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华夏再迎解放年
1979注定是世界“中国年”
对东方文明古国来说
是令人喜泪奔涌的“政治解放年”
使人醍醐灌顶的“思想解放年”
社会生产力大解放的“改革年”
花红柳绿的春天画卷一幅幅打开
莺歌燕舞的喜事大事数也数不完
(一)
浩瀚的太平洋连着中国美国
却隔离了整整三十年
为了学习借鉴人类现实世界
最优秀的文明成果
为了给祖国的改革开放大业
创造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
这位七十五岁的护国老兵
在大年初一阖家团圆的良辰吉日
仍冒着漫天飞雪从空中出征
有人感慨他是在为国家图吉利
经过二十多小时长途飞行
作为中国新一代核心领导人
首次访问大洋彼岸美利坚
其实在他跨越太平洋之前
美国大地已掀起“中国热”
在美华人华侨、各国新闻记者
连夜在目的地机场恭候
迎接这位闻名世界的政治家
总是自高自大的美国破例给予他
国家元首顶级规格的尊崇礼遇
“中国热”达到灼热的程度
他精神饱满、春风满面
引起全世界的瞩目与轰动
在短暂的九天时间里
他参加会谈会见近八十场
出席宴请和招待会二十场
发表正式讲话二十二场
八次会见记者或出席记者招待会
连美国总统都为他捏把汗
他挑战以刁钻古怪和激烈争吵
闻名于世的美国国会山
轻松自如、风度翩翩
一举扭转多数议员对中国的成见
还全方位走进美国社会各个阶层
从合众国总统到国会议员
从政府官员到新闻媒体
从华人华侨到普通民众
尽管东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差异
他总是面带微笑应对如流
和善坦诚、自信迷人
机智敏锐、幽默大方
亲切平易、务实求真
展示了大国领袖的气度和风范
全美刮起了飓风级“邓小平旋风”
这一次破冰之旅、大国公关外交
成为战后国际关系的转折点
从此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版图
(二)
邓公回国后第九天凌晨
他气定神闲地铁拳一挥
教训白眼狼的行动开场
我国南疆大地地动山摇
大炮铺天盖地齐鸣 怒吼
千军万马跃出战壕 冲锋
铁甲洪流滚滚向前 锐不可当
我军从云南、广西同时
向地区霸权国家越南进攻
敌人纵然蓄谋已久 工事坚固
又经过长期抗法抗美战火的历练
山地战丛林战的单兵经验不俗
但依旧扛不住正义雄师纵横驰骋
我军势如破竹 大纵深推进
一路摧枯拉朽 如入无人之境
二十八天就粉碎了越军北方防线
一鼓作气直捣敌军巢穴首都河内
自卫反击和教训敌人的目的已遂
立即按照作战方案 全线撤军
不占领敌国一寸半寸土地
不取走敌国一花一草一木
忍无可忍的自卫反击战完美收官
异常克制地打了一场局部战争
打出了国威 打出了军威
参战将士们高歌凯旋
和平正义之师的美誉名副其实
(三)
这的确是一场炮火连天的战争
在二战以后的众多战争中
规模不算大 时间非常短
甚至在世界军人心中印象不深
殊不知 世界有别样风云
小平同志擘画的是场“政治战争”
他比当时世界军事家政治家的
总和还高明 更胜一筹
站得高 看得远看得入木三分
智慧深 拿捏准臻于炉火纯青
其时东西方阵营壁垒森严
苏联纠集一帮变质社会主义国家
其中包括狂妄的越南小恶霸
苏联在东南亚地区的代理人
苏越号称“牢不可破”的同盟
果然不出小平同志所料
苏联带头的阵营纷纷谴责中国
美国为首的国家集团要求双撤军①
实际上是支持中国的发声
后者的国家数量和经济实力
前者远远难以同日而语
发达国家看到中国新的面貌
要为和平发展而奋起
带领民众致富实现民生根本
看清中国新的雄心和价值取向
具备它们投资获利的理想环境
为了务实地获取国家利益
可以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
共享文明发展进步的红利和前景
这场战争的意义也是块试金石
检验真假社会主义的分水岭
在随后数十年不平凡的岁月里
中国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
苏联阵营却是另外一番风景
在短短的十二年时间中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日薄西山
纷纷改旗易帜 变颜换色
庞大无比的苏联亡党亡国
跌下超级大国的宝座
成为西方阵营忽悠和围堵对象
经济一蹶不振 几十年徘徊
越南迫于战争资源难以为继的窘境
时隔十年才心有不甘从柬埔寨撤军
成就其作为地区小霸王的“美名”
热爱和平的中国与侵略成性的越南
高下立判、泾渭分明、一目了然
这是新中国成立三十年来
出手还击的第三场规模战争
涌现出众多舍身许国的英模
流传着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凝聚和丰富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安定了南疆受侵扰的神圣国土
维护了东南亚数十年和平安宁
小平一锤定音开打的这场战争
打出了全党全国长期安定团结
打出了民族伟大复兴的精气神
中国也因此成功融入世界之林
在和平环境中成功创造中国奇迹
成为我国在新时期崛起的揭幕战
一场极短战争开启了昌盛国运
也影响了世界新格局的形成
(四)
小平同志访美之前就明确表示
访美之后就基本完成出国任务
揭示了中美双边关系的重要性
和他对中美关系的高度重视
他为了探索救国兴国的道路
首次跨出国门至今已五十九年
为了国家的主权、利益、尊严
其间经历了无数次艰难的谈判
不乏针锋相对、唇枪舌剑
锤炼出无与伦比的高超外交艺术
也是他一生为国操劳的又一明证
访美归途中他在日本停留两日
对这个重要邻国再度友好访问
从此再未跨出过国门
这个象征意义非同寻常
当年浴血抗日的统兵大帅
一生最后访问的是东瀛近邻
中国是以德报怨的礼仪之邦
大将军的胸怀比天高比海深
后来的发展交往历史证明
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
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过程中
获得了无比巨大的经济利益
也为中国经济奇迹的诞生
尽到了邻国应尽的本分
有朝一日日本能正视历史
诚心忏悔当年侵略扩张的罪行
中日世代友好将不再是愿景
必会泽及中日两国子子孙孙
(五)
早在对越反击战之前
时为元旦之后次日
小平同志就胸有成竹制定了
坚定不移大裁军的方针
解决军队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今年发轫 到1985年完成
是1975年整顿被迫流产的延续
精兵强军的必由路径
是配合全党工作重心转移的
重大战略调整大决策
这阻力重重地动山摇的大变更
同时也是用行动向全世界宣示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渴望
与热爱和平的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实现祖国统一是极其重要的任务
解决台湾问题力争采取和平手段
台湾只要去掉“中国民国”旗号
就享有高度自治的权利
保留武装力量不变
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
现行制度可以保留一百年
是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原型
和平解放台湾的基本路径
亦为二十年内港澳回归祖国的根本
邓公屈尊会见了香港总督
不容置疑地表态 1997年收回香港
中国政府收回香港首次摆上了日程
(六)
二十二年 三十年
成为中国一个“定时器”标志
简单的减法算术题
承载着异常沉重的历史
被减数都是1979
减数分别是1957和1949
1957是右派戴帽的起点年
1978年真是多重暖冬
一条惊天动地的特大喜讯②
昭告神州大地迎来艳阳高照
不管是冰封雪冻的北国
还是阴冷潮湿的南方
短期内紧张的准备工作就绪
当新年山野露出第一抹嫩绿
右派几乎都摘掉了沉重屈辱的帽子
予以平反、恢复工作
好事成双 喜事结对
经历三十年的劳动改造
地主富农们有的已谢世
健在的早已是普通劳动者
他们降生在建国后的子孙
生在新中国 长在红旗下
也是社会主义新人
如今摘去罪恶印记的成分标签
与贫下中农平等地称为“社员”
这是对历史的尊重和负责
也是对人的尊重和解放
地主富农及其子女和右派
终于获得了尊严与新生
也是得到第二次解放
曾被损害侮辱的人士
当事人本身及其家庭成员
喜悦的热泪汇成幸福的河流
在大江南北汹涌澎湃
这些重获解放和尊严的公民
精神抖擞汇入了发展的洪流
人——生产力最重要最活跃因素
获得了翻天覆地的大解放
伴随而来便是创造力的大释放
生产开始发展 经济出现复苏
优秀精神产品如海潮呼啸而至
文学和电影等文艺专业率先繁荣
如久旱甘霖滋润国人干涸的精神田园
如温婉母爱抚慰国人伤痕累累的心灵
如火山爆发喷涌出压抑的岩浆
得到了酣畅淋漓的狂暴倾泻
长期积聚的社会怨气如缓流细水
得以大面积排解与释放 缓和
堆积如山的社会矛盾开始消解
时代的灰尘长期飘落在头上
如同铁链锁喉、泰山压顶
这令人窒息的重压终于被扫进垃圾堆
尽管清除思想遗毒还有漫长的过程
但中国人民已经站上新时期新起点
开始轻装上阵 昂首进行新长征
(七)
历史反复证明一个基本规律
领袖的思路决定国家的出路
领袖的格局决定国家的结局
领袖的性格决定国家的命运
“左”和极“左”思维必须摈弃
僵化的思想必须获得解放
唯书唯上不唯实的性格亟待改变
这些是起死回生的逆天大工程
是封建残余思想浓厚国度的痼疾
要改变和逆转犹如乾坤翻转
有此伟力推动者必须是历史巨人
时代、历史、上天一齐合力
推举出舍我其谁的巨人邓小平
通过超时长的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③
深入讨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
严肃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
毛主席的言论特别是晚年的错误
不再是奉为圭臬的金科玉律
批评了林林总总的僵化思想
促进了全民思想的空前大解放
改造国民落后观念的前路依然漫长
封建小农意识固有的自私
缺乏现代文明熏陶的落后
缺少公共规则意识的狭隘
一味追求绝对平均的惰性
仇富劫富不劳而获的贪婪
井底之蛙夜郎自大的轻狂
官本位娇惯而成的特权思想
无知和狂妄娇宠而成的傲慢
作为治国理政的思想路线
小平紧紧抓住关键的关键
坚定不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凝聚党心民心成为最大政治共识
团结一致向前看
一心一意奔“四化”④
同心同德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
即生产力水平低下与人民物质文化
需求之间的巨大差异
“三十年”的大解放意义尤其深远
是摈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转折
难免有些波澜 但未引起社会较大震荡
缘于小平同志的政治智慧和理论勇气
突破了阶级斗争哲学的藩篱和桎梏
正确把握现时中国的阶层划分
反对阶级斗争扩大化
不再搞疾风暴雨式阶级斗争
同时反对阶级斗争熄灭论
社会主义要战胜资本主义封建主义
法宝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体现这种优越性的主要标准就是
社会主义更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更能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
这是马列主义中国化的新发现新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的耀眼亮点
实践证明成为其理论宝库的重要经典
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在这一领域
登上马列主义经典理论的高峰之巅
(八)
思想的贫瘠比物质短缺更难解决
这是贫穷的根源所在
思想的混乱比社会失序更难纠正
摈弃“两个凡是”是历史所趋
“非毛”泛滥则走向另一个极端
“二十二年”伤害了太多的人
知识分子和精英阶层受害尤深
统一全民共识 疏导社会情绪
成为前进路上“排雷”清障开道
急难险重的复杂系统工程
问题的焦点集中于一处
如何评价毛主席的功过是非
小平同志以伟大政治家的宽广胸襟
无与伦比的牢固定力、远见卓识
洞若观火地把握住日月乾坤
判定此事不只是毛主席历史功过问题
事关我们党执政的权威、地位
事关中华民族荣辱进退的前程
事关举国上下的秩序和安定
事关改革开放发展的大局
必须站在政治和历史的高度
全面客观公正地澄清是与非
众所周知 在任何历史时期
邓小平都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
一心一意 一以贯之 一脉相承
对毛泽东思想的解读和维护
在领袖群体中最清醒、客观、公正
既反对片面理解甚至割裂歪曲
又反对机械照搬甚至浮夸神话
正是为了维护这面光辉的旗帜
为中国人民选择不败的历史命运
他宁愿两度遭受被打倒的厄运
眼下他意志坚定地排除各种杂音
主持起草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
以警醒、指导全党全军全国人民
从历史遗产中吸取宝贵经验教训
(九)
小岗村十八农户甘冒坐牢杀头风险
敢于第一个“吃螃蟹”
像地下党干革命一般搞包产到户
一年就收获了金灿灿的果实
引得全国惊愕、羡慕 石破天惊
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农民
尝到实在的甜头后默默效仿
如雨后春笋在大地星星点点涌现
小平同志密切关注 浇水呵护
农民组织耕种土地方式的简单转变
蕴含着高深的政治经济学原理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方能发展
前者对后者必须变被动为主动
他放手让那些僵化脑袋醒悟、开窍
经过大范围多层次的激辩、论证
一波三折 重重阻挠得以排除
他果敢地一锤定音
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形成决议
出台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发展之先声
拉开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发展大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
激发了亿万农民向土地要温饱
继而要锦衣玉食的冲天干劲
劳动生产率倍增粮食产量倍增
粮荒很快成为“过去时”
青黄不接之际逃荒要饭队伍绝迹
农村因地制宜多种经营蓬勃开展
山乡旷野层林尽染、瓜果飘香
溪河湖泊荷叶滚珠、鱼虾蹦跳
城乡副食品商店开始人气渐旺
老百姓餐桌上开始碟盘增加
符合经济规律的政策魔力无边
这是典型的靠政策走路
步伐稳健 路子更宽阔
这是典型的靠政策吃饭
土地酬勤 饭菜更香甜
(十)
贫穷和落后这对孪生贬义词
依然是中国显眼的标签
奔向富裕发达的突破口何在
亟需有人群和地区探路与示范
小平再次登高望远进行战略部署
顶住“左”倾思维惯性的顽抗抵制
毅然在南海边画了几个圈
在深圳和珠海试办出口特区
紧接着明确创建四个经济特区⑤
中央囊中羞涩 给不出一星半文
放手给其按经济规律搞发展的政策
小平代表中央授权前线主将习仲勋⑥
“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曾被毛主席多次赞誉的习仲勋
是第一代领导核心的重要成员
受迫害长达十六年仍坚贞不屈
复出后老当益壮 更加意气风发
果然未辜负党中央的殷切期望
(十一)
“文革”灾难罄竹难书
现象和根子互为表里
即社会主义法制的大破坏大倒退
无政府主义 社会动乱不堪
秩序被严重破坏 灾难无休止
连国家主席都含冤而逝
受株连者多达数百万人计
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法制
成为拨乱反正的当务之急
也是建立经济秩序的根本
更是依法治国的千年大计
小平同志倡导社会主义民主
提倡自由和谐的宽松环境
亦防止人权和自由的界限偏差
放任演化为极端个人主义
泛滥成灾为无政府主义
紧抓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放
营造长期的安定团结大好局面
全国“两案”⑦审理迫在眉睫
嫉恶如仇的小平同志菩萨心肠
指示两个“抓大放小”
主犯的罪行重在三个方面
祸国殃民 阴谋政变 篡党夺权
不纠缠小罪过 以免浪费司法资源
从犯和喽啰判刑的范围尽可能窄
有些涉事干部不一定要判刑
但执行党纪军纪政纪一定从严
树起了公正执法严明纪律的标杆
(十二)
“知青”问题贯穿中国数十年
这场持续二十年的热门运动
1968年达到上山下乡的高峰
后续辐射效应或许超过一百年
当年城镇初中、高中毕业生
无学校可上 无工作可干
每年百万人奔赴农村和边疆
到1977年最后一批下乡为止
除参军招工考学因病等因素
离开农村或国有农场者外
累计存量人数超过两千万之多
他们来自不同背景家庭
多数是城镇普通家境
亦不乏红二代与“黑五类”子女
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景观”
“红二代”中许多人的父母
一度或正在受到各种迫害
知青们普遍年龄偏小
年长者往往不超过二十岁
年幼者甚至十四五岁
多数是初中毕业或未毕业
离开温暖的家庭离乡背井
面对陌生而艰苦的环境
新鲜感和激情倏然消退殆尽
年龄小文化低阅历浅的他们
倍感孤独无助 苦闷彷徨
多数人看不到希望和前途
抬头望见的是那灰暗天空
未来是一片迷茫和无望
许多人空耗青春 蹉跎岁月
返城的愿望和情绪日益高涨
进入新时期 农村改革大潮涌动
田土山林承包到农户
知青即便想耕种也无用武之地
知青所在地区希望礼送知青
城镇每年新增大量待业青年
根本无力安置回城知青就业
输出知青的城镇阻拦知青返城
知青们陷入新的困境和生存尴尬
一时成为“边缘人”“多余的人”
思想陡然浮动 情绪更加急躁
一些人情绪恶化到崩溃地步
上京信访 向中央请愿
各地聚集群体“闹事”
顿时在全国引起震动
事关一代人的前途和命运
成为巨大的社会问题、社会危机
全部回城后新增两千万待业
占城镇总人口的一成
涉及城市约半数家庭
小平同志急知青之所急
认为是前进中遇到的问题
总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
问题解决好了就是在前进
他的灵丹妙药是改革发展
在全国知青工作座谈会上
他饱含深情地一锤定音
“让孩子们回来吧!”
在招生参军招工顶替调动病退等
解决的一般途径之外
国务院还为解决知青返城问题
量身定制了“六条措施”
围绕搞好经济出台安置政策
千军万马千方百计采取经济措施
历经三年的艰苦探索和努力
平稳解决了这一“天大的难题”
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调动了各方面的生产积极性
促进了部分产业的复苏和发展
轻工业、服务业、私营经济等
“个体户”顿时成了时髦名词
“闲人”成为搞活城市经济能人
为城市经济整体改革进行了彩排
为这场史无前例大剧的正式开场
徐徐拉开了恢宏壮美的帷幕
知青一代对国情有切身体验
吃过苦受过难 彷徨过沉思过
时代造就出他们中一些非凡人物
成为国家栋梁 民族精英
不乏科学家 知名学者
不乏政治家 高位官员
不乏企业家 商界能人
不乏贡献社会的能工巧匠
不乏有出息的各类专业人才
往后相当长时期
一个独特的题材类别——知青文学
活跃在文学创作中
一个独特的题材类别——知青影视
活跃在影视屏幕上
这的确是中国文艺独有的风景
也是一番别有滋味的民众记忆
(十三)
在视市场经济为资本主义专利
甚至视之为洪水猛兽的国度
在那特定的政治氛围的时期
七十五岁的小平显得很孤独
孤独地前行在时代最前列
他尊重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
更加洞悉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革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要有三
生产力取得大发展
国家变得富裕和强大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改善
发展方式必须为人民福祉服务
要不然“革命”就成为空洞口号
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基础极其薄弱 一穷二白
在其废墟上跨越进入社会主义
政治上具有革命性先进性科学性
但现时的生产力落后于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的资本和企业管理方式
可作为新中国发展生产力的要素
欧美的外资进中国有其特定地位
份额和投资范围有都相应限制
改变不了中国的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特征是共同富裕
加之人民民主专政的保障
中国产生不了剥削阶级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并非水火
资本主义在很多层面也有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也离不开健康有序的市场
甚至在封建社会就有市场经济萌芽
在新中国搞市场经济的成果
归根到底属于社会主义和人民
几百年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有效的要素
经营管理体系方式方法等等
属于方法论和技术标准
乃人类文明成果 不具有阶级性
影响不了整个社会主义
中国不会滑向资本主义
与资本主义国家打交道平等互利
借助其资本、技术、经验
好比飞机落地必须有适合的机场
中国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这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十四)
邓公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时
坦诚提出中国搞市场经济的思想
因为受到众多条件的限制而迟滞
思想被社会接受的程度
理论传播和阐释的进度
实践验证理论的成熟度
建立配套法律的推进度
恰如伟大的科学发明或技术革新
要进入工厂批量化生产
最终转化为社会物质财富
总是有一个必需的过程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最终写进了党的十四大政治报告
这已是十三年后的1992年冬季
邓公在12月6日接见一位“大富翁”
带来五百亿日元贷款的大平正芳
中国好比严重缺血的巨人
紧急获得了及时雨式的新鲜血浆
邓公向这位日本首相透露“秘密”
我们要建设“小康之家”
到本世纪末人均GDP八百美元
这个水平仍然是很低的
也还是很落后的
届时总人口达到十二亿
GDP总量就是一万亿美元
是一个比较可观的总量
就这样
百万军中取敌上将首级的老统帅
高擎伟大的设计蓝图和诱人目标
意志如钢信心饱满地率领九亿人民
意气风发迈进气象万千的八十年代
注释:本章主体内容时段为1979年。
① 即越南侵略和占领柬埔寨在先,从柬埔寨撤军;中国自卫反击战于后,从越南撤军。越南直到1989年才从柬埔寨撤军。
② 经邓小平同志审阅,1978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党中央决定全国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的消息和题为《一项重大的无产阶级政策》的社论。
③ 1979年1月18日—4月3日召开,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中央宣传部和中国社科院主持,第二阶段以中共中央名义召开。其间,邓小平同志几次听取会议情况的汇报并作出指示,3月30日与华国锋等领导人参加了会议,发表了重要讲话(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④ 四个现代化的简称,即农业、工业、国防、科技现代化。
⑤ 1979年4月5日—2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会议,集中讨论了调整国民经济和政治经济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提出了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决定从1979年起用3年时间完成国民经济调整任务。会议期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对广东、福建实行特殊政策,利用华侨的资金、技术,包括设厂,同意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出口加工区,并提出“还是叫特区好”。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的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特区。
⑥ 习仲勋:1978年得到平反,主政广东,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委会主任。
⑦ 指林彪反革命集团案、江青反革命集团案。
(布谷夫:本名刘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