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渝周刊·乡村振兴总第534期 >2024-08-09编印

告别“好山好水好无聊” 让“冷资源”变成“热经济”
刊发日期:2024-08-09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图片1

图片1

8月1日,不少游客来到丰都南天湖旅游度假区
不少游客来到丰都南天湖旅游度假区,,
欣赏美景
欣赏美景,,
享受清凉
享受清凉。。

8月1日,不少游客来到丰都南天湖旅游度假区 不少游客来到丰都南天湖旅游度假区,, 欣赏美景 欣赏美景,, 享受清凉 享受清凉。。

  7月31
31日日
,丰都南天湖旅游度假区
丰都南天湖旅游度假区,,
游客正在湖边草坪上享受音乐会
坪上享受音乐会。。

  7月31 31日日 ,丰都南天湖旅游度假区 丰都南天湖旅游度假区,, 游客正在湖边草坪上享受音乐会 坪上享受音乐会。。

  7月31
31日日
,武隆区双河镇木根村蔬菜育苗场
武隆区双河镇木根村蔬菜育苗场,,
工作人员正在搬运培育好的菜苗
员正在搬运培育好的菜苗。。

  7月31 31日日 ,武隆区双河镇木根村蔬菜育苗场 武隆区双河镇木根村蔬菜育苗场,, 工作人员正在搬运培育好的菜苗 员正在搬运培育好的菜苗。。

  8月2日,石柱黄水镇中心卫生院
石柱黄水镇中心卫生院,,
医生正在为前来避暑的老人看病
暑的老人看病。。
  本版图片由重庆日报记者尹诗语
尹诗语摄摄

  8月2日,石柱黄水镇中心卫生院 石柱黄水镇中心卫生院,, 医生正在为前来避暑的老人看病 暑的老人看病。。   本版图片由重庆日报记者尹诗语 尹诗语摄摄

  

  7月上旬以来,随着气温的逐步攀升,大量市民选择到高山乡村避暑。一时间,我市石柱黄水、丰都南天湖、武隆仙女山、城口亢谷、南川金佛山、巫溪红池坝,以及邻近的湖北苏马荡、贵州桐梓等高山乡村,又一次迎来如织的人流。
  近些年,随着乡村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中心城区的“热辣滚烫”,和高山乡村的冷凉气温,催生了“避暑经济”的兴起。而“避暑经济”从它诞生那一刻起,就面临着“好山好水好无聊”的窘境,市民不再满足高山乡村的凉快,而对消费业态有了更多需求。
  如何才能把“冷资源”真正变成“热经济”?近日,记者来到武隆、石柱、丰都等地高山乡村进行了调查采访。

□重庆日报记者赵伟平实习生吴金锴
  黄国尧开了13年农家乐,终于在家门口等来了他梦寐以求的“流量”。
  8月8日至9日,中国园艺学会番茄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暨2024武隆高山番茄文化节,将在武隆区双河镇木根村举行。
  得知这一消息,3日下午,他急忙招呼家人,打扫房间、清洗窗帘、采购食材……忙得团团转。“这是一笔难得的生意,千万不能错过!”黄国尧一边忙,一边不停地向大家强调。
  为何中国番茄的“高端局”,会选择在一个小山村召开?这要从当地发展“避暑经济”说起。

特色路——
高山村靠种菜成“网红打卡地”

  木根村平均海拔1300米,属典型的高山村,夏季平均气温20℃。2008年,村民见自然资源相似的仙女山通过卖“冷资源”赚了钱,便纷纷效仿,开办起农家乐,吸引市民来避暑纳凉,黄国尧便是其中之一。
  “本来发展的劲头很足,没想到当头一瓢冷水,根本没有多少生意。现在想来,当时上马很冲动,因为我们这里不像仙女山位于景区,除了凉快,没得任何耍事,很难把游客留下来,生意做不走,也是情理中的事。”黄国尧回忆说。
  “黄国尧们”的苦恼,很快引起了双河镇的注意。经过镇村干部到多个高山避暑地调研,他们发现:仙女山等地发展“避暑经济”是依托当地景区的引流,它们推出的“高端”玩法,木根村根本学不了,只能靠自己探路!
  正当大家为此发愁时,市农科院武隆高山蔬菜研究所(以下简称蔬菜所)来到木根村落户。
  武隆是重庆四大蔬菜保供基地之一,木根村是其中的核心基地。为了助力高山蔬菜产业发展,蔬菜所从2008年起,来到木根村进行高山蔬菜品种的筛选和种植技术的推广。近年来,随着科普研学的兴起,2020年底,蔬菜所把研学作为了业务拓展的主要方向。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蔬菜所顺利完成了扩建搬迁,修建了40亩番茄研学基地,完成了农业科普馆的提档升级。目前,科普基地收集有全国100多个番茄品种,包括用于鲜食采摘的水果番茄、制作番茄酱的加工番茄等,来基地科普研学的团队也越来越多。
  看到蔬菜研学游升温,包括知名“新农人”姜国强在内的投资者在双河镇木根村、荞子村流转了600亩土地,兴建了集番茄种植、采摘、观光、认养、科普于一体的番茄谷,并于去年4月成功开园。同时,武隆鸭江镇的王合兴,在当地建立了一座高山蔬菜集约化育苗基地。看到进村来采摘、研学的游客越来越多,一些网红主播也把直播间搬到了木根,为当地的农特产品“吆喝”。
  渐渐地,木根村从一个高山蔬菜村变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在蔬菜亲子研学、采摘游、私人定制等业态的加持下,一批批研学、旅游团队来到木根村。得益于此,木根村90%的村民顺势办起了农家乐或民宿,一年接待游客4万余人次,人均增收约5000元。
  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丰富高山避暑旅游,今夏,我市推出红色乡村精品线路、采摘休闲体验线路、民俗文化经典线路等90余条夏季旅游精品线路。同时推出了一大批具有浓厚“文化味”的“研学游”,比如铜梁举行“我是小小文物修复师”研学活动;彭水蚩尤九黎城景区推出“毕业季寻宝记”等创意活动。这些线路体现了农耕文明韵味浓、乡土生活风貌美、乡风民俗风尚新,成为重庆夏季高山避暑旅游的打卡之地。

时尚感——
南天湖用“文体游”留住年轻消费者

  与木根村不同,丰都南天湖则通过不断推出文体活动,吸引了一大批年轻消费者。
  “台下的帅哥美女,有没有人愿意和我一起演唱这首《听海》。”8月1日19时30分,丰都南天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音乐广场,一场高山避暑露营音乐会正在进行。尽管还是工作日,但草坪上,1000多名游客挥舞手中的荧光棒,与歌手一起放声歌唱,音乐声、欢呼声相互交融,直冲云霄。
  “浪漫,刺激,好耍!”这是南天湖高山避暑旅游带给游客的直观感受。然而,在这之前,它也和木根村一样,经历过“成长的烦恼”。
  南天湖度假区海拔在1400—2000米之间,夏季平均气温21℃,素有“天然氧吧、避暑胜地”的美誉。2018年,度假区开门营业。
  “其实,我们在2019年就开办过一些音乐节,但在节目组织上,不符合年轻人口味,因此也没能获得成功。”南天湖度假区相关负责人王伟宇说。经过反复调研讨论,他们对音乐节进行了优化调整,比如与重庆音乐家协会等单位合作,将重庆青年歌手大赛决赛现场放到南天湖。今年音乐狂欢季将举行12场形式多样的周末晚会和30场风格各异的周内音乐会,活动融合露营、音乐、自然、非遗等多种元素,积聚了极高的人气。
  同时度假区还针对年轻消费者推出了一系列游乐项目:山地轨道滑车、七彩滑道、山地卡丁车、射击体验馆等体育项目;四个不同主题的露营基地;沿南天湖打造了围炉煮茶、创意集市、浪漫沙滩等20多个景点。
  王伟宇告诉记者,南天湖度假区在“文体游”的加持下,入夏以来,共接待游客53.08万人次,同比增加近八成,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76亿元。同时在“避暑经济”的影响下,当地有1500多名村民在景区务工,带动当地农产品销售4000多万元,近1000户3700多人实现增收。
  市文旅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参加一场音乐节、观赏一场体育赛事,已成为年轻人高山避暑的新风尚。为了让“避暑经济”迭代升级,我市各地不断探索“音乐+避暑”“体育+避暑”文体旅融合新玩法,比如,北碚金刀峡国际溪降精英赛、武隆世界女子马球赛、巫溪红池坝第十一届山地自行车赛、巫山长江三峡·三峡龙脊山地户外徒步大赛等体育赛事,将旅游避暑、竞技娱乐深度融合,成为“避暑经济”的“新引擎”。


健康牌——
黄水用康养迎来“回头客”

  作为重庆老牌高山避暑旅游地,石柱黄水则把医疗、康养,作为占领市场的一张“王牌”。
  经过10多年的发展,在“避暑经济”的带动下,黄水镇公园、农贸市场、商超、公交车站、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公共配套服务得到快速发展。相比过去,场镇面积“长”大了10多倍,场镇人口从常年的5000多人增长到夏季避暑的近30万人。
  “来避暑的人多了,接待起来自然就会力不从心。”石柱县黄水镇工作人员邵和毅解释说,比如公共服务能力跟不上,无法满足游客对医疗、康养等方面的需求。黄水镇中心卫生院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之后,避暑季的就医人数,每年保持50%以上的增长。
  与此同时,黄水还必须面对周边避暑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黄水拿什么来留住游客?
  “通过研判,我们发现黄水发展‘避暑经济’在医疗和康养上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这可以留住中老年游客。”邵和毅说,在发展“避暑经济”后不久,黄水便引进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康复医院,为游客和当地村民提供医疗服务保障。同时,黄水是中国黄连之乡、莼菜之乡,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中药资源作支撑。此外,当地有太阳湖、月亮湖和10多个空气优良的公园,非常适合康养。
  目前,一套完整的医疗、康养服务体系已在黄水建成。如今,仅黄水中心卫生院就有就医床位近300张,一般的健康需求,在这里都能得到满足。而且,根据市场需求,场镇的针灸艾灸馆由10多家增长到40多家。据统计,入夏以来至7月底,到黄水避暑的游客同比增长了30%。
  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张凤太表示,重庆不少避暑地,不同程度存在产品同质化、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从而造成过路客多、常住客少,回头客更少的现象。因此,重庆各地发展“避暑经济”,就必须充分突出自身优势,补足短板,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记者手记>>>

要让城乡居民都有获得感

  发展“避暑经济”,一方面,能满足城市居民对纳凉避暑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农村居民发展旅游产业增加收入的需要。
  经过10多年的发展,重庆的“避暑经济”已从幼儿期进入成长期,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成长的烦恼”。而要让“冷资源”持续地成为“热经济”,最重要的是要让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有都要有获得感。
  对城市居民来说,高山避暑地必须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和丰富的旅游产品,让他们“进得来”“住得下”。
  比如,石柱黄水镇不断布局完善公园、中医院、商超、博物馆、学校、农贸市场、乡村图书馆、文化馆、电影院、剧场、乡村民宿、特色餐厅、咖啡馆等公共设施和业态,让城市居民享受到和城里差不多的消费环境。
  又比如,武隆仙女山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游客需求,在避暑季举办采摘节、音乐节、艺术节、文化节、体育赛事等各类活动,提升游客的体验感。
  对农村居民来说,要加快推农村“三变”改革,盘活闲置资产,让林地、农房等在“避暑经济”中被盘活。比如,石柱黄水的避暑房,有相当一部分由农户改建,增加了当地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
  还要在分配机制上,把更多的产业红利留给农村居民。比如,武隆双河镇打造的番茄谷,起初由业主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总体投资,等产业走上正轨后,业主逐步从一产转到三产销售上,把更多的收益留给村民,从而调动起大家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总之,只有让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都有获得感,才能调动他们“双向奔赴”,才能让“避暑经济”真正成为高山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