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
蒋福银李文菊陈景刚
图①图②图③图④图⑤图⑥图⑦
图①:李文菊(右)帮助村民采收雷竹。新渝报记者陈龙摄
图②:李文菊(右)入户走访,了解民情民意。
图③:陈景刚(右)帮助村民收红薯。
图④:陈景刚(左)和村民一起采摘“共富柑”。新渝报记者邓小强摄图
⑤:蒋福银(中)在院坝会上向村民宣传解释征地拆迁政策。
图⑥:李文菊(右一)走访慰问村里老人,了解老人生活情况。
图⑦:蒋福银左)察看稻田长势。新渝报记者毛双摄
图⑧:陈景刚(左一)走访村民。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片,
除署名外由受访者提供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
在大足这片热土上,涌现出了许多担当作为的好干部、好支书。他们信念坚定,坚决做到“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重庆见行动”;他们敢闯敢拼,在乡村振兴、疫情防控、抗旱救灾等大战大考中冲锋在前、奋勇担当;他们坚守初心,在推进党建统领基层治理、联系服务群众中用心用情、真抓实干;他们严于律己,在工作生活中自重自省,恪守纪法规矩。他们的先进事迹,生动诠释了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双好双强”标准,展现了干事创业良好风貌。
市委组织部在年初的时候公布了全市100名“重庆市村(社区)担当作为好支书”名单。大足区龙岗街道龙岗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文菊,季家镇梯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景刚,棠香街道和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蒋福银上榜。
今天,我们来看看三位“好支书”如何以想担当的自觉、愿担当的动力、会担当的能力、敢担当的闯劲,在推动大足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勇于立潮头、永远立潮头!
李文菊:
扎根乡村热土造福一方百姓
□新渝报记者何美林
2003年,31岁的李文菊与龙岗村结缘,担任村委会副主任。
李文菊到村里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修路。“以前的机耕道破烂不堪,孩子们上学都要带两双鞋去换,村民出行很不方便。”她回忆道,任职后,她第一时间组织相关人员筹备修路事宜。
在村支两委和村民的齐心协力下,共筹集资金17万元,同时借助多方力量资金支持,最终修起了龙岗村与中敖镇天盖村、棠香街道惜字阁村交接的天龙路。
这条长约2.5公里的主干路极大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出行不便的问题,也铺就了村里乡村振兴的发展路。
村路通了,开始发展产业。冬菜生产与制作在大足具有上千年的历史,李文菊从小在冬菜地里长大,并一直学习生产加工技术,种植加工冬菜对她来说是“小菜一碟”。在龙岗村本就有冬菜种植规模的基础上,2003年,李文菊大胆决定,成立龙岗冬菜专业合作社,将大家种植的冬菜集中收购并加工成冬菜半成品、咸菜等产品进行售卖,做大做强冬菜产业。
发展至今,李文菊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冬菜生产加工技术教给村民,并将合作社更名为大足陈度香冬菜专业合作社,在龙岗村,就有2300户村民种植冬菜,总面积2万亩,年产值达3000万元,每户年均增收1500元—3000元。
但是产业发展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起初,老百姓并不相信李文菊能把冬菜产业发展起来。李文菊只好挨个上门签订合同,通过支付预订金、拉肥料上门等保障措施,消除村民复种顾虑。其间又受到市场、成本过高等因素影响,合作社一度面临资不抵债的风险。“当时能抵的、能借的都试了。”最终,凭借产品过优的品质和李文菊四处奔走找批发商推销,他们的冬菜挺过了“寒冬”。
此后,李文菊探索出稻菜轮作种植模式,春天在农田种植水稻,秋日稻谷收割后及时种上冬菜,实现一田双种、双收,极大地降低了冬菜种植的生产成本,让村民的腰包更鼓了。
李文菊还带头发展了雷竹产业300亩;探索了“项目带动+资源盘活”发展模式,利用闲置土地500余亩发展黑山羊产业;养殖兔子6000余只、蚂蟥22亩,种植草莓50余亩,培育成规模的养蜂2家龙头企业、石雕企业6家;引进南充精品桃树种植100余亩、开办农家乐13家……2023年,龙岗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53万元。
在龙岗村这片热土挥洒了21年青春,李文菊盘活了这片土地,获得了诸多成就。她先后获得原大足县十佳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原大足县农村科普带头人、重庆市十大青年杰出农民、重庆市产业大户、全国各族妇女“双学双比”女能手、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村里的产业步上了正轨,在促进基层社会治理高质量发展方面,李文菊有了新的想法。“下一步的工作方向是充分发挥数字化手段解决问题高效、精准的优点,实时收集、掌握老百姓的诉求,用数字化手段助力农村道路建设、农电改造、自来水水管改造、污水管网修建、天然气安装等民生工作开展,为村民服好务、办好事。”李文菊说。
蒋福银:
致富路上的“领头雁”
□新渝报记者毛双
这段时间,刚刚卸任和平村党总支书记的蒋福银依然每天忙碌着。
“在离任之际,我要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交好接力棒。”蒋福银依然担任着和平村村委会主任,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做好手中工作的交接。
修道路、兴产业、美环境……近年来,作为和平村党总支书记,蒋福银以身作则,带领村两委班子,以饱满的热情和干劲投身到全村发展工作中,他一心为民,实干担当,是群众信赖的“主心骨”。
修建“致富路”
蒋福银老家在和平村3组,父母早逝,“穷苦”的经历让他从小就懂得“思变”的道理。
高中辍学后,蒋福银便步入了社会,他到云南搬过砖,进过煤炭厂,聪明肯干的他很快便挣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之后,他回到和平村,先后当过和平村3组组长、和平村委会主任。2005年起,他开始担任和平村的书记。
“别看今天的和平村四通八达的,以前这里交通很不方便的。”蒋福银说,上世纪90年代时,村里只有一条毛坯路,总共就6公里。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蒋福银认为,村里要发展,修路是第一步。
那时村里没钱,他就想办法以贷款和租地的方式修路,短短几年的时间,村里陆续修建了好几段路。
“和平村离城区近,区位优势明显,我一直都相信和平村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蒋福银说。
2016年,棠香街道提出在和平村、惜字阁村打造“棠香人家”景区,村里的道路得到进一步硬化,并针对沿线3公里路段进行了平整、扩宽路肩,沿线铺设条石。截至目前,和平村公路建设达30公里。
下好“产业棋”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为此,和平村先后发展规模化枇杷种植850亩、草莓30亩等。
近年来,随着水稻种植的高成本和机械化的高要求,加之村民外出打工,村里许多农田逐渐变为无人耕种的“撂荒田”。这让蒋福银忧心不已。
2021年,和平村被定为第二批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蒋福银借此契机,通过考察学习、交流,最终,结合地域优势和国家严格土地政策,和平村明确了“现代稻田+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
在“稻+”产业发展过程中,和平村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由蒋福银牵头,成立了和平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在多次群众意见征集会后,党员户带头签订协议入股,带动600余户村民签订协议流转土地,建成了550亩集中的稻渔综合种养基地。
“我们采用循环种养模式,全程机械化耕种管护,每块田设置可循环利用的进出水系统,分季节分水位进行水稻、鱼、油菜等分块套养,实现‘一水两用、一田三收’。”蒋福银说,项目通过“党总支+合作社+党员示范户+农户”的模式,老百姓不仅能享受土地流转的保底分红,村集体还将利润的30%进行二次分红,剩余70%用于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助力产业持续发展。
去年,和平村“稻+”项目年收益4700元/亩,总利润达85万元。相较于“各自为战”的分散化经营,村民不仅能拿土地流转租金,入股企社分利金,还能在家门口下田务工领薪金。
擦亮“环境屏”
民房错落有致、道路干净整洁、河水清澈见底……在和平村棠香人家核心景区,除了干净整洁的环境,健身步道、休闲凉亭、露营基地更是一应俱全。
然而,曾经的和平村并非如此,随处可见的垃圾和污水,让村里显得杂乱不堪。
90年代末,和平村开启了新村建设,蒋福银意识到干净整洁的环境对村里的发展至关重要。
后来,在他的带动下,和平村实施了农村环境整村改造,村里民房小院收拾干净了,还新修了环线道路。
2016年,借打造“棠香人家”景区的契机,和平村陆续修建了健身步道、玉河亭,建起星空露营地,配备了秋千、休闲桌椅、观景露台、旅游厕所等配套设施。
环境和交通的不断提升,让和平村原汁原味的乡土风光走进更多人的视野,成为了市民散步休闲的理想之地。“每天清晨、傍晚,来这里散步、休闲的人络绎不绝。节假日过来的人更多,还有从外地过来露营的。”蒋福银说。与此同时,巨大的人流也为和平村带来了发展的可能。蒋福银带头在村里发展起了餐饮业。在他的带动下,加上棠香人家景区的走红,越来越多餐饮店开在了和平村。截至目前,棠香人家餐饮店30余家。
如今,畅通靓丽的乡村公路、热闹有序的“农夫夜市”、干净漂亮的农房庭院、水清岸绿的生态河沟构成了和平村一道道迷人的风景线,日渐成为大足新的网红打卡点。“下一步,我们将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相结合的方式,用活闲置农房打造高质量民宿集群。同时,提档升级惜字阁村海棠园,设计植物迷宫、建设儿童沙地乐园和露营基地等,让‘棠香人家’农文旅融合更‘深一步’。”蒋福银说。
陈景刚:
矢志带领村民走上“共富路”
□新渝报记者邓小强
何为青年?党员为何?大足区季家镇梯子村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景刚的答案是:为让梯子村村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展现青年担当,贡献党员力量。
陈景刚,1987年6月出生于梯子村,18岁时参军入伍八年,在2015年脱贫攻坚关键期回到梯子村担任村干部,为梯子村脱贫攻坚奔小康、乡村振兴共富裕作出了实打实的贡献,获得了重庆市劳动模范、重庆市最美社区工作者等诸多荣誉,并且担任重庆市第六次党代会代表。
脱贫攻坚关键时期回乡“打硬仗”
陈景刚是一名老兵,于2005年12月应征入伍,在新疆戍边。2013年12月他退出现役回到家乡。2014年2月,陈景刚再次回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五十团,在该团综治办联防队工作,工资待遇丰厚。
2015年1月,梯子村被认定为市级贫困村。得知家乡现状后,陈景刚希望能为家乡脱贫贡献力量。2015年11月,陈景刚辞去工作回到梯子村,作为本土人才参加热火朝天的脱贫攻坚事业。他认真负责地配合各级对口扶贫单位开展工作,填报表、协调村民为产业发展项目地让地、解决梯子村缺水等困难、为扶贫产品找销路……陈景刚打下一场场硬仗,在脱贫攻坚关键期发挥了“骨干”作用。
在他的推动下,梯子村硬化公路,接通自来水、天然气,安装太阳能路灯,人行便道实现户户通,210余户村民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100余户村民用上清洁安全的天然气,216户村民建成卫生厕所,253户村民完成C、D级危房改造和旧房整治提升,梯子村罗杨路、新桥路两条主干道实现太阳能路灯全覆盖。同时,梯子村培育出大足黑山羊、绿色花椒、生态土禽三大扶贫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在2019年达到14.4万元。
干一件成一件乡村振兴“巧布局”
凭借务实肯干的工作作风、清廉为民的优秀表现,陈景刚得到了扶贫单位和村民的普遍认可。2021年,在新一届村“两委”换届选举时,34岁的陈景刚以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
摆在他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避免出现市级脱贫村梯子村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后果。这是一项颇为艰巨的任务。
陈景刚选择接受挑战,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谋划推动梯子村产业振兴。他带领村民养殖大足黑山羊、林下乌骨鸡,种植花椒,发展带货直播产业,借助博一凡电商团队,让梯子村的乌骨鸡、土鸡蛋、苕粉、大足黑山羊等乡村土货成为网络热销产品。他引领建设的4亩“共富柑”村集体果园,成功引来大规模乡村旅游人流。
群众有诉求,村委会见行动。2022年11月下旬,他通过多方筹集资金,打通了梯子村三组的一条长约400米断头路,为村民驾车出行节约了4公里的路程,受到群众的高度赞誉。
2023年3月春耕生产关键时期,历来缺水的梯子村陷入无水可用的困境。陈景刚再次多方筹集到20余万元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对梯子村何家堰河沟进行清淤,修建了两个小型拦河坝。整个工程施工作业1200米长,积蓄的河水可为两岸300亩水田提供灌溉,梯子村四组、五组村民700人从中受益。这一工程的实施,解决了梯子村农业长期缺水的难题,为农业长期发展夯实了水利基础。
不惧挫折带领村民发“羊”财共致富
实现乡村振兴并非易事,2022年,梯子村遭受了大挫折。
2022年夏天,大足出现了50多天的连晴高温干旱天气,梯子村的500余亩花椒林枯死了一大半,柑橘园产量也大受影响。
下一步要如何走?陈景刚经过一番思考后,决定断臂求生,发展新兴产业。
其一是发展油菜苔、油菜籽产业。2023年年初,陈景刚果断决定铲掉枯死的花椒树,种植油菜300亩,随后油菜喜获丰收。
其二是发展大足黑山羊养殖业。2023年以来,陈景刚多方奔走招揽项目,最终大足区凯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重庆沃尔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决定落户梯子村,建设两个万头大足黑山羊养殖场。在市农业农村委的支持下,这两个项目各自获得了500万元产业帮扶资金。按照协议,梯子村村委会在这两个项目中各自持有15万干股,各拥有股金150万元。羊场投产后,梯子村就有了分红收入。根据确定的风险保护机制,万一养羊项目不盈利,五年后羊场则退还全部股金本金给梯子村村委会。
在陈景刚的争取下,两个大型养羊场提高了在梯子村流转土地的价格,坡地流转资金由每年每亩170元增加至220元,水田每年每亩流转价格由450元增加至600元。两个羊场在村里共计流转土地200亩。同时,每个羊场约定要在梯子村雇佣村民25人左右,每人固定月薪保证在2000元以上。两个羊场还要长期向梯子村村民购买青贮饲料。村民在玉米收获后,可以把玉米秸秆打碎了做青贮饲料,这样每亩地靠销售青贮可增加收入200至400元。
“凯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万头黑山羊养殖场已经建成,本月就要投产了。”7月11日,陈景刚向记者报喜讯。陈景刚相信,品种优势突出的大足黑山羊会在市场上走俏,两个大型万头羊场所形成的乡村振兴产业格局,是谋划长远、影响长远的带富新业态,将为壮大梯子村村集体经济、为村民长期稳定增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最终助推梯子村村民实现共同富裕。
让担当作为蔚然成风
□陈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
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这是每一个组织、每一个团队,乃至每一个个体都应追求的一种风尚。它不仅仅是一种工作态度,更是一种精神风貌。
担当,意味着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不犹豫、不观望;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不推诿、不逃避;在风险面前积极应对,不畏缩、不躲闪。这种精神是组织发展的基石,是团队凝聚力的源泉。只有每个人都能勇于担当,才能共同面对挑战,共同解决问题,推动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如今,大足正处于转型发展、加快发展的关键期。面对新的历史阶段,我们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担当精神不仅是对领导干部的要求,更是对每一个党员、普通职工的共同期待。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我们要更加坚定政治立场,对党忠诚,敢于负责,勇于担当。
要倡导并践行担当精神,使之成为干部干事创业的行动指南。当前,少部分人在工作中遇到难题,还存在“得过且过”“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心态,甚至直接“躺平”,不思进取。如何让“躺平”干部“动”起来,要坚持把激发一线干部干事活力作为关键举措,强化关爱激励,优化干事环境。完善考评机制,严格分辨真干假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引导干部奋发向上、积极作为,努力营造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良好氛围,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创造出经得起检验的实绩。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和传承担当精神。用实干兑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黄大发,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的邹碧华,回乡奉献、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黄文秀,罹患渐冻症仍在战疫一线奔忙的张定宇……这些党员干部都是担当作为的好榜样,需要认真学习其事迹、传承其精神。我们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崇尚担当、追求担当的良好氛围,让担当成为时代的强音,蔚然成风,成为推动大足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今天,我们面临的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任务繁重,党员干部们更要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在其位、谋其职、尽好责,一点一点破冰、一丝一毫攻克,才能为建设现代化新大足贡献应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