重庆日报记者颜安
有人说,重庆地名以“坡、坎、沟、桥、坝、山、坑、凼”为主,这话不假。但哪些乡村地名出现频率最高,哪个汉字出现最多,地名中为何频频出现数字,这些冷知识你可知道?来,记者一 一为您揭晓。
叫张家湾的最多
“根据我们的统计,重庆出现最多的小地名是张家湾,共有580处,其次是556处的大坪、529处的大湾。在前10名中,有9处都与‘湾’相关。”重庆市地理信息和遥感应用中心地理文化所所长张海鹏介绍,“湾”指的是河水弯曲处,而地名中现在多写作“湾”的“塆”,则指的是山沟里的小块平地,由山体弯曲形成。
“这种小块的、利于耕种的平地或缓坡地,完美符合中国传统选址的原则,充满智慧的古人多在这里落地生根,并且为其命名,于是就有了今天这些带‘湾’的地名。”他告诉记者,这类地名基本上有两类命名原则,一类以地物命名,如水井湾、堰塘湾、学堂湾、大湾、小湾一类以姓氏命名,如张家湾、李家湾、杨家湾、陈家湾、王家湾。
“龙”字出现频率最高
除了“湾”多之外,重庆乡村地名的“龙”也特别多。在我市1000多个镇街乡地名中,带“龙”字的镇街乡有82个之多,占到全市镇街乡总数的接近十分之一;带“龙”字的村有711个。
以中华民族图腾和吉祥物的凤凰入地名的也不少。全市带“凤”字的镇街乡有12个、行政村有115个,其中还有像北碚的龙凤桥街道和合川的龙凤镇这种“龙凤”地名。
众多“龙”“凤”地名,反映了人们对美好吉祥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地名中为何频频出现数字
重庆有47个以一到十的数字命名的街镇乡,其中有20个是以“三”字开头,其中叫“三汇”“三溪”的就有5个,均是因三条河(溪)流在场镇附近汇合而得名。此外,还有“三江”“三角”等地名,也是因河流交汇形成的形象地物而得名,体现了重庆多水的自然特征。
除了“三”字之外,“五”字街镇乡村名也有10个。“五”字开头地名,多与当地数量为五的地物有关,如江北五宝镇,因建场时周围有五个山堡如五座宝山而得名;潼南五桂镇,以清初重建时玄天宫外有五棵大桂花树而更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