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谷夫
第十九章 主政西南定西藏
梦幻重庆西南第一重镇
中央西南局驻地中央直辖市
曾是中国战时首都享誉全球
历史文化名城山清水秀山城
特殊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沉淀
孕育了重庆人热情豪爽的性格
赋予了重庆城宽阔包容的气质
三十年前的乡村小伙子邓小平
从这里走向上海、巴黎、莫斯科
开始了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
而今作为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
坐镇重庆的他爆发出使不尽的干劲对西南经济开发和建设的历史功绩当年的蜀国贤相诸葛亮岂能比拟
(一)
刘邓回到了久违的家乡
贺龙回到曾长期战斗的第二故乡山水如此亲切温柔多情
空气如此熟悉淡雅清新
革命胜利了革命成功了
医治战争创伤万众一心建设
领导西南七千万勤劳朴实的人民改变贫穷面貌建设美丽家园
共同创造安宁幸福新生活
奔向社会主义美好的明天
西南民族风情浓郁多姿多彩
幅员广阔达二百三十万平方公里西南局下辖八个省级行政区域
外加尚待解放的雪域西藏
西南是民族众多的地区
少数民族聚居区
邓小平把民族团结看成命根子
明确反对大汉族沙文主义
赢得少数民族抛弃狭隘的民族主义民族团结就有了牢固的奠基石
奠定了稳定西南发展西南的根基
(二)
大规模战争只是一种革命手段枪炮已退膛烽烟已消散
但永远不能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目前乃军事斗争形式顺势转型剿匪成为军队当前的中心任务贯彻军事与政治结合的方针全国大局趋于稳定
但西南地区还是乱麻一团
历经战乱满目疮痍
一片萧索百废待兴
千头万绪从何入手
身为西南局第一书记
小平是不愧“弹钢琴”的大师整体协调配合突出主旋律
抓住工作的总纲纲举目张
条条款款析分清楚
军事管制剿匪肃特
接管城市振兴工商
休养生息减租减息
稳定农业准备土改
整党整风改进作风
发展生产振兴百业
千方百计把经济搞上去
方是革命要实现的根本目标首先解决群众温饱至关重要开门办公第一件事就是
组织支援上海粮食四亿斤
(三)
新中国的第一个元旦佳节
刘邓出席重庆各界庆祝解放大会满城彩旗飘飞鲜花汇成海洋
各界群众载歌载舞流连忘返
翻身得解放当家作主人的喜悦
如沸腾钢水能融化千年冰山
扬眉吐气的自豪令人欣喜若狂
刘邓心潮澎湃热泪盈眶
万里长征只取得了胜利的第一步待将红色江山建设得如花似锦之日才是共产党人无愧人民与历史之时要始终以攻打坚城碉堡的战斗精神去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三日后重庆人民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开创了党和人民的声音
用电波在巴渝大地传递的历史
(四)
邓小平心中绘就多幅蓝图
抓生产搞建设是首要任务
点点滴滴抓落实抓实现
把经济建设放到全国大局中
变农业国为工业国
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裕和先进
他头脑清醒谆谆告诫
搞建设比打仗困难得多
比二十八年峥嵘岁月更艰难
这个过程要经历几代人
与农村反封建斗争同样漫长
剿匪反霸到土改是当前的战争
他启用干部更注重长远和根本
唯才是举选贤任能
讲求政治品格和个人修养之“德”讲求献身革命事业的能力之“才”明确反对论资排辈
论资格用人会贻误革命事业
强调与搞裙带关系势不两立
反散漫反特权反腐化
大力加强革命的纪律性纯洁性
(五)
中共中央年初命令西南局
负责进军和经营西藏
雪域高原是望而生畏的世界屋脊气候极端恶劣生命禁区
外有英美帝国主义干涉捣乱
印度趁火打劫火中取栗
内有西藏封建农奴主垂死挣扎中外反动派沆瀣一气狼狈为奸挖空心思制造散布各种妖言迷雾拼命加剧民族成见、隔阂和仇视征途遥远千年雪山道路崎岖
没有粮食没有后勤保障支援
一切都要靠意志力和人定胜天这是一项要多难就有多难的重任仿佛一道无解的难题横亘眼前邓小平审视历史展望未来
高瞻远瞩镇定自若苦苦思索
“政治先行,和平为上”定全盘
根据党的民族政策原则
亲手起草解决西藏问题十项政策创造性制订和实施对藏民族方略成为和平解放西藏的纲领性文件是邓小平对中国的一份独特贡献重点保障难于上青天的后勤供给打通连接拉萨的运输生命线
抓紧制订恰当的军事进攻路线
军事胜利作后盾政治攻势要优先
(六)
根据西藏地盘大邻省多、藏军布防特别是气候、环境极端恶劣等实际西南局向中央提出多路向心进兵
从西康云南青海新疆多方向进藏
以收分进合击之功
二野第十八军作为主力部队
率先击破藏军金沙江防线
打响具有决定性的昌都战役
在澜沧江畔激战十九天
歼灭藏军主力斩获五千七百余人
一举打开进军西藏的大门
藏族宗教与世俗势力气焰顿挫
敛起狂妄规规矩矩坐下来谈判
在背后阴谋捣鬼或明火执仗打气的英美帝国只好望藏兴叹无力回天
(七)
第二野战军以雷霆之威势
秋风扫落叶解决了蒋军九十万
短短一年又消灭土匪八十多万
缴获枪支四十余万、弹药炸药若干残余土匪已不足四万人
两三个月即可全部肃清
哪怕穷凶极恶的匪徒逃到天边清查处理军政机关成分复杂的问题西南局制定了适度的政策界限
党中央给予明确肯定与支持
西南局领导六十万军队
依靠六千多万基本群众
成功瓦解了小平进军西南之前
就瞄准的两个“九十万”
初步建立起稳固的新型红色政权
(八)
终于争得和平可以安心建设了
却天有不测风云
朝鲜骤然爆发战争
美帝国主义打上门来
漫天战火延烧到鸭绿江畔
东北大地也屡挨美帝的炸弹
中华儿女不好战也不惧战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与所谓的“联合国军”殊死鏖战
全国人民同仇敌忾众志成城
同心同德全力支援朝鲜前线
西南当年是抗击日寇的大后方
眼下也是抗美援朝的大后方
首批出动的志愿军正在跨鸭绿江
西南局已立即着手倾力支援
一手充实和加强正规兵团
一手扩大二十万人地方武装
巩固后方秩序随时补充前线兵员燃烧着信仰和激情烈焰的
英雄儿女——中国人民志愿军
用钢铁意志和血肉之躯
打破了“美军不败”的神话
把“联合国军”赶回三八线以南
五次战役就奠定了胜利的大局
打赢了洗雪百年耻辱的立国之战
中国在世界棋盘上成功“入局”
真正扬眉吐气登上了国际大舞台
争得迄今七十多年的和平建设环境胜利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凝成
前线将士以伟大的牺牲精神浴血奋战后方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举全国之力弥补悬殊的军事硬实力数十万英雄儿女长眠朝鲜半岛
数十万家庭失去儿女、丈夫、父亲
包括伟大领袖毛主席奉献出长子
担任北京机器总厂副书记的毛岸英已在革命熔炉里锻炼得德才兼备二十八岁的他带头响应祖国召唤
毅然告别新婚妻子和领袖父亲
以普通一兵的身份勇敢奔赴前线
是参战一个月就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其英雄事迹感动、激励着一代代国人融为不朽国魂、军魂的组成部分
毛主席的一段话掷地有声令人泪奔打仗总是要死人的。
几十万老百姓的孩子,
一道命令就冲上了战场,
我毛岸英有什么理由不去?
(九)
作为六个中央局的一把手之一
邓小平巨手擘画
“世纪梦想”宏大蓝图
自力更生修建成渝铁路
这是全川人民的百年渴望
也是邓小平童年萌芽的梦想
留学法国最初的热烈追求
进军西南途中操心的伟业
这被中外视为“不可能”的事业
他一跨进阔别二十九年的山城
就紧锣密鼓加紧实施
两年半创造出一部新中国神话故事
(十)
百善孝为先邓小平投身革命即为家
未能在父母膝下尽孝
未能给父母养老送终
成为他一生的心痛
他在重庆扎根工作后
接来了农妇夏伯根奉养
这位未曾谋面的继母
嘉陵江船工的女儿勤劳质朴
代他披麻戴孝为父亲送终
她被奉为祖宗名曰“老祖”
邓小平此后两次蒙难
老祖与继子夫妇相依为命
继子九十三岁高龄离世后
老祖痛不欲生郁郁而终
书写了母慈子孝的佳话
世人赞叹邓家和睦厚道的家风
注释:本章主体内容时段为1950年。
第二十章 建设西南立功勋
西南局第一书记运筹帷幄
和平解放西藏喜结硕果
五星红旗插上雪域高原
西南的土改良策成为经验
新解放地区借鉴的模板
管理和振兴城市工商业频出亮点
邓小平为兴建成渝铁路呕心沥血
新中国建成的首条千里钢铁长龙
外媒惊呼为难以置信的人间奇迹
四川人民翘首以盼的百年梦得圆
西南人总有东出夔门
为国捐躯的壮怀激烈
刚开战就六个军奔赴抗美援朝前线为打败美帝纠集起来的“联合国军”贡献了有生力量和充足兵源
各界群众节衣缩食捐粮捐款
支前的爱国主义热潮持续高涨
全国人民对西南地区刮目相看
大西南地区从此不再偏僻遥远
(一)
解放西藏事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也与西南地区巩固国防密切相连邓小平呕心沥血 把握政策方向贺龙亲自筹划军事部署和后勤保障十八军一路艰难跋涉向拉萨挺进一路播撒民族团结和进步的种子慷慨为受苦受难的藏族同胞布施治病救灾盖房兴修水利
发放无息贷款和各式农具
发放蔬菜瓜果和粮食种子
教会他们耕作栽植技艺
开创了世界屋脊种植的历史纪录在极度高寒高原创造了人类奇迹北京花红柳绿的5月23日
《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正式签订西藏问题尘埃落定
万年冰封的世界屋脊喜迎明媚春天拉萨民众盼来“菩萨兵”十八军
倾城举行盛大集会欢迎金珠玛米一年后从青海进军的骑兵支队
从北面进军的新疆“独立骑兵师”沿途地区插上了新中国旗帜
历经艰险进入西藏腹地
三支雄师实现胜利大会师
庄严鲜艳的五星红旗
高高飘扬在喜马拉雅山上
国歌响彻与蓝天相接的辽阔雪原新中国朝阳在地球之巅冉冉升起百万西藏农奴从此翻身作主人
雅鲁藏布江浪花翻卷把歌儿唱
中国大陆彻底宣告全部得解放
(二)
土地改革乃是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革命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是彻底摧毁封建制度的根本点
作为最新解放区的大西南
土改作为1951年中心工作的重点
甚至是革命彻底成功与否的关键
从井冈山到太行山到大别山
邓小平作为土改的前线指挥官
轻车熟路已锤炼得炉火纯青
针对此时此地的历史条件
结合西南诸省市的实际特点
他称土改为大西南的淮海战役
从清匪反霸减租退押运动入手
创造性开拓性地有序稳步推进
毛主席称赞“所有这些都很好”
批转全国各地参照和借鉴
邓小平在确保土改彻底进行的前提下极力阻止乱杀地主和过火过激行为防止土改中的所有“左”倾毛病
体现人命关天的人道关怀
减少社会震荡和不稳定因素
尽可能保护作为生产力的自然人
最大限度保护农村的生产活力
最大限度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毛主席多次批转这些做法和经验
西南土改成为新解放区的好范本
大西南的开发和建设稳步向前进
(三)
重庆作为西南第一大城市
工业、交通、金融中心
承载集散功能商业繁荣
继续稳定物价保护民生
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已具成效稳定发展工商业和农业
既是重庆经济发展的出路
也是带动和辐射西南的保证为革命浴血奋战多年的将领最能深切体会政权由鲜血凝成对革命事业自觉地无比忠诚邓小平菩萨心肠霹雳手段
继续镇压反革命打击违法犯罪
对任何敌人宽大无边的仁慈
就是对人民的无情与残忍
坚持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立功受奖
严格区分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正确把握两种不同性质的政策界限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政权永不变质确保革命的胜利果实永远属于人民
(四)
邓小平未及二八年华
即告别苦难深重的祖国
远渡重洋奔赴发达的法兰西
共产主义理想重要发源地
对比强烈体会深切
这完全是两重不同的天地
教育和科技的结晶——知识
所爆发的威力惊人创造力
深入到他的骨髓和灵魂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铭心刻骨贯穿他伟大的一生
当二野大军驻在华东尚未出动
邓政委就在当地为西南招贤
广揽技术人才青年才俊两万
组建和培训了西南服务团
很快成为建设西南的骨干
进到西南坐镇重庆之后
他把教育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大计再艰苦不苦教育再贫穷不穷教育
厉行节约严惩大手大脚铺张浪费
节衣缩食全力支持兴办教育
在文盲率畸高、人才奇缺的用人之际他给贤妻——“老延安”卓琳
云南历史上首位北大物理系毕业生安排的官衔是新创建的人民小学校长虽然大材小用却是重视教育的导向他无愧作为西南人民的好校长
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人民团结
加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这是他从井冈山一路走来的法宝
西南各民族团结如一人是他的答卷和平解放西藏成为他成功的实验田
(五)
毛主席对西南大区的工作极为夸赞
上十次批示、转发西南局的综合报告“小平同志所提各项意见都是正确的”“请你们认真研究,酌量采纳之”
邓小平——革命事业的啄木鸟
敏锐的目光总能见微知著
超凡超前的洞察力被惊为天人
他犹如患有洁癖强迫症
眼里容不得沙子嫉恶如仇
反腐化反腐败反一切不良风气
旗帜鲜明的态度果敢手段铁腕
反封建思想反陋习恶俗
反享乐思想反特权特殊
反居功自傲反摆老资格
反高枕无忧反懈怠懒散
反机构臃肿反人浮于事
反脱离群众反颐指气使态度粗暴
反脱离实际反高高在上方法简单
反“左”倾盲干反乱打乱杀
反官僚主义反命令主义
反统战工作中的关门主义
反文牍主义反形式主义
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小算盘
反貌似革命但不合情理的方法手段
他工作的出发点都是人民利益
反复强调时时处处事事要以人为本
他身处西南一隅主政西南大计
深邃的目光精准洞穿了
往后数十年上百年存在和出现的
偏差、问题、危险、灾难
党中央在年底作出“三反”的决定
“三反”在全国轰轰烈烈展开
西南地区此前已先行先试见成效
为中央的正确决策部署贡献了智慧
邓书记根据中央“三反”运动精神
以着力整顿工商界为中心
在西南地区开展了“五反”运动
又为全国性“五反”斗争开辟了路径
(六)
新中国兴建的第一条千里钢铁长龙横贯天府之国腹地的第一条大动脉成渝铁路——成都至重庆
在党的三十一岁华诞之日剪彩通车蜀道难于上青天成为历史
四川人民的百年美梦成真
辛亥革命的导火索:四川保路运动“火种”未灭并修成正果
他在进军西南的火车上描画的蓝图终于绘就在祖国的巴蜀大地上
他深知西南人民对铁路的热望
主导的宝成铁路已经开建
川滇铁路川黔铁路明年破土
力争滇黔铁路也同时开工
有了铁路西南的宝藏才闪光
西南人民与全国人民成果互享
西南的建设发展从此蒸蒸日上
诸葛丞相在天有灵
为可畏的千年后生抚琴欢唱
为自己开发西南的文治武功
感觉难以相提并论自愧弗如
(七)
惋哉惜哉巴山蜀水
再也留不住自己的好儿郎邓小平惋哉惜哉西南人民
再也留不住自己的好乡亲邓小平但是谁都只能遗憾不能抱怨
不衣锦还乡等于锦衣夜行
是封建官僚的一贯做派
邓小平实在太忙太累了
重庆与家乡广安近在咫尺
他也没能挤出时间回去看看
少小离家过后漫长七十八年
他终身没能回到老家看看祖屋故乡的山水风物只能在脑中浮现因为他不仅仅属于四川广安
他属于华夏神州广袤的大地
歌哉乐哉歌哉乐哉
他是中国人民忠诚的优秀的儿子他的生命连同非凡智慧杰出才能理所当然要奉献给全体中国人民
(八)
成渝铁路剪彩通车的当月下旬
四十八岁生日即将到来的小平
率领其乐融融的阖家老少
恋恋不舍挥别重庆无言的山水
慢步踏上了北上首都的新征程
注释:本章主体内容时段为1951年1月1952年7月。
第二十一章 国务党务好总务
建国初期那关键的四年多时日
年轻邓小平像骆驼一样负重前行既协助周总理负责政务院常务工作又协助毛主席负责党中央日常工作他的杰出才能为全党全国所公认
(一)
四分之一个世纪前的今天武汉
那个娃娃脸的青皮小伙子
作为党中央秘书和周到勤务
参加和记录了伟大的“八七会议”今日这位身经百战的老练革命家被任命为身负重任的大国副总理班长老大哥就是在法兰西引领他坚定走上了革命道路的周恩来周恩来——新中国开国总理
正值鼎盛壮年五十四岁
无穷的智慧和杰出的才能
人民有口皆碑无比崇敬
敌人心惊胆战嫉妒愤恨
人格光辉、魅力像灯塔照亮世界
如此一对老大哥小老弟
信任对方恰如相信自己
不放松原则性又灵活机敏
邓小平拿捏的尺度炉火纯青
公正厚道干练利索
是他一贯的行事风格养成
在三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
小平养成了高超而鲜明的决策艺术坚持实事求是
尊重实践和科学从不头脑发热突出为民宗旨
出发点落脚点都紧扣为民造福祉注重调查研究
先调研再决策不调研不决策
善于民主集中
倾听各种意见集思广益
海纳百川达成广泛共识
避免大政方针的起落和失当
三天后周总理擢升邓小平
为自己的第二副手
六天后周总理放手由他
开始主持政务院政务会议
行使常务副总理之职责
(二)
毛主席采纳了周总理建议
让小平参加毛主席召集的会议
有时一日甚至多达两三次
包括书记处会议、政治局扩大会议邓小平分管的政务范围广泛
财政经济是重点
管理民族事务非他莫属
半年后毛主席批示
凡政府方面要经中央批准的事件请小平多管一些
最高领袖和政府首脑的双重信任邓小平能者多劳全力以赴
好在他健壮得赛年轻小伙子
总理副总理分工调整后
邓小平分管领域之外加上“不管”不确定的政务由常务副总理统管他担任副总理正好一年之际
毛主席周总理又给他加担子
交给他掌管全国财政经济的金钥匙兼任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同时兼任财政部部长
(三)
策马打江山守江山亦难
开始论功行赏分享胜利果实
有的膨胀了有的腐化了
初心丢失信仰缺失
他们忘记了从哪里来
舍生忘死闹革命是为了什么忘乎所以不知道往哪里去
尤其是到了眼下的好光景
全国农村土改工作基本结束
城市工商业改造大功告成
即将宣布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入伟大的社会主义阶段
恰逢抗美援朝取得五次战役胜利停战协议有望很快签订
中国迎来了真正的和平建设环境
(四)(五)(六)(七)
【报纸版面所限,内容从略。其主要内容是:受毛主席指派,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不搞扩大化,不搞任何株连,以既解决问题又积极稳妥的方式处理了新中国第一次政治地震——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得到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广泛认可】
(八)
担任国家领导人不到两年
小平的工作又有了较大调整
担任重新增设的党中央秘书长
这是他第三次任中央秘书长
同时兼任中央组织部部长
主管党中央的日常工作和组织事务他身兼党政多个重要职务
反证其能力之强受信任之重
是全党寥寥几位重要“当权派”
他依然有条不紊游刃有余
周总理对他的超强能力赞赏有加说自己干工作举轻若重
小平干大事则举重若轻
这“举重若轻”非同小可
是大气度高风范超然状态的总称是大国领袖才配享有的“专利”
也是他们苦苦追求的最高境界
周总理机敏睿智又谨言慎行
却将它赠予年轻的副总理
自己的老战友、小老弟
但谁都无法否认
周总理乃实话实说
邓小平则当之无愧
(九)
党中央与政务院的日常工作
都极端重要、极其繁重
做好其中一头都很不容易
小平一肩挑起两副重担
他依然气定神闲毫不忙乱
撤销大区合并省份解放台湾修改审定宪法和系列法律之草案都是当前迫在眉睫的大事
(十)
1954年9月15-28日
新中国法制史上最重要的日期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
国务院组织法
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
地方各级人代会及人委会组织法
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
朱德为国家副主席
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通过毛泽东为国防委员会主席
这次会议选举和通过的任职名单上邓小平为国务院副总理
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成立
毛泽东任主席其余为军委委员
彭德怀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
会后一个多月邓小平卸下部分担子主持国务院日常工作之责由陈毅接任
(十一)
第一届全国人代会影响深远
不仅首创了宪法:简称五四宪法而且首次提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国防
现代国防是国家安全的后盾
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保障
为了军队正规化建设
进一步提高军队战斗力
军衔制改革势在必行
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一片呼声
请毛主席接受大元帅军衔
授予周恩来邓小平元帅军衔
为了和平建设的需要
为了树立平和的国际形象
也与国际惯例适当接轨
为了给转入地方工作的军官垂范三位历史伟人坚持不肩扛
金光闪闪的国徽图案帅星
成为没有元帅军衔的元帅
当然是人民心中永远的元帅
(十二)
党的全国代表会议通过三项重要决议国民经济“一五”计划草案
关于高饶反党联盟的决议
成立党的中央和地方监委的决议在随后召开的中共七届五中全会上邓小平被增补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五十挂零的邓小平成为重要的
执掌党政军权力的国家领导人
(十三)
中央军委成立正好一年之后
共和国元帅的授衔授勋仪式
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
当天已先完成将官的授衔授勋仪式这是人民解放军的盛大节日
也是全中国人民的盛大节日
为打下红色江山而英勇牺牲的
革命先烈们的盛大节日
人民军队进一步走向正规化建设
(十四)
早在1953年春季
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开始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基本实现国家工业化和“三大改造”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5年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分两个步骤迅速展开
从“四马分肥”到“公私合营”
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
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注释:本章主体内容时段为1952年8月-1955年12月。
(布谷夫:本名刘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