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天下大足总第529期 >2024-08-02编印

薛太茂:
种桑养蚕助民增收
刊发日期:2024-08-02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薛太茂(右一)和村民检查蚕的生长状态。

薛太茂(右一)和村民检查蚕的生长状态。

  

□新渝报记者何美林实习生彭茜文/图
  时下正值夏蚕养殖期,走进位于大足区中敖镇双柏村的重庆市凯佳生态农业公司的桑蚕养殖基地,连片的桑田青翠碧绿。蚕房内,薛太茂和村民们正在细心检查着蚕的生长状态,不时为它们补充新鲜的桑叶。薛太茂告诉记者,这批蚕还有12天左右就能够变成蚕茧售卖了。
  今年50岁的薛太茂是一名退役军人,1996年退役后,一直在做装修零工。2020年底,村干部上门宣传国家“东桑西移”战略的产业转移机遇和乡村振兴的项目扶持力度,希望他能带头在家乡创业发展蚕桑产业,村里会全力做好基础设施配套、土地流转等各项工作。
  在了解了镇上其他桑蚕企业发展的情况和模式后,他认为桑蚕产业前景广阔,且具有很大的可行性,还能让身边的乡亲们不用再出远门打工。本着退伍不褪色的军人品格,他说干就干,和两个好兄弟一起筹集了160余万元,投身到家乡产业建设的浪潮中,在双柏村创办了这个桑蚕产业基地。
  经过前期筹备,2021年,薛太茂在中敖镇双柏村6组流转土地1500亩,注册成立了重庆市凯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埂生基(重庆)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技术指导下,他认真学习养蚕技术、桑树种植。可是,成立当年饲养的第一批蚕种就因经验不足亏损了4万余元。
  创业一开始的波折并没有让薛太茂气馁,好学勤奋的他逐步掌握了养蚕种桑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养蚕的适宜温度是25℃,正常天气下饲养18天左右,蚕变得通体透亮后就该上簇结茧了……”薛太茂颇有成就感地说,“我现在有经验多了。”
  问及公司的经营模式,薛太茂介绍,公司采取“桑蔬间种”模式,集榨菜种植、食用菌、大豆种植及栽桑养蚕、鲜茧销售于一体:每年4月中旬到10月底种植桑叶、养殖桑蚕;11月到次年4月,对桑树进行修枝维护后,在树行间种上应季蔬菜。
  随着业务不断地成熟和发展,2023年,基地已建有2个蚕房,全年共养蚕560张,蚕茧产量20吨,售茧收入约110万元,间种蔬菜收入约30万元,曾经保家卫国的战士如今成为了乡村振兴的“致富带头人”。
  近年来,基地为中敖镇双柏村以及毗邻的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忠义镇、两板桥镇的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100余个,让不少留守劳动力、困难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心愿。
  双柏村村民龙春梅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在基地主要负责养蚕。工作间隙,她步行10余分钟就能回家照看孩子,一年有1万余元的收入。她非常满足地告诉记者,这是基地成立前,她想都不敢想的好工作。
  绿一片土地、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群众。薛太茂将自己的创业梦根植于土地,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退役军人振兴乡村、助农增收的初心使命。随着今年桑树进入盛产期,基地新增了1个蚕房,扩大了养殖规模。薛太茂饶有信心地说:“我会永葆军人本色,不断学习先进的桑蚕种养技术,力争2025年增加到5个蚕房,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提高产量产值,带动更多的村民就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