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要闻总第502期 >2024-06-26编印

一所大学的“包分配”与高考志愿填报
刊发日期:2024-06-26 阅读次数: 作者:罗义华  语音阅读:
  

□罗义华

  近日,高考成绩陆续放榜。重庆市2024年普通高考成绩已于6月24日下午1时开通查询。不管结果怎样,这场与高考有关的“战斗”还未结束,甚至进入了更关键更紧张、一场面临人生抉择的重要阶段:高考志愿填报。
  “三分靠考、七分靠报”的说法说明志愿填报的重要性。今年高考报名1342万人,比去年增加51万人,再创历史新高,竞争空前激烈。近日,网红老师张雪峰及其团队针对今年高考生推出了志愿填报咨询服务,两种咨询服务套餐分别售价11999元和17999元,一场直播下来,高价套餐被家长们一抢而空,“张雪峰直播卖卡3小时入账2亿”引发热议。有关机构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达到9.5亿元,2027年预计将达到12.2亿元。
  “考生不愿浪费分数,又不清楚未来规划,缺乏对职业的认知,家长们不懂填报规则,担心影响孩子的未来。”这是目前高考志愿填报存在的普遍状况,正是这份迷茫与焦虑,催生了一个高考志愿填报服务行业,且有越来越火热的趋势。
  在高考志愿填报中,考生与家长已经把很重要的“就业率”列入其中进行周详考虑。今年5月30日教育部才正式批复设立的深圳理工大学,其“包分配”、高质量就业的承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正处在招生和志愿填报的关口,该大学放出的这一招犹如一声“炸雷”。须知就算挺牛的大学,目前也不能夸下这样的“海口”。“包就业”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就业涉及到方方面面,就业质量、双向选择等等,是一个系统工程。可为啥刚刚设立的深圳理工大学敢如此“豪横”?
  6月15日,深圳理工大学举办了首次开放日活动,招生工作处副处长钱振斐透露了相关消息。
  这是一所全新的科研型大学。首批120名本科学生,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类招生,入学一年后可根据兴趣自由选择专业。学生一周只上4天课,每到星期五,教室都会被锁起来,学校安排专门的交通,将学生送入高水平的实验室里学习。
  资源富集蓬勃生长是其显著特点。由深圳理工大学和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孵化的企业,接近2000家,其中持股400多家,大学还与企业设立了200多个联合实验室。
  强大的校企联动才是深圳理工大学“包就业”的底气。如果不是依托深圳这样资源富集的城市资源,还会这样“牛”吗?
  深圳理工大学的案例对当前志愿填报有什么启发呢?填志愿不仅仅是根据分数挑大学、选专业,还有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容易被忽略的问题:选城市。
  有多位指导志愿填报的老师说,选城市相当于人的二次投胎。在“选择大于努力”的影响下,这个说法有一定市场。
  其实,高考分数已经基本决定了可以填报大学的层次,而在同一层次的大学,不管怎么选,在培养方式上并没有多大差别。那么,选城市又怎么选呢?会不会一不小心就跳进“坑里”了?综合众多志愿填报指导老师和有关专家的意见,综合如下:
  一是看城市人口流入和就业前景。高校毕业生数量屡创新高,就业压力逐渐增大,能够吸引人口流入、就业机会多的城市,相当于提前锚定了就业资源。
  二是看城市的综合实力和长远发展。除了了解城市的当下,还有它的过往,并对未来有一定的前瞻性认识。
  强省会城市、经济大城往往教科文卫发达、产业优势突出,去这些城市就读能够开阔视野,发现更多的可能性。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和质量,是考虑城市未来发展潜力的关键指标。
  三是慎选“三无城市”。那些既不属于省会,也不是经济强市,也没有就业优势的城市,要慎选。这些地方,因历史原因因缘际会,获得名校落地,但一无财力、二无优势产业、三无充分的就业空间,学校办学水平难以维持。
  当然,高考志愿填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反复思考多方比较才能拿出“决定考生命运的关键一招”。不然为什么我们众多的考生、家长,反复阅读了“报考指南”,多方咨询了专业机构,一家人目光重复交叉、脑壳都焦大了而还难以“下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