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看重庆总第542期 >2024-08-21编印

涪陵蓬威石化发展受困,政府精准解决问题、全程跟踪服务——
一度停产多年如今天天“满产”
刊发日期:2024-08-2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重庆日报记者左黎韵
  一台台设备高速运转,轰隆的机械声中,工人们在岗位上忙个不停。“自6月复产以来,我们的PTA产量已突破5万吨。”8月13日,涪陵白涛工业园区,蓬威石化负责人岳斌指着眼前忙碌的场景说。
  企业从一度停产数年到进入满负荷生产,岳斌感慨:“关键时刻,是政府拉了我们一把。”


“企业秘书”解决难题

  蓬威石化是一家生产精对苯二甲酸(PTA)的老牌化工企业。早在2009年,公司便投产建成了我国首套国产化百万吨级精对PTA装置,成为行业佼佼者。
  然而,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蓬威石化面临着原料供应不足、设施老化、效率低下等问题。“最困难的时候,我们每生产1吨PTA,就要亏损2000元。”岳斌回忆,受外部环境影响,企业被迫停产多年。
  2020年,利用集团公司的财政拨款,蓬威石化启动技术改造项目,涪陵区同步派出“企业秘书”,帮忙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各种难题。
  新增的醋酸回收塔是技改关键,整个设备长约64米、重800多吨,设备通过水运抵达涪陵港,完成卸载后还要经过7公里的道路运输才能送达厂区。
  这种超大物件的运输对公路承载能力要求极高,尤其是一些转弯的地方,原有的道路设计太窄,设备很难通行。
  得知企业的困难,园区立刻会同交通、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制定了运输保障措施,全程跟踪服务。
  比如,针对道路运输弯道多、路段狭窄等情况,相关部门进行了道路改扩建,临时分段封闭交通,排除车辆干扰和上空障碍,使设备如期安全抵达园区。
  2022年底,升级后的生产线正式竣工,累计淘汰落后设备220台,新增行业先进设备117台,投产后每年可为企业节约生产成本约1.6亿元。

为企业找到原料供应商

  技改只是第一步,正当工人们准备投入生产时,上游原料供应却成为企业复产面临的又一困难。
  “从石油中提取的二甲苯(PX)是我们的主要原料,在停产前,这种原料主要依赖进口,不仅价格贵,而且处处受制于人。”岳斌说,这几年,国内二甲苯提取技术发展迅速,能不能从国内企业中找到合适的供应商呢?
  位于四川的彭州石化,是联系到的第一家上游供应商。在白涛工业园区的牵线搭桥下,双方有了第一次会面。
  “当听说我们一个月就要四五万吨的二甲苯,对方当场就面露难色。”岳斌说,“因为当地企业的需求量不小、要优先保证供应,而剩余的二甲苯我们根本不够用。”
  不过,对方给他们介绍了一家新疆企业,可以进行轮流供货。
  于是,白涛工业园区再次出面,撮合三方企业坐下来,围绕定价、物流等进行面对面商谈。
  经过几轮商谈,供应商终于给出了可观的优惠政策。今年初,蓬威石化与四川、新疆企业签订了三方合同,解决了原料供应难题,为正式复工复产打下基础。


着力打造产业集群

  自复产以来,蓬威石化几乎每天都在满负荷生产。
  据了解,产线技改升级后,蓬威石化年产PTA将达60万吨,目前公司正与园区下游企业万凯新材洽谈合作,将建立上下游原料互供关系,形成原料、产品的“隔墙”供应。
  涪陵白涛工业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托蓬威石化、万凯新材,园区将着力打造PTA产业集群,届时,仅蓬威石化年产值预计就可超过50亿元。
  蓬威石化的“东山再起”只是涪陵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涪陵区建立了“百千万”工作机制,由区领导联系百家重点企业,部门、园区联系千家“四上”企业,镇街联系10万户小微经营主体,并组建了300多家规上工业企业服务微信群,让企业诉求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