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要闻总第538期 >2024-08-15编印

上半年全市服务业增速并列全国第一
重庆将加速推进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刊发日期:2024-08-15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上接1版)
  二是金融业集群。金融业一直是我市的传统优势行业,2023年,实现增加值2591亿元,占全市GDP的8.6%。为增强金融对产业发展的功能性支撑作用,更好为制造业赋能,重庆将打造西部金融机构集聚地、全国消费金融高地、西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高地,大力发展数字金融、贸易金融等业态,到2027年,争取金融资产规模达到11万亿元,金融业增加值达到3800亿元。
  三是科技研发服务业集群。我市科教人才资源丰富,2023年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居全国第8位,保持西部第一,现有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超过1000家,其中国家级平台超过100个。
  此外,重庆还将打造现代物流集群、软件信息业集群,到2027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下降至13%左右,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400亿元。
  “加速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最终要靠经营主体。”朱江说,重庆将坚持引进与培育并举,大中小齐抓,推动经营主体规模壮大、品质提升。
  比如,重庆将聚焦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头部企业,争取跨国公司、行业龙头企业在渝设立区域型总部,培育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100家。再如,重庆将发挥物流行业协会带动作用,内培外引,提升物流市场主体实力,吸引上下游优质企业落户重庆,在现有91家A级物流企业基础上,到2027年新增A级物流企业20家。
  重庆还提出,要打造20个百亿级规模、具备较强行业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培育一批集战略咨询、共性技术研发、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创新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市科技局二级巡视员杨军介绍,2023年,我市全社会研发投入750亿元、增长10%,研发投入强度2.45%、提高0.09个百分点,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居全国第8、保持西部第1。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重点领域、重大平台、重要园区等,通过壮大市场主体、提升服务效能、推动集群联动等促进科技研发服务业提质增量。”杨军称。
  在市场主体培育方面,我市将重点推动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和创业孵化,培育发展科技服务企业。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国家和市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设联合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等协同创新平台、创新联合体。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牵头打造专业化孵化载体,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在科技服务效能提升方面,重点聚焦制造业落地前的成果转化环节,组建高能级概念验证中心,分层分级分类建设一批中试平台。加快建设金凤科创园,升级建设全市首批6个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集中打造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新创业孵化空间,提供创业指导、融资对接等“一站式”服务。建立以大模型为核心的成果转化数智服务平台,实现科技成果分类展示、智能筛选和精准匹配。
  在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方面,将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构建教育+人才+科创+产业的创新生态。落实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出台新的举措加大成果转化。
  

让生产性服务业加速赋能“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

  市经济信息委二级巡视员刘群生介绍,近年来,市经济信息委围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以软件信息、工业设计和中试验证等为抓手,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软信产业方面,我市深入实施“满天星”行动计划2.0,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从业人员4.2万人、累计39.8万人。新增各类软件企业2901家、累计4万余家。软件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95.9亿元,同比增长7.5%。其中软件业务收入1608.4亿元,同比增长12.6%。市级招商洽谈软件项目30余个,签约软件项目59个,合同投资金额404亿元。累计培育国家重点软件企业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软件企业27家,关键软件“揭榜挂帅”项目18个。创新建设软件人才“超级工厂”,加快形成年上万名软件人才培养能力。
  工业设计方面,加紧出台全国首部工业设计地方性法规《重庆市工业设计促进条例》,规范产业发展路径。梯度培育了青山工业等11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207家市级中心,和418家设计驱动型企业。工业设计职称评价进一步完善。“智博杯”工业设计大赛、西洽会工业设计新品发布会等活动梯次涌现。我们正实施中国—新加坡设计共创计划,会同上海、浙江等建立工业设计联席机制,深化设计出海。
  中试平台方面,正在编制完善《重庆市提升概念验证和产业中试能力行动方案》,全市拥有中试平台30余个,建成了西南地区首个电子产品研发中试共享基地,重庆高新院、赛宝研究院等重点中试平台提速建设升级。
  同时,我市正在制定工信领域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小切口”编制中试平台、软件和信息服务、工业设计、服务型制造等工作方案,研究配套支持政策,成立委内工作专班,形成跨部门协调、市区县联动机制,聚力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接下来,我们将立足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做好重点产业招商,重大项目支持,重要集聚区建设,力争今年全市新增软件从业人员10万人,新增软件企业4000家,实现软件主营业务收入4200亿元。建成市级工业设计中心230家,推动三大设计园区集聚企业超100家。


多管齐下培育电商行业主体

  市商务委总经济师余朝洪介绍,电商行业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部分,下一步,市商务委将在培育电商主体方面多管齐下,积极采取措施,激发市场活力,增添发展动能。
  比如,重庆将陆续与抖音、阿里、京东等全国重点电商平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引进落成了抖音懂车帝全国总部、美团歪马送酒、京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电商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持续培育壮大渝欧跨境电商、啄木鸟家庭维修、易宠宠物产品交易等本土垂直类目的电商平台企业;培育了毛毛虫、条条是道、初更等一批优秀电商服务商,增强电商服务市场的供给能力。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电商企业10.37万家,各类主体开设网络店铺71.4万家。
  在培优培强企业方面,重庆加快促进传统企业上网营销。推动重百、永辉等传统零售企业开辟网上营销渠道,解放碑—朝天门商圈成功打造全国智慧商圈。今年上半年,全市限额以上实物网上零售额496.04亿元,同比增长12.1%。
  与此同时,我市将积极打造新场景新模式,直播电商创新崛起。今年上半年,我市开展了“与辉同行重庆专场”“爱尚重庆万物直播季”等活动,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全市直播电商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在举办的重庆6·18电商节资源对接大会、渝西片区资源对接会等资源对接会上,全国直播电商全产业链主体现场交流对接,为全市直播电商发展注入了力量;我市还组织带领全国和全市的机构主播走进产业带、工厂和果园,开启厂播、仓播、店播等新场景、新模式,目前全市已建成直播电商基地30余个。今年上半年,全市直播网络零售额实现网络零售额139.8亿元,同比增长36.23%,累计直播48.3万场,同比增长51.9%。


推动会展产业高质量发展

  余朝洪还谈到,下一步,重庆将推动会展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释放会展经济综合带动效应。
  首先是打造重庆原创品牌展会。建立重点展会清单,开展品牌展会认定工作,重点培育重庆现有的原创知名商业展,比如国际汽车展、立嘉智能装备展、火锅产业博览会等。推动西洽会、智博会等政府主导型展览项目向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转型升级。
  其次是大力招引国内外优质会展资源。推动建立市级部门、区县政府、会展场馆和会展企业“四位一体”会展招引机制,制订重点招引的展会目录和规划指引,鼓励各区结合自身优势产业,培育“一区一展”“一区一会”特色品牌会展。
  再次是完善“会展+招商”联动机制。推动实施“会展+产业”招商专项行动,支持市级部门、区县和开放平台加强与会展场馆和展会主办方展前展中展后对接,在展会期间举办产业推介、政策宣讲、政企对接等招商引资活动,将“展商变投资商”,放大展会综合效应,助力我市招商引资工作开展。
  最后是推动商旅文体展融合发展。进一步做好“会展+”这篇文章,深度挖掘重庆文化旅游资源,推动会展业与旅游业要素共享,承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节庆演艺、体育赛事活动。同时,探索定制化会展消费文旅体育产品模式,积极开拓国内外中高端会展旅游市场,从而建立会商旅文体融合发展的良好生态。将重点办好成渝双城消费节、爱尚重庆系列促消费活动,重庆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专业品牌消费展会,重庆国际马拉松赛等品牌赛事,大力培育剧本娱乐嘉年华、街舞盛典等初创品牌活动,精心打造中国西部动漫文化节、世界大河歌会等品牌节会,持续做强西旅会、文博会、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大足石刻国际旅游文化节、渝东南生态民族旅游文化节、钓鱼城旅游文化节等品牌节庆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