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渝周刊·龙水湖总第494期 >2024-06-14编印

乡村历史风貌和现实蝶变的诗意化表达
——论《大足漫记》在拓展报告文学功能和内容上的探索
刊发日期:2024-06-14 阅读次数: 作者:曹凤秦秋琳  语音阅读:
  

□曹凤秦秋琳
  布谷夫以文学家的情怀和史学家的严谨,把自己对重庆大足这方热土的深厚情感和发乎内心的尊重,融入诗化语境中,字字珠玑,倾情创作了内容丰富、情感真挚的报告文学系列作品——《大足漫记》,全面客观、生动形象、全方位地描绘了大足的山川风物、人文历史、资源禀赋和发展成就、特色产业、现实图景、发展前景。2024年开始,作品在《新渝报》连载后,读者反响强烈,好评如潮,引起了文学评论界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在拓展报告文学的功能和内容的创新方面,成为“现象级”研究对象。
  作者感情真挚丰富,笔触细腻深厚,以大足区各镇街(板块)为“纬”、行业(条线)为“经”,用饱蘸赤子情怀的笔墨,计划创作报告文学40余篇,约45万字,绵密绘制出最新版的“大足形象图”。目前已发表的20万字虽在总体上接近过半,但作品的艺术风格已形成,展现出一个立体、多彩和富有文化底蕴、朝气蓬勃向上拔节的大足。笔者趁热进行“事中”跟踪,与读者简要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及阅读过程中获得的审美体验。
  阅读《大足漫记》,跟随作者步伐,仿佛穿梭于大足的青山绿水间,感受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和现实魅力。作者像一位深情的恋人,把爱恋对象大足的自然景观、山水之美、人文之韵,转化为书刊的铅字、载入史册的永恒文字。他对大足历史进程和发展轨迹努力进行细致的梳理,如同一位和蔼的师长,将大足的点滴进步、分寸突破和阔步足音谱写成大足人民奋斗的壮歌;他对大足明天的殷勤期待,像是一位慈爱的父亲,将女儿的双手交付于他信任的男子,他心中盼望的永远是她的幸福、快乐与安宁。
  在我们的心目中,布谷夫不仅是历史的挖掘者、现实的记录者,也是文化的赋美者,还是资政辅政的实践者,他倾情奉献的《大足漫记》既是一腔高亢悠扬的地域赞歌,又是一部激情四射的现实史诗,还是一组河山抒怀的美学散文。

美颜工程——如诗如画的山川风物

  在自然风光与地理特征方面,作者绘声绘色描绘了大足区的山水之美。诚如他在开篇之作《渝西大地那颗璀璨的“龙珠”》开宗明义所写的“遍访大足的山山水水,完整的大足地图在胸中铺开,犹如欣赏一幅幅色彩斑斓的丹青画卷,真是一饱眼福似解馋,一路欣喜一路歌,那多姿多彩的田园风光,那祥瑞和美的富饶景象,真真一方浪漫的热土。”谱写出一曲又一曲和美乡村建设的乐章。
  布谷夫作品众多研究者大多不约而同把他定位为创作特色鲜明的小说家,总结其作品风格是“全景结构,宏大叙事,意蕴厚重,昂扬奔放”。纵观布谷夫已发表、出版的五百余万字文学作品,发现他深得中国传统文学“情景交融”的精髓,十分注重画面感和情境代入感(现场感),信笔所至的写景状物看似无心插柳、天马行空,实则紧扣主题,将叙事、记人与抒情有机结合,优美的文字直撞心扉。这是作品、作家品位高下的重要分水岭。这位主攻长篇小说创作的“重炮手”还是“多面手”,除了文学翻译几乎涉足文学的所有体裁,包括3万余行的历史叙事长诗《又见小平》(已通过出版社三审,待面世)、反腐纪实作品集《地狱无门》、中国首部蛇类科普专著《探秘蛇族》(已交付出版社)等。有趣的是,他早期创作较多、近20年几未动笔的散文,却深得几位颇有建树的诗人推崇。其中自有道理,他们佩服的是布谷夫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语言风格和精神风骨,尤其是他独具特色的语言就是行云流水的诗化文字。
  标题是文章的主旨与灵魂,题好一半文。已刊发的17篇“纬”文和1篇“经”文中,除了《渝西大地那颗璀璨的“龙珠”》(龙滩子街道)、《“大足的西藏”在蝶变》(季家镇)、《守护世界石窟艺术巅峰绝唱的千年宝地》(宝顶镇)3篇外,其他15篇作品的标题全部对称,长短兼备,非常灵活,既不让读者有“千篇一律”的审美疲劳,又具有很强的辨识度(以下将部分待发文稿的标题也纳入展示)。
  “4+4”:《香甜边城,林产宝盆》(高坪镇),《世界锶都,贡茶原乡》(古龙镇)。(为便于叙述,原对称句式标题中的空格,本文皆用“,”代替)
  “5+5”:《山乡强产业,农家焕新颜》(高升镇),《千年昌州府,千年大足城》(龙岗街道),《神女应无恙,当惊故里殊》(智凤街道)。
  “6+6”:《中国饶氏兄妹,满门忠烈谱系(上、下)》(国梁镇);《圆“禾下乘凉梦”,游现实桃花源》。
  “7+7”相对较多:《田园风光伴钟声,千年佛仙赞盛世》(石马镇),《湖光山色赛西湖,唯美小镇透赤红》(玉龙镇),《物华天宝看珠溪,鱼米之乡小江南》(珠溪镇),《山水新城古韵长,生态宜居海棠香》(棠香街道),《红绿白黑关不住,高粱小镇弥乡愁》(回龙镇),《花都四季馨香远,梨园川剧锣鼓喧》(雍溪镇),《大足石刻揭幕地,物阜民丰宝贝多》(铁山镇),《蕞尔小城肚量大,嘉树绿荫工业风》(双路街道);《佳山丽水民风淳,佛手福寿产业兴》(金山镇),《红色情缘初始地,农村改革初探镇》(国梁镇),《帝师故乡耕作忙,石刻文创薪火传》(三驱镇),《古老驿站焕生机,工业大镇谱新曲》(邮亭镇),等等。
  “8+8”:《三百载书院飘墨香,九龟山风景如画廊》(龙石镇),《五金之都红火恒久,百业兴盛宏图大展》(龙水镇,作为“压轴篇”最末一篇刊发)。
  现实世界并非缺少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作者用真善美的眼睛去发现美、审视美、书写美和表达美,具有对美的独家洞察与深度感悟,不仅将大足的自然之美、历史之韵如实呈现,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幅幅动人的自然画卷中,也将自己对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的深刻认识传达给读者,感染和熏陶读者。
  在正文书写的文本格式上,每篇之间既有一致性,也有较大的差异性,犹如百花齐放、多姿多彩,龙滩子篇采用一山、一水、一城、一文等“四个一”来统揽;季家篇和高升篇则不分章节,靠气韵贯通和绵密逻辑来推进,读者目不暇接,作家创作也更辛苦,因此在随后的各篇大多采取扁平化结构,但《守护世界石窟艺术巅峰绝唱的千年宝地》采用的是递进格式——当回向导:宝顶镇的方位;当回导游:宝顶山景区的容颜;当回解说员:宝顶山石刻的无穷魅力;当回推介人:宝顶山的千古之谜。这些独具匠心的设计皆作者有意为之,从而带给读者更多阅读愉悦。
  文学作品讲究交响乐式的合奏齐奏,“开头”相当于定调,决定乐曲的方向和方式。每篇作品的开头,总会给读者带来“惊喜”,出乎读者意料,总体上确定作品基调,或打造一个格局,有时也营造一种氛围。比如,玉龙篇从大足作为名副其实的“水上博物馆”、拥有星罗棋布的水库写起,展示大足人民战天斗地的精神;石马篇从设置的一个悬念讲起;高坪篇则对照沈从文先生的名篇《边城》,使高坪戴稳“边城”的帽子;棠香篇从海棠作为一种文化象征起笔;雍溪篇从其美称“小香港”、浪漫而热情的特质开头;铁山篇的开篇特别“霸气”,坐实了“千年大足石刻”的时间坐标,精确地说大足石刻的起源已有1374年,而非一般人所认为的“南宋时期”,南宋从1127年开始,满打满算未超过900年,说“千年”就未免浮夸;龙石篇则从神奇的九龟山说起,饶有趣味……
  布谷夫是描绘田园风光和自然美景的能手,眼力、心力、笔力强不仅是技艺高超,更源于他对这片土地的欣赏和喜爱。如对巴岳山的描述,“莺歌蝶舞云水间,薄雾袅袅山生烟”“雄峰逶迤,势若游龙,云蒸霞蔚”;赞美九龟山有“书院里悠扬的古琴声声,禅院里静心的晨钟暮鼓”;走进季家,则“一路花草葱茏,乔木森森,果树成林,鸡鸣犬吠,鹅鸭在塘中游弋”;通过对跃进湖四季变换的描绘,表达了对石马镇秀美自然风光的赞美和向往;“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龙水湖“水光潋滟,如春江渔火,如透亮明镜”;赞美高坪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时,写到“天然的洗肺氧吧、避暑胜地”;在古龙的多彩田园中“可以聆听山水的和声,乘一股清风,前往广阔天地;可以吸吮晨露的甘甜,煮一壶山峦,放飞尘世心境”“把生活过成诗,把岁月织成歌”……这样优美的佳句,在篇什字间比比皆是,可以信手拈来。

纪史工程——挖掘求真的史学文献

  古今中外的传世名作,似皆可归结为“纪史作品”。巴尔扎克直白地说作家是时代的记录者;反过来说,鲁迅先生评价太史公的《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更有趣的是政治家丘吉尔以文采斐然的、记录二战的历史文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布谷夫作品的一个重要特色是给读者以强烈的历史纵深感和沧桑感,犹如“言多从史来”。《大足漫记》将每个镇街的历史沿革、来龙去脉娓娓道来,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名胜古迹徐徐讲述,让读者兴趣盎然、意犹未尽。如作者概括“龙岗之美,在幽美自然风光,在多彩民俗风情,在厚重人文风韵”,展开写透后,龙岗的鲜明形象在读者心中立马就活了起来。
  文化与历史密不可分,在漫记大足时,布谷夫对“三线(建设)精神”情有独钟,特别推崇,先是撰写的《红岩车魂赋》发表后,《新渝报》连续刊发了34篇评论文章,汇集印刷了《<红岩车魂赋>评论选萃》,在涉及三线建设的镇街中,作者继续大书特书,对这段历史和三线精神深表敬意。他深入探讨了宝顶山石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对其承载的宗教、哲学和道德价值十分尊崇,对宝顶山石刻的艺术价值和美学成就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致以深深的敬意,用了“世界石窟艺术巅峰绝唱”等词汇形容其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独特地位;高度评价雍溪川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如对古戏楼的描述、川剧文化艺术节的举办等,体现了作者对川剧文化的热爱,对其在地方文化中重要性的深刻认识。
  把布谷夫归结到“吃货部落”,他不应该鸣冤叫屈。每个镇街的特色美食、风味小吃,荤的素的,熟的生的,长在土中的结在树上的,养在田里的游在湖塘的,他如数家珍,不厌其烦地娓娓道来,把一幅“大足美食地图”绘制得密不透风、活色生香。他解释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这是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重要指标,安能遗漏?要不然,“饮食文化”何以落脚?
  作者的笔触注重深入文化保护和传承,用饱含热烈真挚感情的笔墨书写各个层面在此方面的实践与探索,旨在通过多种方式保护和弘扬地方文化,推动当地文化的创新发展。如龙岗街道改造邮政小区、德福小区和糖果厂家属院等老旧小区,融入文化元素,保护和展示传统文化,围绕石刻文化中的“教育”元素发展教育产业,促进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通过景观小品与墙绘、墙雕、雕塑等形式,展现“慈、善、孝、义、廉”等中华优秀文化元素,推动石刻文化与城市相融。对大足剪纸艺术的描绘,创造性地再现了石刻艺术形象,形成传统剪纸与学院美术相融合的艺术特色。彭记老巷手工月饼的制作技艺的技术创新既保留了传统工艺,又积极拥抱技术革新。大足还注重传统节日的庆祝,如“春风桃李文化旅游节”,这些活动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
  农文旅融合在当下是个热门话题,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不管是旅游还是投资都要避免同质化(雷同化)、追寻差异化,即个性化的风土人情、资源禀赋,才能打动人、吸引人。作者深谙此道,洞幽烛微,精细比较,筛选出最具特色的亮点来,形成新的“地理文学”。有些镇街,特别是相邻镇街在自然条件、风土人情、产业结构等方面高度相似,一般在样貌上大同小异,但他耐心寻求其历史沉淀度、地理辨识度,在特情、特点、特色等上狠下功夫,创作时始终突出“特”字。如《世界锶都,贡茶原乡》描写的是大足最小的镇古龙,有读者评论:妙,妙,妙!布局妙,古龙来历不凡、引人入胜,茶文化浓墨重彩、酣畅淋漓,天青石物华天宝、举世闻名,建材产业令人羡慕,忠义精神荡气回肠,结尾宁静致远、清秀隽永。炼词妙,春羽制茶、油菜花海、防匪护民、煮一壶山峦、光阴织成歌……言简意赅,画面代入感强,意境深远。情怀妙,孜孜不倦爬格子,宣传茶文旅融合发展思路,弘扬勤奋坚韧的传统美德及淡泊名利的君子侠义,娓娓道来,回味悠长。韵律妙,外国人看此报告羡慕嫉妒,四川人朗诵美文心驰神往,大足人留恋原乡风物,扬眉吐气……
  笔者不由自主想到一位读者的评论:作为报告文学作品,故事性很强,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有代入感,读起来就不像学历史那么枯燥了。阅读这样的作品,真的能促进学习。大足区各界人士纷纷表示,作者创作态度非常严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小心求证,精心书写,这部作品就是大足地方史的定型范本。

资政工程——精准全面的发展报告

  所有过往,皆为序章。今朝是往日的结晶,也是明天的起点,是明天可资借鉴、力避“陷阱”的出发点。发现,是作家的天性;再现,是作家的基本功;体现,是作家的功力;表现,是作家的天职,作家的基调、格局。报告文学作为非虚构作品,便于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承载资政功能就是其非常高或最高的境界和追求。
  布谷夫笔调端庄、浓墨重彩地书写了大足区在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等方面的担当和作为,特别是发展特色农业、工业和文化旅游业以推动经济增长、强区富民的成就,书写特色产业、重点产业的文字一般要占一半篇幅。
  布谷夫学的是财政专业,是经济学专业人才,献身文学事业却是童年梦想和终身爱好、追求,30岁那年出版财经理论专著《财政信息学》,创建了这门学科,获得了3个省部级奖,前后发表了五六十篇财经论文,获奖若干。可惜后来改行了,等于放弃了专业,但这并不妨碍他关注、研究经济问题,在观察、分析经济问题上无论如何都不是“外行”。他对大足区的经济工作坚持赞赏与支持态度,在高升篇的开头明确写道:“大足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最鲜明的特色是强工业、稳农业、活商贸,且颇具‘江苏模式’特色:均衡发展、多点开花,共同富裕、稳健致远——有‘大起’的潜质,无‘大落’的隐患。农业农村方面抓住了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各区域的农业产业。”
  因此,他以经济工作者的严谨和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细致书写了大足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既不足为奇,更顺理成章,同时也是“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一重大战略问题在文学上鲜活、生动的反映。深究起来,这其实“事出有因”。
  在大足区27个乡镇街道中,季家是作者最后一个首次到访的镇。季家曾因交通条件最差、经济发展最落后而被称为“大足的西藏”。他在走访、调研和督导工作的过程中,为季家的同志干事创业的饱满激情和冲天劲头而感动,为季家特色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文化快速进步而欣喜。
  他走在季家的乡间街头联想到自己的家乡,一个跻身全国经济发展“百强县”的县级市,辖区面积、人口规模、资源禀赋与大足接近,但农村仍是单纯的传统种植业,人口外流严重,青壮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到处人去屋空,房前屋后的良田杂草丛生,山野田间几乎看不到牛羊、果树等。仅仅依靠几个独大的工业门类而号称经济强市(县)。他敏锐地觉察到单一的经济结构下潜伏的发展危机,据调查,规模最大的那家企业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2024年1月份就亏损38亿元。带着对季家发展成就的欣喜之情和对故土的热爱之心,他在走访季家时当场邀请镇党委书记、镇长到自己的家乡去传经送宝,给全市的镇街、部门主要负责人上一堂启蒙课。他当即下定决心把季家的思路、做法和作为进行系统地总结,“大足的西藏”都能办到的事,四川盆地的其他乡镇也能办到。此外,大足的每个镇街都各具特色,荟萃起来,对其他地区的乡镇,不就是洋洋大观的“发展大全”“规划指南”吗?而且,这本是对大足各镇街的文化挖掘、历史总结、现实描绘、前景展望,兄弟镇街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与互补借鉴。全国的其他镇街亦可按图索骥,实现共同富裕、文化繁荣。这一本翔实的“投资指南”,对有意向的投资者就是现成的考察报告;资源禀赋相似的镇街,可以到这里来就地招商。这是《大足漫记》背后几个有趣的“梗”中最大的“梗”,布谷夫对此“供认不讳”。
  大足发展特色产业,正逐步构建起多元化、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模式,为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布谷夫以独特的视角敏锐捕捉到各镇街抓特色产业发展的亮点,用精炼的文字总结概括,形成点状结合的大足特色产业画廊。这些特色产业立足于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促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
  这是《大足漫记》资政、辅政的很好例证。新渝报社社长、主编刘广辉先生欣然批注:“好文共赏,细列大足。可资政!新媒体人必学!”建议大家系统地学习。
  作为实力强劲、著作丰硕的中年作家,布谷夫认为大足作家群很活跃,整体水平比较高,希望借作为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分工联系、指导大足区文学创作的机会,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与大足的文友们互动交流,真诚地向大家学习,务实探讨文学创作的方法、技艺和规律,携手前行,共同进步,不断取得创作新丰收。布谷夫说过一句极具个性又意味深长的话:其实,很多写作者的灵性、激情、积累和文采都不缺,关键是气度、格局(立意)、格调low。窃以为,谁领悟透彻这句话背后的辛酸、沧桑与豪迈、大气,在创作上的成就便怎么也不会低到哪里去。


教育工程——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

  大足“荟萃山川风貌之精华,呼应河湖灵秀之神韵”,如此地灵,必定人杰。历史人物、文化人物、现代人物都形象鲜明、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布谷夫的笔下。
  遗忘历史的民族是一个没有未来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不崇尚英雄的民族,是没有脊梁的民族。中华民族英雄辈出、崇尚英雄,每个时代呼唤英雄或英雄般的人物。
  作者笔下三驱镇的刘天成“大器早成、刚正不阿、清廉质朴”,他少年时代在青山书院读书的情景,功成身退、教书育人、感化乡里的传说和品格,在作家布谷夫和广大百姓的不断讲述中逐渐聚集成大足独特的人文传统和精神样态,长久滋养着这方土地。
  按照时序,谨守臣节又忠于唐室的韦君靖,弘扬佛法以求普度众生的神僧赵智凤,红军名将唐赤英,玉龙山剿匪“八金刚”烈士,在上甘岭战役壮烈牺牲的孤胆英雄杨国良,革命女杰赵宗楷等,都在布谷夫的笔下血肉饱满起来。他们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对真理道义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成为百万大足人民的家国情怀。
  布谷夫对英雄群体充满敬意,泼墨似的表达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缅念,呼吁更多的关注和良好的纪念,以传承和弘扬英雄精神。作者满怀爱国激情、历史责任感和对主人公的崇敬之情,以《中国饶氏兄妹,满门忠烈谱系》“霸气”而贴切的标题,洋洋洒洒两万五千余言,栩栩如生地再现了饶氏兄妹的英雄形象,树起了两座用热血和信仰铸就的历史丰碑!这是一曲用生命和灵魂谱写的英雄赞歌,是一份用深情和敬意编织的精神遗产。
  作者以独特的作家眼光、文学视角,把饶氏家族的革命故事融入中华民族抗争与复兴的宏大历史叙事中,让我们得以窥见在风云激荡的年代无数有志青年为了信仰和理想,如何奋不顾身地投身于时代浪潮和革命斗争。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让我们在阅读时能清晰感受到那个时代强烈的脉动、看到波澜壮阔的画卷、听到民族的呼求和英雄的呐喊。
  饶国梁的形象给人的印象尤其深刻。他不仅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更是一个时代的符号、民族精神的化身。他的故事,是对“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最好诠释,也是对“碧血丹心照汗青”的生动展现。他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他的精神却如同璀璨的星辰,照耀着中华民族后继有人、生生不息。
  饶国模这位红色巾帼英豪,更是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展现出革命女斗士的风采。她的故事,是对“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最好诠释,是对女性力量的最好颂扬。她不仅是革命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推动者、塑造者,她的人生轨迹,是对所有女性的一种警醒和激励。
  大足是英雄辈出之地。作者用细腻又柔情的笔触,将历史的细节与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同时又将敬仰与怀念之情投射到每位英雄身上,作品是可贵的历史文献,是激越的英雄壮歌,是美丽的燃情诗篇,是心灵触碰和精神盛宴。
  今天,大足人民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发展乡村文旅产业、脱贫奔富的伟大事业中前仆后继、精准发力,如作者向读者介绍的返乡青年企业家杨仁龙、打工返乡的谢盛刚、回乡创办“邓鼎计”的邓人华等。在对大足人杰的书写中,作者展现出深厚的历史功底和文化情怀,不仅记录了历史,也展现了大足人民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方面的努力和成就,更对大足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探索和取得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通过对特色农业、工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详细书写,不仅展示了大足的活力和潜力,对在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探索发展的民众更是表达了深深的敬意。他沉静而激情的讲述,激发了读者对传统文化的自豪与兴趣,为增强民众对文化经典的保护意识贡献了文学力量。他的书写,再次凝聚了大足的精气神,感召大足人在文化经济共同体之下做出自己的贡献。在笔墨之间,读者能感受到作者对先哲英雄的瞻仰、对历史的敬畏、对传统文化的自豪和对人民群众的赞赏。布谷夫是记录者,是观察者,是讲述者,更是传承者。他对自己的这种身份定位,贯穿于《大足漫记》的每篇作品中。


探索工程——报告文学的功能拓展

  2023年9月至2024年2月,布谷夫驻大足参加督导工作,起初他总渴盼时间流逝快些,好早点回主城。但他很快喜欢上这里的人,宽仁、敦厚、包容,骨子里热情、洒脱、温和,他爱屋及乌,由此喜欢上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和不断发生的可喜变化,于是想着手用文学的表达方式全面、深度抒写大足。他从文体承载量、创作周期等方面考量,最终选择了报告文学这种灵活、快捷的体裁,切口和内容都自由,但难度恰恰也在于此。
  报告文学必须真实性与文学性相统一,这道“双门槛”很束缚作家的手脚。作为较小区域的“地理文学”,《大足漫记》在作家的“娘胎里”已被规定了如下气质:一是相邻镇街高度相似,创作时突出“特”字还真不容易;二是各个文本之间不能“似曾相识”或雷同,包括标题、正文的用词、用意等,更不能有“重复”;三是切入点也要有所区别,增加各镇街的“辨识度”;四是必须真实,即事实要清楚、数据要准确,对相同产业在不同镇街发展的程度与成效的把握,必须不偏不倚、客观公正,这又是一个需要作者主观评判的问题,对一个外地人而言,在并非全面熟悉的情况下,有时的确非常难以处理;五是作者只到过大部分镇街一两次,有的甚至只有一次,待了不过两三小时,作为小说家虽有非凡的想象力,但报告文学毕竟是非虚构创作,无疑对作者构成严峻的考验;六是要争取让读者阅读后有较深的印象。出生后的《大足漫记》恰如作者的设计,确实做到了虽“一母所生”,但性格各异、亮点独特。
  季家篇的写作成型后,其他镇街的领导纷纷找上门来,希望作者“一碗水端平”,用“如椽巨笔”创作一部系统描写大足的扛鼎之作。布谷夫是豪爽之人,觉得却之不恭,只好恭敬不如从命,感觉这是自己人生旅途中注定的“大足情缘”。保持每周一篇不断档,对作者是巨大的挑战,同时必须占用2024年全部业余时间,不断跳出已形成的思维定式和舒适圈子,放弃很多俗人的享乐也在所难免。布谷夫用作品和行动证明:真正的作家谁不是苦行僧呢?
  作家除了是“苦行僧”外,还是什么呢?布谷夫认为,但凡有良知的作家不会无病呻吟、信口开河,更不会打胡乱说。报告文学必须尊重事实、忠实抒写,至少比历史小说创作“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更严格。尤为重要的是,作者必须传播正能量,于是他将大足人民在经济建设、脱贫攻坚、文化传承方面所做的贡献挖掘和记录下来,用于鼓励更多的创业青年、返乡青年和长期工作在一线的所有劳动者。与此同时,他认为作家应该是浪漫的,是热情的,是充满理想和英雄情结的。因此在《大足漫记》系列报告文学中,我们方能从真实的描写中觉察到布谷夫对大足土地、大足人民、大足文化的深情厚谊。
  报告文学的意义还不止于上文提到的真实记录性、审美愉悦性和正能量传播性,它还具备其他文学种类所不具备的功能——资政、辅政的实用性。可以这么说,不少作家忽视了这一功能;也可以这么说,也许布谷夫不是发挥这一功能的第一位作家,但把这一功能发挥到如此酣畅淋漓、臻于极致的,他是我们的阅读经验中少见的作家!在此方面,他可以被定义为创新型、实验型作家。
  创作《大足漫记》系列作品的难度体现在时间上、体量上和作品的结构上。可以这么说,当初激情满怀做“作家梦”、立志献身文学事业的莘莘学子,绝大部分未能到达成功的彼岸,真是令人惋惜。这是“文学淘汰规律”使然,原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是倒在“谋篇布局”——准确的说法是“结构”——有的评论家说“文本”的门槛下,特别是小说创作,结构是最考验作者功力的。布谷夫用高超的文学文本结构驾驭能力,把大足每个镇街从历时性与共时性、工具性与审美性、科普性与教化性、资政性与情感性等方面,一揽子进行了全盘布控和深刻书写。
  作家选择的路充满荆棘、坎坷,是一条义无反顾、只能向前、没有退路的路,但也是一条充满诗情画意、温暖柔情之路。在创作过程中,布谷夫得到很多帮助,“众人拾柴”燃旺了他的“熊熊火焰”。作为有史以来首位系统书写大足历史的作家,他绝非“一个人在战斗”。
  首先,每个镇街都提供了比较翔实、鲜活的资料,作家在熟悉、消化后大部分都能找准感觉,进入创作过程就长袖善舞,多数时候得心应手。初稿完成后马上返回给镇街征求意见,请他们进行数字、表述方面的准确性、贴切性审校。尽管作者“以我为主”,但能保持“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清醒,充分尊重同志们的意见建议。
  其次,全国各地有几位挚友帮作家“分兵把口”,在幕后甘当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确保了已刊发的20万字作品至今无硬伤,仅发现了因拼音录入而错的一个别字,堪称当代文学创作史上的一个奇迹!布谷夫经常表达对一众好友的感激,常常向他们致以衷心的谢意。我们也许不必知道哪些“仁人”拾了多少“柴”,但我们应该能够觉察出作者的文字洁癖症状,这种症状近乎痴狂,多少有点强迫症的意味了。据说布谷夫一见到错别字或语病就忍不住去纠正,已形成条件反射,他认为这是一位读书人、作家爱护祖国文字文化的良心和担当,也是对读者负责任的起码态度。
  作为现实主义报告文学,我们跟一些读者朋友一样深感疑惑——为何没有出现大足任何一个副处级以上干部的名字?通过跟布谷夫交流,他如此处理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量:
  首先,在神圣的大地面前,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都是渺小的,就像地球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作为书写者不应该因小失大。
  其次,布谷夫相信同志们都不会那么主观、那么“本位”,比如A镇,或许是B镇、C镇主官参加工作的第一站,或许上一任就在那里任职,或许是他(们)的老家,等等,他们对每个镇街都是有感情的。事实上,从大家对作品的反应来看都很有全局观念,因为“大足是我家”。他这样处理,也是主观上力避无谓的攀比甚至纷争。
  再次,这是布谷夫一条铁的创作原则,也是文章风骨的最好体现。为较小区域写史立传,同样必须大格局、大气量、大视野,但并非必须涉及当下各级人物,包括省部级以上的高官,这样才不会因人废言、因人生非,不给一地贴上现实人物个人色彩的标签,反而使描述对象更加客观公正,更具穿透力、生命力,并避免潜在的风险。
  实在真诚、有风骨、有担当,是一个浪漫现实主义作家应有的素养。布谷夫正在路上,一如既往地坚持做一个持续并跨界的写作者、积极且浪漫的关心者、严肃又热情的思考者、低调而谦逊的讲述者。
  《大足漫记》不仅书写了大足的地理特征、经济发展、特色产业等,还深入挖掘了当地的文化传统、民间故事、历史遗迹等,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多维度、立体感的大足形象,这部作品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品读,去深深感悟,去久久传颂。
  (曹凤:文学博士,现供职于重庆交通大学;秦秋琳:四川省理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