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余佳谭显全
采访嘉宾:
大足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局长张燕岭
大足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明办主任段云奎
大足高新区党工委委员、龙水镇党委书记周泰候
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构建城市运行和治理中枢,建立健全“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是增强城市竞争力、提升人民幸福感的有效举措。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重庆时强调“要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全面推进韧性城市建设”。
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重庆见行动、大足必落实。在刚刚闭幕的大足区委三届八次全会上,大足提出“加快建设宜居韧性智慧的‘双70’城市”新目标,即到2027年全区城市人口、建成区面积分别达到70万人、70平方公里以上。面对新的目标,大足将如何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创造性探索高质量发展新机制、高品质生活新模式、高效能治理新体系?对此,记者专访了相关单位负责人。
坚定推动大足“城市向心发展”
“当前,我们在深入分析以往规划管理问题的基础上,以分区规划编制为契机,以项目审批为抓手,做到从城市规划层面,坚决落实区委、区政府‘城市向心发展’的决策部署。”张燕岭介绍道,为坚定推动“一中心四组团”向心发展,协调发展,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共同繁荣,大足区自然规划局重点从四个方面予以落实:
在规划策略方面,采用“育极强心”的格局重塑策略,强调统筹山水城、产城景关系,系统重构城市、人口、产业布局。一方面,强化全区统筹,集中优势资源打造高水平发展平台,引导增量建设用地指标向中心城区集中布局,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和集聚度。另一方面强化辐射带动,形成梯度有别、重点突出、动力强劲的“一中心四组团”的城区空间结构,落实“向心发展”的要求。
在交通布局方面,强化中心城区至各组团、乡镇、周边区县的快速联系。规划在中心城区布局大足石刻站,成为大足的城市新门户,极大提升大足至重庆中心城区、成都的交通出行效率;布局中心城区至高新区、中心城区至文创园、大足西环快速公路、大足东环快速公路,提升中心城区至万古组团、三驱组团、龙水组团、双桥组团的交通联系,形成各组团至中心城区的快速通道;布局大足至资阳、大足至安岳、大足至潼南、大足至铜梁、大足至科学城、大足至璧山(至二机场)等快速通道,形成以大足中心城区为基点,快速通达周边区县、重要板块的快速通道。
在产业布局方面,引导产业功能向中心城区布局。中心城区围绕享誉世界的文化会客厅目标,构建“文化+”主导功能体系,构建“二园三区三平台”文化产业格局。结合北厅,拓展文博创意、教育培训产业,打造川渝石窟寺文化博览园、文教产业园;推动文旅消费和文旅服务升级,提质昌州古城文化休闲区、大足母城消费体验街区,打造站前综合服务区;结合南厅布局新型产业用地,发展数字文化、文化商贸、智慧物流产业,布局文创研发转化平台、文化商贸创新平台、物流供应链服务平台,营造石刻文化空间场景,形成石刻文化和城市空间交融共生的石刻文化城。
在用地保障方面,全力保障重点建设项目,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用足用好重大项目先行用地、分期分段用地、临时用地、容缺受理等政策,精准配置、足额保障用地计划指标,确保成渝中线高铁、天宫河博览园、石窟寺保护基地、宝顶至北山快速通道、荷塘小学等重点项目建设用地报批。2019年至今,大足自然规划局办理用地预审32宗,6299亩;发布土地征收预公告186宗,面积21872亩;报批征转用地177宗,面积28739。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高水平规划引领城市发展,强化规划刚性约束,深化功能节点、重点片区规划研究,进一步深化完成《大足石刻文化城详细规划》《双桥—龙水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万古组团详细规划》《三驱组团详细规划》的编制、审查、报批工作。同时,全力完成统建共享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建设,全面落实‘一张蓝图绘到底’要求,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张燕岭说。
让“世界文化遗产地”闪耀文明光芒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我区要建设宜居韧性智慧的‘双70’城市,离不开城市文明的同步提升。”段云奎说,近年来,大足区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为龙头,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有力推进了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
文明培育不断深化。2023年以来举办“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村村讲、周周演”宣讲活动360场,打造“理上网来”“石说新理”等宣讲品牌。新增图书馆社会分馆10个、文化馆社会分馆4个、24小时城市书房2个,近30人获评“中国好人”“重庆好人”“感动重庆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
文明实践不断丰富。全区309个村、社区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全覆盖。大力培育“文明大足·时刻有礼”“文明来敲门”等文明实践活动品牌,开展理论宣讲、政策宣传、移风易俗等实践活动6.4万场,覆盖群众35万人次。
文明创建不断提质。一体化推进文明城区等“五大创建”,深入开展“说得文明”“吃得文明”“住得文明”“行得文明”“游得文明”“上网文明”等主题活动700余场次,深入开展整治“无事酒”“薄养厚葬”移风易俗,让创建工作更加具体生动、惠民有感。
段云奎介绍,下一步,大足区文明办将继续聚焦立精神支柱、树价值标杆、育时代新人,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全面提高市民现代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在推进理想信念教育方面,将紧扣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深化内化转化,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贯彻引向深入。深入实施红岩精神传承弘扬工程,保护好唐赤英故居、饶国梁纪念馆等革命遗址,持续开展“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主题宣教活动。
在培育文明新风尚方面,将扎实抓好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全力争取命名授牌。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继续培育推出一批实践示范所站。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举办大足区首届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比赛,遴选推出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项目。
在推动精神文明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将建立健全资源倾斜、结对共建、数字赋能、交流互鉴等工作机制,统筹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一批具有大足辨识度、具有创建带动力、具有示范引领力、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城乡精神文明城乡融合发展范例。
在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方面,将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积极开展“最美大足人”“大足好人”等先进典型选树活动,深入组织道德模范、时代好人等学习宣传推广工作,形成“人人争当文明标兵、处处尊崇文明先进”的良好氛围。
探索“产城人”融合发展新路径
“刚刚闭幕的区委三届八次全会,擘画了大足发展新蓝图,为我们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周泰候开门见山如此说。
近年来,龙水镇积极探索“产城人”融合发展新路径,在加快提升城镇核心竞争力、综合承载力、辐射带动力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在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大足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加快建设宜居韧性智慧的“双70”城市,龙水镇以产聚人兴城,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该镇坚持以产引人、以产留人,紧扣全区加快构建“246”先进制造业集群体系,着力培育壮大现代五金、装备制造、模具、新型材料等特色产业,以产业兴旺来促进产业聚集与人口集中的双向奔赴和良性循环,始终在变革中寻找新机遇。
如今,当地已经成功引进亚星船舶配件、攀钢钢材配送基地、锦崮标准件等优质产业项目121个,协议资金421.3亿元,辖区各类市场主体超1.8万户,其中工业企业1800余家,规上企业达154家,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7.23%,税收收入增长32.86%,五金产业更是被认定为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和“创新型产业集群”,诞生全区唯一“中华老字号”品牌“邓家刀”,成功创建“龙水刀匠”市级特色劳务品牌,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集聚能力持续提升。同时,依托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大力发展电商新业态,不断完善物流转运体系,辖区物流运输企业超120家,专业物流车辆700余辆,年货物吞吐量超1000万吨,2023年,大足电商产业园电商交易额达到63.12亿元,同比增长11.09%。
龙水镇以城留人促产,着力提升城市建管水平。城市因人而生、因人而兴,镇党委政府围绕大足区“一中心四组团”向心发展、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统筹谋划“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以“千锤百炼、精益求精”的龙水工匠精神大力推进城市建管。近年来,改造老旧小区52个,面积73.92万平方米,高标准实施市政道路、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改造,五金文化公园、区第二人民医院新院区等多个重点民生项目建成投用,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在重庆市乡镇中率先实施“智慧云停车”,引进专业公司实施环卫作业市场化服务,按照“四个一批”原则成功整治小五金企业1925家(全市整治3509家),濑溪河龙水段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城镇居住环境明显改善。优化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推动“141”基层智治体系建设落地落细,基层治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六届五次全会部署,紧紧围绕区委三届八次全会精神,对标对表抓好各项重点任务落实,持续提升特色产业能级,提高城市功能品质,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努力推动‘产、城、人’融合发展实现新突破。”周泰候表示。
为此,龙水镇将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速推进项目建设,着力引进市场主体投资建设市场采购贸易园,全力推动现代五金、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强劲发展,力争今年升规6家以上,规上产值增长23.6%,工业投资增长25%。同时,持续开展“小镇焕新”行动,加快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实施龙水镇城区内涝点整治,启动社区农贸市场工程、滨河路尚溪国际段道路改造等重点项目,全力提升城市形象。此外,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民生服务,认真谋划综合行政执法与“141”基层智治体系的机制联通,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全力确保社会大局持续安全稳定,大抓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巩固提升小五金企业综合整治成效。
以高水平环境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七论学习贯彻大足区委三届八次全会精神
□新渝报评论员
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宏伟蓝图中,重庆作为重要节点城市,肩负着建设美丽中国样板区的历史使命。“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重庆见行动,大足必落实”。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以高水平环境保护为支撑,以实干实绩实效推动大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进入第十个年头,我们必须紧盯这一关键节点,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大足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空气更清新。要加大水污染防治政策资金倾斜,推动城镇污水管网改造和处理设施建设,减少废污水排放负荷,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坚决攻坚清零农村黑臭水体,提质建设无废城市,确保长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不仅是政治责任,更是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庄严承诺。
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是自然界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面强化河湖长制、林长制,深入实施重要山体保护提升行动、湖泊生态环境恢复、生态廊道建设等工程,继续抓实长江“十年禁渔”,让生态系统更加健康、稳定、持续。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坚持企业端、居民端、产业端、治理端协同发力,实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行动,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同时,要把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作为重中之重,充分利用政策优势,推动传统产业节能降碳改造,积极发展绿色技术、绿色产品,建设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鼓励积极开发清洁能源,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坚决完成“到2027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5%左右”的既定目标。
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要凝聚全社会共识,形成推动绿色发展的强大合力。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企业要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绿色转型;公众要增强环保意识,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只有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努力,才能推动重庆在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上建新功出实效。
展望未来,我们坚信在大足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大足一定能够在建设美丽中国样板区中展现新作为,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