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总第490期 >2024-06-07编印

建设配套服务成渝先进制造业集群的特色产业体系
刊发日期:2024-06-07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图片1

盛泰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资料图)新渝报记者瞿波摄

  

  主持人:张琦陈安林
  受访嘉宾:
 
 大足区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汤伟
  大足区经济信息委党委书记、主任晏大利
  大足区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曾建飞
  大足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邓廷力
  6月4日,大足区委三届八次全会举行。会议提出,加快建设配套服务成渝先进制造业集群的特色产业体系,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重大牵引,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未来,大足如何加快建设特色产业体系,更好服务重庆奋力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两大定位”,就此,记者邀请大足区相关部门和园区负责人展开讨论。

培育壮大“246”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

  “作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重庆正在进一步提高在西部地区的首位度、集聚度、贡献度,更好发挥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作用。位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腹心的大足,产业基础雄厚,更应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建新功出实效。”汤伟表示。
  数据显示,2023年,大足区规上工业企业产值增长7.4%,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工业投资增长31.4%(增速列重庆主城都市区第1位);集聚重汽专用车、凯瑞特种车等专用车整车企业8家、零部件配套企业200余家,年生产能力7万辆以上、占全市25%以上;集聚台铃、金箭等摩托车整车企业27家,其中4家排名新能源摩托车行业前10位,全部投产后年产能1000万辆、占重庆25%以上;再生资源及新材料产业初步形成“源头回收—冶炼加工—再生金属—下游制品”产业链条,再生铝、再生铜、再生钢等年交易量达200万吨,是重庆再生资源产业聚集度最高的区域。
  晏大利表示,大足要紧扣服务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落细落小“246”细分赛道,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持续推进中小企业“苗圃”“育林”“参天”梯次培育计划,切实推动新能源汽车及摩托车、再生资源及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产能优化重整和产品结构调整,现代五金、智能电梯、锶盐、光电四大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成群成势,无人机及通用航空、集成电路及传感器、医药中间体及现代中药、新能源及新型储能、机器人、食品及酒水饮料六个细分产业集群加快引育、积势见效,到202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突破1500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35%。
  “接下来,我们将筛选2024年度重点培育工业企业,‘一企一策’培育壮大、‘一对一’跟踪服务,提速壮大优质企业;开展优质中小企业赋智、赋值、赋能专项行动,形成从初创期、成长期、发展期到跨越期的梯度培育体系,力争2027年规上工业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分别达到510家、170家、15家、2家,培育50亿级以上企业5家、100亿级企业1家。”晏大利说。
  作为大足区工业经济“主战场”之一的大足高新区,已汇聚投产企业65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233家、高新技术企业107家、专精特新企业46家,并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国家火炬工业机器人特色产业基地、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围绕创建国家高新区这个总目标,我们将坚持不懈强化先进制造业支撑,立足资源禀赋条件,坚持特色化、集群化、数智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邓廷力说。

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

  “推动配套成渝先进制造业集群的特色产业体系在棠城大地上加快构建,要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向智、向新、向绿发展。”曾建飞表示。
  近年来,大足区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科技创新企业实现了“量”“质”齐升。2023年,大足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超额完成年度新增目标,实际新增数量分别是目标数量的110.6%和159.8%。同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的“高”“新”特点更加凸显,全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巩固,实现了“投”“产”双增,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持续提升。今年一季度,大足科技创新成效亮点依旧突出,企业数量上,新增科技型企业36家,累计达1570家;企业研发上,规上研发投入认定为2.62亿元,同比增长46.3%,增速列全市第1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达56.6%,列全市第2位。
  大足区委三届八次全会提出要让大足创造、大足创新成为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应该如何具体开展?
  对此,曾建飞表示,将以科技创新“1458”工作体系为牵引,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全面提升体系化创新力和整体效能,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贡献大足力量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推动‘四链’融合,需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促进科技创新衍生出新兴产业;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借助资本力量促进产业化发展;依托‘三链’平台聚集人才,构建人才链强大的智力支撑。”曾建飞说。
  在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方面,今年大足区将狠抓数字化为引领的企业技改转型升级,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以创新绿色、动能转换优存量,实现技术工艺、产品体系、产品质量、产业链条和产业效益“五个优化”,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在促进科技创新衍生出新兴产业方面,大足将重点开展对符合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的规上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培训,培育新增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同时,也将围绕全区重点打造专业化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
  在借助资本力量促进产业化发展方面,大足将通过组建产业创新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向科技投入,为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强有力金融支撑。

深度融入双城经济圈产业协作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是重庆实现换道超车、弯道超车的关键机遇,也是大足崛起跨越的重大机遇。大足要主动承接国家战略腹地建设重大任务,积极争取战略性产业基地、战略性物资储备基地、战略性基础设施项目落地,努力在服务战略全局中实现自身发展新突破。”汤伟表示。
  他指出,大足要深化与成渝地区优势产业配套协作,参与布局成渝低空经济带,加强双桥经开区、大足高新区与天府新区、内江经开区、资阳高新区等互动协作,助力打造成渝世界级产业集群。
  “我们大力推进大足高新区、资阳高新区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建设,现代汽摩、电子信息、环保新材料三大重点产业与资阳高新区交通装备制造、口腔装备材料和电子信息配套等主导产业实现协同发展。”邓廷力表示。值得一提的是,资阳还与大足建立了资阳—大足智慧园区产业协作平台,能够为两地1200余家注册企业提供产品发布、生产协作、产业招商等200余项服务,有效促进两地平台互认、优势互补、数据互通、信息互享。
  在各方推动下,大足融入双圈建设成果丰硕,已经逐渐成为“圈”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在推动特色产业、合作交流等多方面都取得了新进展。”晏大利说。目前,大足依托成渝轴线联盟牵头成立成渝轴线(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开创中国式智能工厂建设和数字化精细管理服务,推进成渝轴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深化攀钢大足剪切配送基地运营管理,推动川渝地区制造企业节本增效;举办电梯产业发展与安全论坛,川渝两地分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特种设备检验检测工作站,电梯产业供应链平台等一批项目签约落地大足高新区;获批全市首批低空经济先行试验区,与成都和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推进无人机制造项目;推进大(足)安(岳)农业园区建设,新发展“稻+”“粮药”产业4000亩。
  “当前,川渝瞄准突破共性关键技术,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大足则以科技创新‘1458’工作体系为牵引,从创新报表、创新激励应用、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等重点工作领域上着力,全面提升体系化创新力和整体效能。”曾建飞表示,“到今年年底,大足将推动全社会研发投入申报达到2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80家,科技成果登记达到180件,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4亿元,科技项目超过7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