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渝周刊·龙水湖总第504期 >2024-06-28编印

报告文学集《大足漫记》之二十
特等功臣满腔报国志孤胆英雄捐躯上甘岭
奉命带头坚守阵地顽强抵抗英勇牺牲
刊发日期:2024-06-28 阅读次数: 作者:布谷夫  语音阅读:
  

□布谷夫

  《英雄儿女》是中国电影史上黑白片中的经典,英雄兄妹王成、王芳的形象感动激励了几代中国人,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用血肉之躯与美军飞机大炮的极端非对称抗衡中,在血与铁的残酷较量中,我军取得惨胜!该片的主题曲《英雄赞歌》也同样成为经典歌曲,一唱起来就令人热血沸腾——“……英雄猛跳出战壕,一道电光裂长空,裂长空,地陷进去独身挡,天塌下来只手擎……”
  整部影片的高潮、也是最经典的画面就是王成在成为“孤胆英雄”的最危急时刻,为保证作为制高点的主峰阵地不丢失,为给战友们扫平进攻的障碍和争取战斗的胜利,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与蚁群般攻上阵地的敌人同归于尽!
  在震耳欲聋的枪林弹雨声、炮弹炸裂声、飞机轰炸声中,他使出浑身劲头向我军炮兵大声疾呼——“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向我开炮……”在我军的炮雨未泻上主峰阵地时,弹药已耗尽的他紧握仅剩的一根爆破筒冲向敌群,瞬间让蚁群般的敌军化为灰烬,英勇无畏的王成壮烈殉国!画面定格,主题曲响起——“……敌人腐烂变泥土,勇士辉煌化金星……”
  “五〇后”陆续奔向古稀之年,“六〇后”已纷纷跨进花甲的门槛,他们心目中的王成形象,与黄继光、杨根思、邱少云等著名英雄同辉!
  电影是视觉艺术,《英雄儿女》不是纪录片,英雄王成不是真名,换句话说,“王成”是虚构的名字。恰如“诗无达诂”,几代人都在寻找王成这个“真人”或原型,这既是一种出于好奇的思维习惯,更是对英雄的崇敬之情使然。原型的确存在,既是无数志愿军烈士的“集合”,也是他们壮烈牺牲情景的现实版。那么,“王成”的原型究竟是谁呢?
  有人推定是杨根思烈士。虽然有一定道理,但站不住脚。其一,杨根思是怀抱炸药包冲进敌阵的,并未呼叫我军“向我开炮”,显然与大的情节不符。其二,牺牲时杨根思是连长,王成是副班长,两人身份不符。其三,杨根思牺牲在长津湖战役的小高岭战斗中,长津湖战役属于第二次战役,他牺牲的准确日期是1950年11月29日,即首批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后的第36天,也即是毛岸英烈士牺牲后的第4天。上甘岭战役从1952年10月14日才打响,杨根思、王成牺牲相差两年左右,时间、地点、战役都不同。
  王成是艺术形象,影片中逼真、鲜活的英雄,那么在现实中究竟是谁呢?
  历史有时很奇妙,也许可以淹没真相,但绝对不应该埋没英雄。简单地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英雄,就是这个国家、民族的灵魂,是他们的精神化身,是他们膜拜的楷模。反过来说,任何一个国家、民族不可能没有英雄,埋没英雄或亵渎英雄就是他们的耻辱!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是平庸的,无聊的,也是可悲的,可耻的。
  半个世纪以来,笔者心中时不时冒出这个疑惑的泡泡:那场伟大的立国之战——抗美援朝,连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都为之马革裹尸,忠骨埋在朝鲜半岛。怎么也应该把气壮山河的王成烈士找寻到吧。他究竟是谁?生平事迹如何?英雄是怎样炼成的?解开这个谜底,作为一个中国人很有必要,作为一个抗美援朝老兵的儿子非常必要,作为一个作家更是份沉甸甸的责任!那就是,找到“王成”,告诉同胞们,缅怀英雄,学习英雄,让英雄永远活在千秋万代子子孙孙心中!

“王成”式的英雄叫杨国良

  2023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秋冬之交一个阴雨天,笔者在参观大足文化馆时,在大足籍英雄事迹中蓦然发现杨国良烈士,一下子将他与英雄“王成”的形象联系起来,并且建起一个式子:“王成”=杨国良或杨国良=“王成”;当听到解说员说杨国良就是《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原型时,笔者顿时释然。
  笔者孤陋寡闻,第一次知晓杨国良烈士的事迹。自己来得太晚了,烈士已在异国他乡为国捐躯整整71年了,2024年就相距72年了,近四分之三个世纪。
  杨国良烈士的英雄事迹开始较广泛地进入乡亲们的视野,是进入21世纪后的事,特别是他那位14岁参军的35师105团战友、大足老乡王耳昌(1936.12~ )退休20年、80岁高龄回家乡定居后,竭力宣传杨国良,吟诗撰文,奔走呼吁,组织活动,才逐渐揭开这层尘封已久的薄纱。
  笔者在大足区委党史研究室、回龙镇党委主要负责同志的陪同下,三次踏上寻访英雄之路。大足区有个“九岭十三弯”之称的小镇,因“九岭相连呈一龙回头之势”,得名“回龙”。该镇水鸭村二组田畴碧绿,矮坡上树木葱茏,是四川盆地内典型的田园景色。
  在窄窄的乡村公路旁,几户农家房舍高低错落,颇有烟火气息。公路里侧建有栋一楼一底的农家小楼,主人是烈士的堂弟杨德兴,在院坝靠公路的一端为烈士建了一个用玻璃和不锈钢制作的七八平方的事迹陈列窗,旁边建起一个类似墓碑的小纪念亭。从纪念亭左侧穿过杂草丛生、台阶边长满褐色青苔的小径百余米,尽头的那座低矮破旧的院落,就是杨国良故居。英雄在这里出生、成长,最后踏上抗美援朝最前线,壮烈殉国。
  杨德兴今年79岁,他的堂兄杨德佩(杨国良原名)离开家乡时,他才3岁,对烈士的生平和事迹知之甚少,但他对烈士无比崇敬,引以为豪,将堂兄当年寄回家乡的信件、照片和1张朝鲜币,以及两张发黄的当年报纸,一直视如珍宝,保存完好,让我们得以瞻仰烈士的音容笑貌和手迹真迹。我们应该感谢杨德兴先生,让烈士更真切地活在国人心中。要知道,黄继光烈士连照片都未留下,他的“相片”是根据黄妈妈的回忆,由画家手绘出来的,令人扼腕。
  那张已成文物的发黄老报纸,登载有《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模范和特等功臣名单》,范围涵盖1950年10月25日至1953年8月的英雄、模范和特等功臣。在72名二级英雄、特等功臣名单中,杨国良赫然在列!
  大名单中,特级英雄、特等功臣两名——黄继光、杨根思。一级英雄、特等功臣46名,其中有我们熟知的邱少云烈士(比杨国良早牺牲1个月)。大足的邻居铜梁区是邱少云的故乡,他老家所在的镇因他改名为“少云”。
  遗憾的是大足籍的杨国良烈士长期被掩藏在历史雾幔之后,被“发现”得太晚了!及至“发现”时,大力宣传抗美援朝特等英烈的时代、热度早已是“轻舟已过万重山”了!我们的这位英雄不仅没有家喻户晓,反倒是寂寂无名,“养在深闺人未识”。笔者不由得慨叹:历史常有遗珠之憾!
  大足是英雄辈出的红色土地。大足用石头刻出来的菩萨很多,精美!大足用肉身炼成的英雄也多,壮烈!在这块热土上,足以名垂青史的大英雄可不是一个两个!遗憾的是阴差阳错,他们大多默默无闻,包括红军名将唐赤英。算是因历史迷雾的遮蔽吧?
  有幸的是在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全国层面编写、出版了厚厚的《志愿军英雄谱》一书,其中何焕昌先生撰写的《血书誓言谱丹青》(书中373~375页)讲述了杨国良烈士的英雄事迹;大足区委党史研究室、区档案局编写的《大足党史人物》,记载了他的事迹。
  特别难得的是,同样已成文物、发黄的一张老报纸“读者来信”栏目当年发表的志愿军卫生员英伯渠先生的那封信,其中有关杨国良的内容为:
  “……最近在我们牢不可破的防线上,不断地取得了胜利,特别是在上甘岭战斗中,我们小队集体立了一等功,有五十多个同志立了一、二、三等功,有几个班也立了一等功。杨国良同志,他打退了敌人几十次的冲锋,最后他用一根爆破筒,与冲上来的一些敌人同归于尽。他这种英勇牺牲的伟大精神,永远活在我们的心头。我下定决心,要学杨同志这种为党、为人民服务到底的高尚品质……”
  乱世盗墓,盛世修史。时针指向应该浓墨重彩为大足籍的大英雄们修史立传之时了!铜梁区邱少云纪念馆已开馆多年,把杨国良烈士的事迹陈列在显著位置。建议大足区为杨国良塑像、立传。
  据王耳昌先生介绍,中国军事博物馆中存有杨国良烈士的大尺幅画像;彭德怀元帅的继任者、中国人民志愿军代司令员兼政委邓华上将向毛泽东主席汇报杨国良的事迹时,毛主席听后流泪了。
  在东北亚的朝鲜半岛,战火纷飞的硝烟早已散尽,响彻云霄的军号已生锈斑,中国人民享受抗美援朝的和平红利已大半个世纪,承平时期的人们有时不免犯遗忘症。居安思危,忘战必殆,确实必须好好补补历史课了,也让世人对杨国良烈士牺牲的背景、价值和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

抗美援朝与五次战役之剪影

  采用倒叙方式,先概述抗美援朝的评价性结果。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三八线附近的板门店签订,时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美国陆军上将克拉克签字后沮丧地坦言:“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议书上签字的将军。”“我们失败的地方是未将敌人击败,敌人甚至较以前更强大,更具威胁性。”
  然后,开国元帅、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将军代表中国人民扬眉吐气地说:“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地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抗美援朝作为新中国的立国之战,势在必打。近代中国国势日渐衰落,饱受外来侵略,内忧外患使中国人民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中国社会发展举步维艰。新中国在千疮百孔的废墟上亟待百废振兴,迫切需要长期稳定的和平国际环境来埋头发展。而美国控制和操纵联合国,悍然发动对朝鲜的全面战争,并不顾中国的多次警告,纠集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大举越过三八线向中朝边境进攻,将战火烧到中国家门口。朝鲜处境危急,中国领土受到严重威胁。为保卫刚刚成立的新中国,避免国人再度遭受战乱之苦,中国人民唯有奋起反抗侵略、入朝参战。
  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大将军的统率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打响了这场伟大的保家卫国战争。
  经过艰苦卓绝的五次战役,五次胜利奠定了战争取得全面胜利的基础。
  第一次战役:1950年10月25日~11月5日,历时12天,歼敌1.5万人,挫败了敌人在感恩节(11月23日)前占领全朝鲜的企图,取得了同优势装备的“联合国军”作战的基本经验,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
  第二次战役:1950年11月25日~12月24日,历时30天,歼敌3.6万人,取得抗美援朝战争中战略意义最重大的一次胜利,粉碎了美军的“圣诞节攻势”,造成“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最惨重的军事败绩”,收复了三八线以北除襄阳以外的全部失地,并解放了三八线以南的瓮津半岛和延安等地,迫使“联合国军”转入防御,从而扭转了朝鲜战局。“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五星上将在向美国总统的报告中不得不承认:美国是“在完全新的情况下,和一个具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完全新的强国进行一次完全新的战争”。
  第三次战役:1950年12月31日~1951年1月8日,历时9天,歼敌1.9万余人,解放了汉城及三七线以北较广地区,粉碎了敌人在联合国玩弄的停战阴谋,以及固守三八线以争取时间、准备再战的企图,中国在国际上进一步扩大了影响、提高了威望,加深了敌人的内部矛盾及失败情绪。
  第四次战役、第五次战役实际上是连续进行的。因为各自的战略目标、作战重点不同,划分为两次战役。
  第四次战役:1951年1月25日~4月21日,历时87天,共歼敌7.8万余人,有力地钳制了敌人的主要进攻集团,中朝军队全线转入机动防御,大量歼灭进攻之敌,将敌阻止于三八线附近,使敌人平均每天推进不到1.5公里,以空间换取时间,终于坚持到战略预备队到达,为下一次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五次战役:1951年4月22日~6月10日,历时50天。双方共投入100多万军队,相互进行了惨烈的拉锯式攻防战,是朝鲜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相当于一次“总决战”。我军共歼敌8.2万余人,粉碎了敌人企图在中朝军队侧后登陆、配合正面进攻、在朝鲜蜂腰部建立新防线的计划。经过这次战役,迫使敌人对中朝人民军队的力量重新作出估计,不得不转入战略防御,并接受停战谈判。

美军耻辱记:上甘岭战役

  美国玩弄“假谈判,真进攻”的把戏,我国立足军事抗衡、以打促谈,敌我双方你来我往,反复拉锯1年多。及至1952年10月初,美军从“目前我们都是为应付敌人的进攻而采取防守行动,致使我们遭到了1951年10月和11月以来所有战斗中人员惨重的伤亡”等种种迹象判定,志愿军已越来越明显地掌握了地面作战的主动权,因此“必须首先采取小规模的进攻行动,使敌人陷于被动的防守地位”,取得一次具有战术意义的胜利,以扭转被动挨打的局势和提振萎靡不振的军心。
  敌人被打痛了,这次小心翼翼,他们的志向确实不大——夺取两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高地而已:597.9高地、537.7高地。597.9高地和该高地东北面大约1英里多的地方有一条从西北伸向东南的狙击岭山脉(中方称537.7高地,美方称狙击兵岭),正好卡住了“联合国军”的咽喉,使他们如鲠在喉,他们做梦都想拔掉这颗钉子。
  597.9高地由东北向、西北向两条山梁组成,像英文字母V,又像三角形,所以美军称之为三角形山,共筑有12个阵地,整个高地的最前沿是11号阵地。防守此地的是我第15军的1个加强连。杨国良后来就牺牲在这个阵地上。
  537.7高地是两个南北相对形同驼峰的山岭,南山被美军占领,北山则掌握在我军手中,上面筑有9个阵地,组成不规则的十字形,其中8号阵地是最前沿的突出部。整个北山高地由我第15军1个连防守。
  这两个高地均位于朝鲜中部五圣山南麓的一个小村庄——上甘岭。
  敌人对代号为“摊牌行动”进攻计划十分乐观,时任总司令克拉克甚至命令胜利后只搞例行的新闻报道,不得渲染。敌人战地司令官估计,仅美国第7师1个营、韩军第2师1个营用6天时间、200人伤亡的代价,就能圆满达成这一作战目标,特别是有多达16个炮兵营的280门大炮和200多架战斗机、轰炸机的支援,估计步兵不会遇到很大的障碍。
  敌人想多了,也想得太美了。恰恰没想到这次“战斗”会打成上甘岭战役。
  10月14日4时,美军出动320门大口径火炮、47辆坦克、50余架飞机,开始对我15军防御正面进行火力覆盖,其中对前沿597.9和537.7高地的轰击特别猛烈,使用了300门火炮、27辆坦克和40架飞机,火力密度高达每秒落弹6发。如此猛烈的炮火,使得在坑道中的我军守备部队觉得简直就像是乘着小船在波浪滔天的大海上颠簸,强烈的冲击波激荡着坑道,许多官兵的嘴唇和舌头被磕破了,牙齿被磕掉了,一个17岁的小战士甚至被活活震死!幸存者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都不约而同以“地狱”来形容,恐怖到了极点!
  从多种历史资料得到印证,上甘岭战役的激烈程度堪称“东方的凡尔登”,单是炮兵的火力密度就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高水平!
  敌军在此役中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我军两个连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每平方米土地上就有76枚炮弹爆炸。我方阵地山头被削低2~3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松1~2米,成为焦土,人在其中移动比在沙漠中行进还困难;许多岩石坑道也被炸短了三四米。
  究竟惨烈到何种程度?弹丸之地上甘岭,一时间不仅成为朝鲜战场聚焦之处,新华社连续两个月集中报道,而且为全世界的目光密切关注、高度瞩目。战史上有一段关于坑道这一特殊艰苦环境的记载:
  “……坑道被打短了,空间缩小,人挤得不能动弹。伤员更痛苦。烈士像砌砖一样地垒积起来,盖上大衣。炮击的震荡使坑道内点不着灯火。硝烟、硫碳、血腥、屎尿和汗腻味,使空气恶浊到不堪忍闻的程度,常常引起人员窒息。在坑道外零下二十几度的气候,而坑道内着单衣还觉得难以忍受。坑道口升起的浑浊空气犹如工厂的烟囱冒烟一般。在坑道内要想有一点空气流通,必须都要蹲下才能做到。因缺水以尿为水解渴的事时有发生;饭几乎吃不下……他们仍坚持着英勇战斗,轻伤员继续作战,重伤员主动擦拭武器、压子弹,而团结互助精神更浓。在以尿解渴的坑道内,有个11人的小坑道里,一个苹果转了五圈只吃掉一小半。在一个排的坑道中,一壶水转了三回还没喝完!坑道外的部队都被坑道部队的英雄行为所感动,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我们的同志、战友兄弟还在坑道里’……罕见的艰难困苦,难以想象的恶劣环境,都为了一个目的——迎接我军大反击的大炮怒吼声!”
  谁能想到,每个战士的月津贴仅五毛钱,但谁都无怨无悔!因为祖国太穷。他们不要钱、不要命,只为保家卫国!他们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可爱、最无私、最高尚、最伟大的士兵!!!
  如此英勇的战士,烈火烧不死,钢铁击不穿,镪水溶不化!
  就在这一阶段10月20日凌晨的战斗中,45师135团2营通讯员黄继光在身中7弹的危情下,仍飞身跃起用胸膛堵住敌人地堡里的机枪眼,为胜利开辟了道路,战友们高呼“为黄继光报仇”,迅速冲上597.9高地,全歼守备的美军2个营1200余人。
  45师前10天的伤亡就超过4000人,崔建功师长在紧急作战会议上坚定表态:“剩下一个连,我当连长;剩下一个班,我当班长;我牺牲了,副师长是第一代理人。”他连续几天抽调机关人员向坑道增援补充,一个连,一个排,甚至一个班不断派出,师、团两级机关几乎连勤杂人员都用光了。
  10月24日,秦基伟军长将警卫连96人派往597.9高地一号坑道,连指导员王虏是秦将军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警卫员,在战场上多次冒死掩护过首长。结果在通过上甘岭山脚下的炮火封锁区时,就牺牲了四分之三,其中包括王虏,只有24人进到一号坑道。15军自成立以来,大小数百战,从没动用过军警卫连,而初次上阵的损失就如此惨重,这位铁汉将军泪流满面,痛心不已。
  10月30日夜间,我军开始决定性的大反击,标志着上甘岭战役进入恢复巩固阵地的第三阶段。敌军炮火猛烈程度仅次于战役第一天,疯狂反扑,攻打了一整天,总共发动23次营连规模的集团冲锋,徒然伤亡1500余人。我军反击部队创下上甘岭战役中日均最高弹药消耗量:投掷手榴弹和手雷近3万枚、爆破筒260根,发射炮弹2.1万多发、子弹30多万发,终将597.9高地阵地全部收复!但45师的伤亡也不小,守备部队的兵力少到只能控制5个阵地。
  11月1日起,12军开始参加上甘岭战役,31师陆续调上597.9高地,接替45师无力再守的阵地。93团来了,其前身是赫赫有名的“朱德警卫团”,抗日战争时期的1941年11月,为保卫黄崖洞兵工厂与日军激战八昼夜,击退了来犯之敌,荣获“黄崖洞保卫战英雄团”称号,是12军的精锐团队。四川大足小伙子杨国良是英雄团现在的一员,3营9连副班长,杠杠的战斗骨干。
  35师106团由炮兵部队抽调的卡车运送,紧急从休整地调到上甘岭。敌我双方对阵地的反复争夺更加激烈。
  11月11日傍晚,杨国良在11号阵地上成为“孤胆英雄”,与进行近20次冲锋的敌群激战一整夜,天亮后被敌人团团围困,危急时刻他拉开爆破筒引线冲进敌群!他是上甘岭战役中与敌人同归于尽的38位勇士、壮士、烈士之一!
  11月25日,上甘岭战火停歇。我军与武装到牙齿的敌人鏖战、苦战、酷战、血战43个昼夜,终于取得最后的胜利!美军战地司令官、三星中将范弗里特悲哀地宣布“被打败了”,他们欲占领597.9高地的进攻彻底失败了,想把金化、金城、平康一口吞下去的“铁三角战役”美梦被粉碎了!
  上甘岭战役,我军依托坑道与敌反复争夺29次,击退敌营以上规模冲锋25次、营以下冲锋653次。志愿军伤亡11529人,伤亡率高达20%以上。敌军伤亡25498人,伤亡率更是高达40%以上。敌人如此之高的伤亡率和日均伤亡数,对美国人来说是个极其可怕的数字,因为美国认为伤亡率最高的太平洋战争中的硫磺岛战役,也只有32.6%。
  敌人连上甘岭两个山头都拿不下来,“铁三角战役”更成为纸上谈兵。小小的上甘岭,成为美军的“伤心岭”,成为美国将军们在全世界面前丢脸的代名词。我军指战员则以非凡的壮举载入世界战争史册!


敬慕英雄改名国良 立志实现革命理想

  1928年4月,朱毛红军会师井冈山那年那月,一个男丁在大足回龙乡水鸭村杨氏老宅呱呱坠地。当时谁也想不到,这个圆圆脸、大眼睛的小婴孩,20多年后成为400多个美国鬼子的噩梦,他们漂洋过海来到万里之外侵略朝鲜,最终在这个男孩的枪弹和爆破筒下沦为游荡在朝鲜半岛的孤魂野鬼。
  杨家世居娄山关下的贵州桐梓县,康熙初年进行省级区划大调整,川南包括桐梓在内的部分县份划入贵州,成为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适逢又一次朝廷推行的大规模“湖广填四川”,杨家迁移到大足回龙乡水鸭村。冬去春来两百多载,杨家已在水鸭村繁衍十余代,按照族谱“明文绍先,正大光宗,世德长守,荣华万年”的辈分字牌,小男孩属“德”字辈,取名杨德佩。
  杨家在大足世代务农,杨家祖宅背靠形如高坡的龙盘山,屋前很开阔,名为三叉河的小河横穿而过,附近有个叫斗滩的小河坝,符合“前有照后有靠”的选择宅基地标准。不难推断,杨家的入川始祖懂得风水或相信风水。
  杨德佩的父亲按辈分应叫杨世×,但实际上叫杨服安,他作为第九代的长房,转行成了阴阳先生,娶妻妾两房,各自生下一女一男,长女与幼弟同年出生在光绪末年,未取名字,嫁到郑家后人称郑大姐;长子杨泽林随父学习阴阳之术;次女杨德英。杨德佩比大姐、哥哥几乎年幼一代人,属于父亲的老幺儿。
  老杨对大儿子相当严厉,对老幺儿也不娇惯,供他上私塾读书的同时也使他真切体会生活的艰辛,事实上也没有娇生惯养的条件。小德佩自幼饱受贫困生活的煎熬,受尽了旧社会的苦难。为了生计,刚满18岁就被迫到地主家当长工,饱受阶级压迫之苦,盼望着早日苦难出头,像孙中山先生主张的那样“耕者有其田”,拥有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娶妻生子,男耕女织,过上不再受剥削和压迫的安稳日子。
  杨德佩知晓孙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和三民主义,得益于饶国梁烈士事迹的影响。回龙乡与国梁乡(原名云路乡,因纪念饶国梁烈士,经中华民国政府批准而改名)是田挨田、土接土的邻居,乡间小路弯弯,距离不过十余里。他参观饶国梁纪念馆后,内心震撼,因敬仰饶国梁,遂果断地改名杨国梁。为避讳英雄名字便选择与“梁”同音的“良”:杨国良。虽然被父亲吵了一通,但感觉很值得。杨国良虽然出身贫寒,但却不甘平庸,决心像先烈饶国梁那样,志存高远,精忠报国。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种子在他心中萌芽了。但英雄的成长不会一帆风顺,而是充满苦难和曲折。
  抗战胜利那年,杨泽林因学艺不精而被父亲狠揍一顿,一气之下离家出走,音讯杳无,老杨忧愤成疾,一病不起。一年后,杨泽林从英国寄给家里一封信,说生活得很好,从此人间蒸发。
  又一年后的1948年秋天,在战场上兵败如山倒的国民党四处抓壮丁,在四川尤甚。失去父兄的杨国良被抓了壮丁。从此,他再未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
  杨国良所在的国民党部队还未来得及调出四川与解放军交手,解放军已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第二野战军席卷大西南,以摧枯拉朽之势解放了巴山蜀水,1949年12月30日成都解放,杨国良当了“解放战士”,成为解放军12军的一名战士,终于踏上革命道路,顿时觉得自己像孤儿回到母亲的温暖怀抱。
  因为对旧社会苦大仇深,加之属于军队中少有的“知识分子”,杨国良的政治觉悟提高得很快,具备了我军老战士的政治素质。同时,他在国民党军中也受过相当的军事训练,参加解放军后特别自律,吃苦耐劳、刻苦训练、听从指挥,为人又谦和,深得领导和战友的称赞。
  在参加剿匪的多次战斗中,杨国良机智勇敢,冲锋在前,表现突出,荣立一等功。1950年3月,参军仅3个月就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随即转为光荣的共产党员,一名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就这样炼成了!

递交血书请参战 苦练本领赴前线

  刘邓大军击败和收编国民党90万军队、解放大西南后,随即投入政权建设、恢复生产和剿匪、土改以及解放西藏,干得热火朝天、风生水起。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以邓小平同志为第一书记的西南局主动向党中央请缨,自愿调集30万大军出川,首批4个军可以马上出动。
  1951年1月,从重庆开拔的12军进驻河北省晋县兴安镇,进行整训。当接到入朝参战的命令后,全军一遍沸腾!
  指战员们纷纷摩拳擦掌,斗志昂扬,向党支部表决心,要求当尖兵、打头阵,与侵略者决一死战。杨国良心潮彭湃,久久不能平静,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心想自己作为共产党员、人民解放军战士,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责无旁贷。他爬起身来,毅然决然地咬破手指,写下“坚决要求上前线”的血书交给党支部。
  在待命出征的强化训练动员会上,杨国良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四川战士要为我们祖国争光,为四川家乡争光!从朱总司令算起到我们这一代,一定要打出一个样子来!要争当英雄,决不当狗熊!”
  杨国良和战友们一起从早到晚摸爬滚打,练战术,练技术,非常刻苦。特别是对夜间作战和防空、防坦克、夜行军等,他全身心投入认真研究,反复练习。通过前期入朝参战部队介绍作战经验、朝鲜战场情况,杨国良懂得,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武器装备精良、后勤保障得力,对志愿军具有压倒性的装备和保障优势,我军在人地两疏的朝鲜半岛与敌军作战,没有一套过硬的本领就不可能取胜。除了白天与战友一起刻苦训练外,夜间他还带领战友采取各种方法锻炼体能。在他的带动下,全班战士的技战术水平和身体素质提高很大。
  1951年3月25日,12军由东北边境的长甸河口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战场。他在十余天的行军途中看到被敌人炸毁的田园、乡村,千村薜荔,万户萧疏,狼烟四起,心中充满怒火,暗下决心一定要为朝鲜人民报仇,向侵略者讨还血债。
  经过五次战役胜利和1年多的防御作战,中国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南北地区,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并在1952年秋发起全线性的战术反击,狠狠地给了“联合国军”沉重的打击。美国为了挽回败局,缓和其内政外交上的困境,调集兵力向志愿军发动强大的“金化攻势”,企图以军事手段取得谈判的有利地位。

奉命带头坚守阵地 顽强抵抗英勇牺牲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我第15军作为主战部队投入战斗。我军占据五圣山及前沿上甘岭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使敌军倍感难受。上甘岭有失,五圣山就直接受到威胁;五圣山若失,敌军将居高临下,我军在平康平原就难于立足。因此,上甘岭是我军必守之地,也是敌我双方必争之地。
  从10月14日激战至10月29日,我军取得了上甘岭战役第一、第二阶段作战的胜利。
  因15军伤亡过大,第三阶段作战开始后,本来已撤出休整的第12军奉命全部返回前线,其中31师执行反击597.9高地之敌的任务。
  11月7日,杨国良所在的31师93团3营9连奉命反击597.9高地11号阵地之敌。11号阵地位于高地主峰东北面,是敌我双方所争夺高地的前沿阵地。
  为了摸清敌人地堡的具体位置、火力布置等情况,9日晚,杨国良与战友一起前往2号阵地和8号阵地侧面侦察,后又进至敌阵地前沿进行近距离侦察,摸清了敌地堡的具体位置、火力布置等情况。返回后,杨国良在军事民主会上提出避强击弱、集中优势兵力,从敌薄弱部位的右翼实施主要突击的建议,得到大家的赞同。
  11日16时40分,9连奉命反击11号阵地,经过我军炮火轰击后,营长甄申命令:“要攻得下,守得住,出发!”连长带领突击队分右、中、左三路向敌阵猛插,用炸药包和手雷消灭了大半敌人,少数敌人慌忙地胡乱射击,企图顽抗。连长傅作仁负伤坚持指挥战斗,仅10分钟就全歼守敌。
  紧接着,连长命令迅速打扫战场,派出警戒,调整兵力部署,并命令杨国良带领战士陈守才、石玉堂组成战斗小组,扼守前沿阵地,防止敌人反扑。
  为何只派3人?源于上甘岭战役开战头天我军以班、排为战斗单元在敌机轰炸、扫射和炮火轰击下吃了大亏,从而制定了以3人为战斗小组的“添油战术”,十分有效地提高了单兵作战效力和减少伤亡。
  11号阵地前面是约20度的斜坡,对面是高过阵地的石山,山上是敌军据点,要守住这个阵地十分困难。杨国良令两位战友扼守左右,自己坚守最危险的正面。
  傍晚时分,敌军再次反扑,炮火猛烈地向11号前沿阵地轰击。半个小时后,敌炮火延伸。杨国良迅速占领射击位置,高度戒备,密切注视着敌人的动静。
  敌人以为经过如此密集的炮火轰击后,阵地上不会有活人了,20多个敌人毫无顾忌地往上爬。当他们进到距前沿阵地约20米时,杨国良一声大喊:“打!”战斗小组的手榴弹、爆破筒、冲锋枪同时响起,全歼敌人。
  然而,仅仅过了10来分钟,敌人便开始第二次反扑。约30多个敌人分三路向阵地围攻。
  因山坡非常陡峭,表面泥土又被打松,敌人每前进一步都很艰难,有的干脆趴在地上往上爬。杨国良和战友们等到敌人逼近前沿阵地仅10多米时,才突然一齐开火,打得敌人死的死、伤的伤、逃命的逃命,又丢下十几具尸体。
  敌人的两次反扑失败后,仍然不甘心、不死心,意欲夺回阵地。
  不一会儿,敌人集中火炮再次轰击11号阵地。
  面对敌人的又一次反扑、疯狂进攻,杨国良不断鼓舞战友:“杀敌立功的时候到了!”
  突然,一发炮弹落在他们所在的堑壕里,两个战友永远地倒下了,杨国良也背部受伤!
  一阵昏眩过去后,他迅速简单地包扎伤口,马上恢复战斗,将一颗颗手榴弹投向爬上来的敌人,打退了敌人的第三次反扑。
  什么叫如有神助?背部受伤的杨国良作为孤胆英雄,没有了疲劳困倦,没有了饥饿干渴,只有满腔的复仇火焰在熊熊燃烧,以金刚不坏之身,坚守了一整夜,只身打退了敌人的18次疯狂冲锋!据战后统计,杨国良总共歼敌400多人,完全是美军韩军的天煞星!
  补充说明:我军有条铁的纪律,虚报战功要受军法极刑制裁。尚健在的杨国良战友反复说明,事后全军将士学习杨国良精神时,通报的是“400多人”这个数据,另外一说“150多人”纯属以讹传讹。
  天亮之后,敌人在炮火的掩护下,再次分几路向前沿阵地涌上来。杨国良一边用冲锋枪将左边之敌打下去,一边又抓起爆破筒掷向右边的敌群。
  “捉活的!”“捉活的!”敌人终于看清阵地上只剩下一个伤兵在坚守,顿时像打了鸡血,气焰嚣张地大声嚎叫起来。
  蹲在壕沟里的杨国良猛地站起来,接连向左边冲上来的敌人掷去两枚手榴弹。然而,当他急转回过身来,右边的敌人已冲到战壕前。
  在千钧一发之际,杨国良手握仅剩的一根爆破筒,扣住拉环,躺下佯死。
  当敌人们站上阵地得意洋洋地嗥叫时,杨国良一跃而起,一个箭步冲进敌群,拉响了爆破筒!一声巨响惊天动地,英雄杨国良,与敌人同归于尽!
  孤胆英雄杨国良,壮烈牺牲在11号阵地前沿!
  毗邻阵地的三班长周预,见势领兵出击,歼灭残敌,并一鼓作气驱逐对面石山之敌,成功地守住了11号阵地。
  英雄虽逝,但他保家卫国的精神将永远被历史铭记,被后人铭记!
  前不久,烈士的家乡回龙镇编排上演了精品情景舞台剧《高粱红了》,生动再现了烈士的光辉形象,感人至深,烈士魂兮归来解乡愁,英灵和家乡相互守望。英魂具有超越时空的穿透力、感染力、号召力!
  英雄不死,已化作彩虹,映照华夏大地,照亮东北亚大地!
  (布谷夫:本名刘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