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天下大足总第532期 >2024-08-07编印

“四普”进行时
室内整理不“拖账”
刊发日期:2024-08-07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新渝报讯(记者 罗婷婷 实习生 赵元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文物普查是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更是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时隔17年,当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大幕徐徐拉开,作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大足,“四普”工作也在如火如荼进行中。
  7月31日下午,记者走进大足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四普办”)看到,刚结束上午野外实地调查的所有普查人员已全部归位。
  正值夏季,天气炎热,他们的衣服在完成野外调查任务时被汗湿透,此刻还没完全干,他们又伏案桌前,投入到紧张的室内整理工作中。
  在外行人看来,比起野外调查工作长途跋涉、翻山越岭的艰辛,在办公桌前进行的室内工作似乎要轻松许多,实际上室内工作也很不易。
  “文物普查室内工作主要是再次审核现场录入的数据,规范性绘制文物的位置图和平面图,整理现场人工和无人机拍摄的照片,最后将所有整理好的信息上传到‘四普’信息采集系统。”“四普办”第三普查组组长杨光宇说,室内工作内容繁琐,稍不注意就会出错,为了保证文物普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普查人员往往需要更加耐心和细心去反复核对细节和数据。而且室内外的工作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只有将两项工作都完成好,“四普”工作才能顺利推进。
  为了更好地完成此次文物普查,从今年5月30日开展实地文物调查以来,“四普办”内部就约定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天核查完之后,所有实地核查和新发现的文物信息一定要在当天整理好录入系统,绝对不能“拖账”。
  “我们每天走访的文物点比较多,需要记录的文物信息也很繁杂,如果一旦没有及时录入信息系统,哪怕只有一两天,‘拖账’都会变成‘坏账’,从而影响整个普查工作的开展。”“四普办”第一普查组组长邓启兵说。
  在所有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截至目前,大足已经完成高坪镇76处、中敖镇87处文物的复查,完成11处新发现文物登录,共计完成文物普查174处,复查率15%。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杨光宇表示,通过普查,可以全面掌握各级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的基本信息,在整理后上传到“四普”信息采集系统后,实现文物数据标准化、动态化、信息化管理,从而为文物提供了全面、系统、科学的保护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