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馆内的数字化全景导览屏前驻足体验。
□沙坪坝报记者张小凤文/图
足不出户逛展览、“云端讲解员”线上解说文物故事、智能巡查文物现状……在沙坪坝的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馆、郭沫若纪念馆、张治中纪念馆、冯玉祥纪念馆等博物馆,越来越多的数字化手段被运用,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沉浸式”体验博物馆里面的文化盛宴。
为让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爱上传统文化,沙坪坝区因地制宜探索“数智+文博”的创新融合方式,不断尝试线上线下与观众交互的各种可能,大力推动博物馆服务智慧化、管理智能化、保护智治化,让历史文物在数字文明中活起来、薪火相传,从“高冷范儿”变身市民游客身边可亲可感的“小可爱”。
智慧导览实现“云”服务
“‘上梁不正下梁歪’原来是这么个意思,长见识了!”6月13日上午,在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馆内,游客肖蜜站在展馆内的“清浮雕彩绘龙凤八卦纹檩挂”文物前,不时低头查看手机,随后便听见“讲解员”的声音从手机内传出,不一会儿,肖蜜脸上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原来,在博物馆的微信公众号上有一个“VR数字展览”功能,它就像一个可随身携带的“活地图”般,不仅有各大展厅的指引导览,且不少重要展品都有详细的图文音频讲解和VR全景视图,“包括文物展位在哪儿,有什么作用,背后的来源都介绍得清清楚楚,无需额外请讲解员了。”肖蜜说。
“目前,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馆已实现全馆虚拟VR数字化地图智慧导览,包括整个博物馆的全景航拍、线路导览、文物展示、语音讲解等,让游客在身临其境的同时,也能以第三视角观赏到不同的内容。”沙坪坝文管所副所长李盛虎告诉记者,馆内还设有20余个迷你展览电子屏、电子投影等多种多媒体场景运用。如南配殿的雕木隔扇前,运用数字化手段表现了古巴蜀时期的四季风光,最大程度还原古人当时临窗而坐时观赏到的窗外美景,在古人与游客间架起一座沉浸式的文化交互场景。
除博物馆本身,针对系列原创展、交流展、巡回展等,沙坪坝博物馆也会同步推出线上虚拟展览,令观众能够远程参观展览。
就拿今年春节推出的《年画中的移民之路——甲辰龙年新春特展》来说,为最大限度展示年画的鲜艳色彩及展厅的喜庆氛围,除使用高分辨率全画幅DSLR专业相机和镜头外,还利用各种专业建模软件,将现实的模型复刻到虚拟空间之中,并采用点位式漫游技术,确保在不同点位之间实现流畅的漫步转换效果,实现足不出户却身临其境的参观体验。“截至目前,沙坪坝博物馆已举办线上展览10场,累计浏览观众近10万人次。”李盛虎说。
智慧平台助力“云”守护
6月13日早上8∶30,沙坪坝街道的巡查员李艳丽来到“重庆大学早期建筑”文物处,按照文物巡查要求,仔细查看文物保护标识是否完好、文物本体是否保存良好、消防设施设备器材运行是否正常等情况,随后拍下相关照片,联同巡查记录一并上传至“文化·巴渝文物”文物安全监管子系统。电脑另一端的文管所工作人员周峻可第一时间便收到了巡查记录的消息。
据周峻可介绍,这套系统是今年4月刚刚升级的,该版本不仅接入了“渝快政”政务管理系统,同时也将全区约50名镇街文物巡查员纳入其中,让文物巡查保护真正下沉至镇街基层末端。
今年5月9日,新桥街道的文物巡查员李颜庭在巡查“第三军医大旧址”时发现文物保护标志遗失,立即上报系统。系统管理员随后向有关负责人反馈,5月22日,文物保护标志便顺利找到重新上墙。前后时间不到一个月,大大提高了文物隐患处理效率。
“除文物安全监管系统外,我们还针对全馆文物设立了一套监控防护系统。”李盛虎说,该系统包括红外线感应、摄像头、消防电话等多种设备,特别是红外线感应,能帮助博物馆在闭馆后第一时间发现“入侵者”。“有一次,半夜警报响起,查看发现是附近居民的宠物闯入,值班人员第一时间就将宠物带出博物馆归还居民。”
令人惊喜的还有游客管理系统这一“智慧大脑”。目前,沙坪坝博物馆正在使用的“重庆市智慧文旅广电云”系统,通过对游客端数据的汇聚和重点指标分析,可帮助博物馆管理人员进行游客画像分析,探索更好的服务方式。“就拿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馆来说,我们发现外地游客和附近的学生游客都很多,便分别针对这两类人群定制了节假日特展活动,以及社教研学活动等,让博物馆走出了一条跨界发展之路。”李盛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