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渝周刊·理论总第539期 >2024-08-16编印

进一步加强大足石刻整体性、系统性保护
刊发日期:2024-08-16 阅读次数: 作者:李远丹夏波  语音阅读:
  

□李远丹夏波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等3处新增为世界遗产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以此次申遗成功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们做好大足石刻保护工作,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本文结合大足石刻保护实际,“以小见大”进行思考并提出建议如下:
  

一、文物视角:开展系统性监测,保护大足石刻及周边整体环境

  当前,文物保护正在从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从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保护转变。比如,防风治沙曾是守护莫高窟的一大难题,20世纪70年代以前以清除窟内和窟区积沙为主,90年代通过安装全自动气象站对莫高窟区域环境要素特别是风况进行系统监测,到如今扩大植物固沙范围,最终形成综合防沙、治沙科学体系,有效保护了莫高窟及周边的整体环境。对大足石刻来讲,要将与大足石刻紧密关联的建筑、道路、山水环境等要素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充分发挥科技在石窟寺保护中的支撑作用,完善大足石刻监测预警体系,重点针对风化、岩体失稳等,系统实现大足石刻及周边整体环境“变化可监测、风险可预报、险情可预控、保护可提前”的预防性保护管理目标。
  

二、部门视角:开展系统性研究,提升大足石刻保护利用整体水平

  当前,依靠单一学科或技术已无法满足文物保护的实际工作需求,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是文物保护领域取得突破性发展的关键路径和必然趋势。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就需要一个整体性的学科来统筹和整合多样而分散的学科,包括历史学、艺术学、语言学、民俗学、民族学、美学、工艺学、设计学、地理学、物理学等学科。比如,以研究敦煌文献和敦煌石窟的敦煌学,涉及语言文字、历史、经济、宗教、美术、音乐、天文等学科;以研究巴蜀石窟的大足学,涉及历史、宗教、考古、艺术、民俗、文化等学科类;以研究故宫及其历史文化内涵的故宫学,涉及历史、政治、建筑、器物、文献、艺术、宗教等学科。对大足石刻来讲,要进一步加强“大足学”学科建设,加大投入引进培育博士生人才,办好《大足石刻研究》专业学术期刊,持续开展大足石刻“四百工程”,促进大足石刻资源数字化共享,举办石窟寺保护利用国际人才交流专场等活动,引导支持更多学者讲好大足故事。


三、地方视角:开展系统性关联,实现地方文化遗产整体活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对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和传承,不仅指静态遗产的关联性整体范围的划定,也指不同遗产形态之间的关联性、互文性(遗产的构成是对另一些遗产的吸收和转换)和整体性。比如,大运河、丝绸之路等世界遗产的流域性、文化线性、跨地域乃至跨国性的超越式整体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名城、地理环境、生态系统等构成的整体性关联等,都是整体性保护、传承和活化的体现。基于敦煌莫高窟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敦煌石粉彩绘技艺、敦煌古乐器制作技艺、敦煌舞、敦煌民间剪纸、敦煌木雕画等,也是地方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体现。对大足石刻来讲,要围绕文化遗产的整体活化,推动雍溪老街等活态遗产的“活性维持”和大足石刻的“活起来”,支持大足石刻文化与大足剪纸、大足石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融合、互动展示,鼓励提供景区免费开放日、免费讲解活动等文物惠民服务,实现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和传承。

四、国家视角:开展系统性建构,联合阐释中国石窟寺整体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遗产保护是一种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性理念、行动和文化制度,它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漫长的共识达成、行动统筹、法规建设、制度设计和全球整合,最终形成了全球性、国际化的整体性遗产观和众多国家共同遵守的制度安排。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不仅是行动,也包含遗产思想、遗产学术、遗产管理体系、遗产保护制度等整个形成过程,目标是构建、完善、丰富人类文明宝库。比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家文物局《“十四五”石窟寺保护利用专项规划》等重要文件,在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上发布《气候变化背景下石窟寺保护大足宣言》等,都是为了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交流互鉴、不断丰富完善保护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对大足石刻来讲,要主动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加强联结,广泛开展国际国内交流合作,重点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保存保护和活化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的“中国经验”,推动落实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计划,探索成立国内专门性保护研究交流机构,为石窟寺文化传播与艺术欣赏创造更多维场景,讲述好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故事。
(作者李远丹为中共大足区委党校干部,夏波为中共大足区委组织部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