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渝报记者毛双实习生宾振宇文/图
8月下旬,随着玉米采收进入尾声,大足区国梁镇曲水村500余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片实现“双丰收”。而此前,这里只是一片杂草丛生的撂荒地。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为解决撂荒地复耕难题,国梁镇充分发挥基层供销社“乡村运营商”作用,整合农业、供销等各方资源,探索建立起以“集体耕种、供销帮忙、利益共享”为主要内容的“三位一体”撂荒地复耕长效机制,积极破解撂荒地复耕难题。
500亩撂荒地集体耕作
近年来,由于农村劳动人口持续减少、农资农机成本不断上涨等因素,耕地特别是位于山坡上的旱地撂荒问题越发严重,整治工作容易陷入“今年复耕、隔年撂荒、隔年又复耕、隔年再撂荒”的恶性循环。
国梁镇是典型的传统农业镇,然而曾因产业空心化,导致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大片耕地撂荒。
怎样才能真正盘活土地资源,推动撂荒地蝶变为致富田、丰收田,带动村民增收?
为此,国梁镇鼓励有劳动力的农户及时整治自家撂荒地,督促农业业主整治流转的土地,重点扶持村集体流转并整治“群众不愿耕种、业主不愿接手”的撂荒地。
2024年1月,国梁镇以曲水村撂荒地为试点,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流转土地500余亩,用时4天完成整治,相比传统模式下的村民散户开荒复耕,效率大为提升。
“要不要耕种已经开荒的土地,群众拥有优先选择权。”国梁镇村居事务服务中心副主任王黎说,村民可以选择自耕或代耕,村集体与其签订相应的合同,规定土地流转费的支付方式。
由于撂荒地多数是偏远坡地,道路、水利灌溉条件一般,宜机化耕种率较低,在综合比对政策支持、资源优势等因素的前提下,村里最终采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提升土地耕作价值。
为农服务助增产增收
国梁镇自2021年与国梁镇供销社合作探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后,镇供销社便成为了国梁镇为农服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国梁镇供销社整合农业、供销等各方资源,成立为农服务中心。2023年9月,为农服务中心下设国梁云鹭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组建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队伍1支,农机操作手9名,购置拖拉机、旋耕机、收割机、播种机等农机12台,同步统筹整合镇域内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种植大户农机23台。
在曲水村500余亩撂荒地耕种方面,镇供销社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镇供销社负责规模化采购,精准配送化肥、农药、种子、农膜等物资,既保障质量,价格也优惠。”国梁镇曲水村党支部书记谭兴培说,以统购化肥为例,国梁镇供销社为参与耕作承包户及代耕群众提供每亩200元的复合肥,每亩比市场价格低8—10元。
农机合作社为群众提供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农资供应、农机维修等服务,只需一个电话,就有专业队伍上门服务。
在国梁镇方碑村3组,水稻收割机来回穿梭在种植大户付成华的稻田里,经过收割、粉碎、脱粒、装车,很快就完成了2亩水稻收割任务。
“不管是打田、插秧,还是施药,镇供销社农机服务省时省力,和从前外地的农机服务相比,每亩成本节约了四五十元。”付成华乐呵呵地说。
据悉,2023年,国梁镇供销社农机服务为316户农户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2675亩,2024年业务拓展至雍溪、回龙、三驱及铜梁平滩、小林等镇,初步预计服务面积将达到4000余亩。
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尽管今年是种植第一年,曲水村500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基地却实现了“双丰收”。
王黎表示,曲水村500亩大豆总产量87500公斤,以市场价6元/公斤计算,产值525000元;玉米总产量137500公斤,以市场价2.6元/公斤计算,产值357500元;农户每亩收益1765元。
“集体耕种模式实现了多方利益共享。”王黎表示,除开种植收益外,村集体、农户还能按照政策享受相应的补贴。
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整合申报种粮大户补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补贴、粮油(大豆+玉米)单产提升攻关行动示范片项目补助等相关涉农补贴,扣除生产成本,每亩能实现一定收益。
土地经营承包人可获得耕地地力保护补贴140.8元/亩;参与耕作承包户与代耕群众可获得作物种植收益与实际种粮一次性补贴及国梁镇供销社补贴200元/亩的生产物资。
不仅如此,农机拥有户还可以利用闲置农机开展农机服务增加收入。以曲水村村民雷开文为例,通过国梁镇供销社联系业务,2024年2月,为39户群众耕地80余亩,增收9315元。
“撂荒地集体耕作,不仅盘活了土地资源,同时还壮大了集体经济、助农增收。”王黎说,下一步,国梁镇将总结撂荒地复耕经验,不断优化供销社服务,深化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