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渝周刊·龙水湖总第480期 >2024-05-24编印

报告文学集《大足漫记》之十七
中国饶氏兄妹满门忠烈谱系(上)
刊发日期:2024-05-24 阅读次数: 作者:布谷夫  语音阅读:

  

布谷夫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每当置身在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下,悲壮、崇敬之感油然而生,心中默念着自己在这里再次寻到中华民族的根魂……每到一地,最心仪之处是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陵园,其次才是风景名胜区。在情景更为具象、氛围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里,总是禁不住饱含热泪……
  统一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充满艰难曲折,实属不易,迁徙和融合,与现行省级行政区划复杂、多变的形成过程颇为相似,一门学科——历史地理学因此创立。秦朝作为统一封建王朝的滥觞,开始实行郡县制,至今2200多年中,全国性区划调整主要有两次,一是元朝开始实行行省制,二是康熙初年江苏与安徽、湖南与湖北、陕西与甘肃等六省的设立(分别由江南省、湖广省、陕西省一分为二)。有趣的是,广东、广西何时正式分家,史学界有“唐朝说”“宋朝说”“明朝说”,争执不休,没有定论,且当今的广东、广西同胞各执一词,互不认可,遂成历史地理学的一道“罗生门”。
  省级行政区相对稳定得多,很少调整,而市、县、乡(镇)因为辖区范围小得多,调整的频率相当高,追溯其历史就更繁琐。比如,一个叫云路的乡级区域,在元朝至元年间(1264—1294,忽必烈统治中国34年中的后30年)以前,属巴川县(今铜梁区的主体)管辖,西与曲水,东与侣俸、土桥,南与万古,北与平滩等乡镇接壤。元至元十九年(1282),云路划入大足县,又名“双山铺”。清朝并入曲水里,在大足的东北面,距县城60里,东北与铜梁、南与万古、西与米粮里接壤。
  清宣统元年(1909),清政府推行新政,县辖乡镇,设置云路乡。
  民国36年(1947),四川省政府上报中央国民政府核准云路乡更名为“国梁乡”,以纪念饶国梁烈士。以人名作乡镇名,国梁乡即今国梁镇乃大足区的唯一,其顶格核准级别亦属罕见,可见饶国梁在当时的影响之大、历史地位之高。
  “国梁乡”得名十八年前的1929年,就是为孙中山先生举行奉安大典、灵柩从北京碧云寺移至南京中山陵那年,国民政府出资在饶国梁家乡修建“饶国梁纪念馆”。馆址占地700平方米,一楼一底中西合璧砖木结构欧式建筑,十分庄严、气派,在当时确实是气势恢宏的高端建筑。纪念馆以图片文字展板、实物复制品展出,全面翔实地介绍饶国梁参加辛亥革命到广州起义的全过程。后来,加展杰出的爱国主义者、红色巾帼英雄、饶国梁胞妹饶国模的事迹。纪念馆全面、形象地展示了饶家兄妹为了民主共和、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赤诚奉献和特殊贡献。
  2010年,重庆市人民政府拨付专款修缮该馆,次年即纪念辛亥革命胜利100周年之际,正式对外开放,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上篇:革命先驱饶国梁
  清光绪十四年六月十三日(1888年7月21日),大足县云路场饶家祠堂院子,科考失意之人饶树奇的次子降生,没想到这个婴儿自少年时期就极不“安分”,在人世间的轨迹仅23个春秋,却是中国革命的天幕上一颗耀眼的星星。
  饶家是早年从贵州迁居四川的耕读世家。饶树奇的母亲节考孀居,被清王朝册封为举孝廉人家。树奇先生尽管饱读诗书,却屡试不第,遂纳捐从九品“芝麻小官”。膝下三男一女分别名国栋、国梁、国材、国模,取“栋梁之材、人之楷模”之意。历史证明,饶家兄妹不负父母厚望,在新旧变革、革命斗争高潮迭起的时代洪流中追求进步,英勇无畏,皆成为对革命有功、对国家民族有用之人,值得后世永久追忆、缅怀。
  饶氏“国”字辈四兄妹皆为人中龙凤,为了让读者对他们出生的时代背景有比较直观的印象,不妨将他们与同时代的历史风云人物进行时序上的比较。
  老大国栋,1885年生,老同盟会员,从事民主革命活动;与《革命军》作者邹容同庚,比蒋介石大2岁。老二国梁,1888年生,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比朱德委员长小2岁、比蒋介石小1岁,比李大钊先生大1岁。老三国模,1895年生,女,中国革命史上最著名的“红色房东”,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作出了特殊贡献;比毛主席小2岁,比周总理大3岁,恰巧与著名的革命伉俪蔡和森、向警予同庚。老幺国材,1897年生,中共早期地下党员,从“三三一”斗争到迎接解放,为革命出生入死。他们共同铸就了一个跨时代的“革命之家”。本文重点讲述老二国梁、老三国模兄妹惊天动地的革命事迹。

矢志振兴中华 足迹踏遍神州
  饶国梁(1888—1911),字作霖,号少峰。他的大哥国栋在重庆师范学堂读书时就思想激进,坚决拥护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参加孙中山主导创立的同盟会,勤奋工作。国梁性格刚毅,从小受大哥的影响能诗善文,14岁考入县城高等小学,翌年,15岁的他与反动学监何霞成发生冲突,拔下窗棂痛击之,被学校除名。何霞成仍不放过,串通县衙捕快抓捕他。他在师生们的支援下,爬上学校围墙,跳出逃脱。
  他考上百里之外的江津蚕桑传习所,第一次用桑叶投喂春蚕时,看到一只只白胖的蚕虫贪婪地爬上嫩叶,从四周啃食一张张酷似祖国版图的桑叶,耳畔骤然响起大哥的声音:维新变法没走通,三民主义刚开头,可我中华民族的领土早被各列强国蚕食得所剩无几……国梁幡然醒悟:学蚕桑非吾救国济民之素志。他于是毅然告别蚕桑传习所,启程前往成都,寻找报国救国真理。
  他刚到成都便大病不起,幸得同寓璧山县蒋大童资助治愈。病愈后,他得悉四川陆军弁目队招生的消息,报考时被川军教官周骏和受袁世凯派遣到四川靖边的陈宦看中,录取为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新学员。他在家书中表达了忠孝难两全的纠结和立志献身革命的决心:“伤哉兄与母,陡屺且瞻岗。不克成名士,何为恋故乡。尽忠难尽孝,无志即无光。到处青山在,好将白骨藏,生平虽有限,来日正方长。从此永离别,誓将夙愿偿。”杀身成仁的坚定决心力透纸背,“到处青山在,好将白骨藏”与几乎同一时期少年毛泽东《七绝·改诗赠父亲》中的“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完全是异曲同工、隔空呼应,仅是五言诗与七言诗的区别。
  在陆军学堂求学期间,同盟会派遣喻培伦潜回川鄂结纳新军,发现饶国梁素负壮志,遂介绍他加入同盟会。国梁从此常与熊克武、杨森等人结伴。他听说詹树棠、刘绍峰等人将在宜宾起义,便同熊克武等人赶往参加。起义因走漏风声未成功,他被扣押后幸靠机敏巧言得脱,潜回家中度过20岁生日。
  1909年8月,国梁从陆军学堂毕业,充任第六十五标见习官。因为议论清廷腐败无能、不抵抗帝国主义侵略、主张革命,被朝廷爪牙告密,正当四川总督赵尔丰派兵搜捕他时,他获信弃官逃走。回到家中后,母亲做主,他与覃惠仙女士结发。新婚半月,他就离家奔赴重庆,继续探寻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夫妻相结发,本是好姻缘。怎奈国多难,无心暇鼓弦。”为献身革命,重情重义的他不得不割舍儿女情长。可惜他们来不及留下一男半女,覃惠仙女士在夫君舍身就义后守节孀居45年,1956年郁郁而终,令人欣慰的是她在新中国生活了7年,可以告慰夫君的在天英灵。
  国梁从大哥那里打听到曾接纳、培养他的恩师陈宦已从四川赴贵州靖边,且云南讲武堂有方涛声、赵时康等同盟会友,便立即赶往贵州、云南。才华横溢的他有一个好习惯,逢事都要赋诗言志,五言、七言出口成章。他过早牺牲了,好在这些诗篇成为后世了解他的成长、战斗历程,研究辛亥革命的宝贵资料和重要文献。赴滇途中,他“餐风宿露苦奔波,易水寒兮吊古歌。久辞家山魂梦远,头颅欲试剑初磨”。
  当他从贵州抵达云南时,却碰上云南正在缉捕革命党人,方涛声、赵时康不敢接纳他,而陈宦已远赴东北奉天(今沈阳)。国梁只得孤身北上,寄希望于奉天之行。他一路艰险一路歌:“成败原来听在天,愈遭挫折志弥坚。轩辕灵爽当冥佑,暗度子孙离九渊。”
  国梁不畏严寒困苦,长途跋涉,陈宦一见满身风雪、万里寻师的国梁,深为感动,隆重地接待自己的这位高足,马上委任他担任奉天讲武堂教官。
  一天,他在军事课上讲授道:“去内扰,要练好刀剑;防外患,应学会放枪、投弹”“大清立国三百年,八旗子弟历来勇敢。在讲武堂学军事,要学会以甲兵制外夷,高扬大清国的正黄旗”,当时中国的这种“新军事观点”却被清室鹰犬指斥为蔑视满人、煽动革命。他在剑技、枪弹等竞赛中表现出超强的本领,称雄整个讲武堂,风波方才暂时平息。
  他深感此地作为清王朝的“龙兴之地”,仇视革命的势力异常强大,自己单枪匹马难成大事,遂毅然离开奉天,回头南行,前往革命力量较集中的上海去实现自己的报国大志。“惟有长江水,朝朝向东流。不为云雨气,何日可回头?”为不断追寻革命道路,他已辗转半个中国。
  国梁到上海后,与熊克武、但懋辛等73位同学发起,集资创办中国公学,担任舍监。公学中鱼龙混杂,既不乏同盟会友,又有陈宦和国梁的故旧,同时也有清王朝的不少走狗,同盟会友视他为同志,反动派视他为革命党,清廷爪牙斥他为“舍犬”。他在恶劣的环境中巧妙地与敌周旋,以实际行动赢得盟友们的信任和拥护,很快将校内的同盟会友团结起来,将中国公学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向了高潮。

筹备起义奔波疾 担当大任杀头险
   1910年11月,孙中山在槟榔屿(今属马来西亚)召集会议,决定集中同盟会的精干力量在广州发动大规模起义。会后,黄兴、赵声在香港跑马地成立统筹部,派人联络会党,准备起义。不久,但懋辛接受组织交给的任务:把一批军械连夜运入广州城。会友们一致推荐饶国梁担此重任。国梁收下船票,打扮停当,左手提一只高级小皮箱,右手拄着文明棍,疾步走出小弄堂,在四川路招呼一辆上等人力车,消失在十里洋场的夜色里,直奔浦江码头。
  国梁看见但懋辛还在码头与巡检交涉,会友们无法将军械搬上船,便派头十足地迈步上前,直冲但懋辛和巡检吼道:“货为啥还没装上船?”边问边故意高贵地抬腕看看表:“船要开了,还不赶快装上去!”会友们一听就知道是自己人,趁势抬起重箱冲过去。那巡检还要阻拦,他举起文明棍,怒喝:“不认识我,也不知道孚琦、张鸣岐?”随即将手腕伸过去,叫巡检辨认当时还极少的手表,“不认得手表,该知道时间!”还用文明棍敲了敲巡检的脑袋,巡检被他唬得摸不着头脑,也搞不清他与张鸣岐、孚琦是啥关系。但懋辛趁机把巡检拉到一边,塞过去几锭银子,悄声说“这丧门星,来头大得很,你惹不起的……”,巡检无言,会友们趁机一口气把军械装上船。
  船至广州港,广州将军孚琦、两广总督张鸣岐正带领人马穷于对付铁路工人酝酿罢工,顾不上让码头仔细查验,同盟会员们从卸货、运进城到把军械搬进莲塘街机关部,几乎未遇麻烦。
  从此,饶国梁经常往返于上海与广州之间,既做同盟会交给他联络会党的工作,又完成运输军械的任务。在敌人眼皮子底下活动,他扮过新郎送亲客和抬工、搬运工、铁路码头工等,这位“运输大队长”从未失手,未出差错。
  一天晚上,国梁又接到一项十分机密的重要任务,要他携带一封鸡毛信立即上路。信中有由黄兴提供的西南会友绝密名单、住址和集结令,要饶国梁立即赴云贵川,联络会党聚集花城,举行广州起义。
  国梁火速研究好重返西南的路线后,宣誓:“人在密件在,人亡密件毁,誓死完成任务,决不退后半步!”他咬破指头,殷红的鲜血滴落在红绸包卷的密件上,“吾用吾血连会友,革命决不怕断头!转呈我党孙会首,壮志未酬志不休!”立即藏好短枪和佩剑,二度奔赴云贵,面约会友。他一路豪情满怀:“北来南去春复秋,西风萧瑟动人愁。萍飘只剑孤身在,志士心肝索虏头。”
  一路辛苦,步步惊心,随时准备战斗。因多数会友已在国梁赴云贵途中从其他渠道获信,集结前往广州,国梁终于在起义前夕,在西南集结齐尚未得到通知的陈汝环、彭家珍等盟员,携手赶赴广州待命。辛亥年春节刚过,他们赶到香港跑马地15号报到。
  饶国梁、陈汝环、彭家珍一行在统筹部附近刚住下,就得知邓泽如、黄金庆、吴世荣、熊玉山、林世安、李孝章等会友已先期住下,他们有的从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赶来,有的从厦门、澳门、九龙等地赶来,群英满堂。
  4月的一天,特别宣传机关主持邹鲁来找国梁了解众会友情况,对他们都受过良好训练非常满意,然后把国梁引进密室,告知:“现今海外侨胞和南洋华人已捐巨资,孙先生还继续在国外筹资,并购买枪支弹药。革命已拥有黄兴、赵声所率领的两个军,会友广布中华大地,革命统筹部已在港建立起来,起义近在眉睫。成立选锋(敢死队)在即。今晚夜深,领你带来的会友到这里等我。”当晚,经过考核,饶国梁入选有500名成员(后来扩展为800名)的选锋队(敢死队)。
  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实现三民主义理想,振兴中华,同盟会集结有识之士组织发动了一系列起义,均未成功,大家对这次筹备中的广州起义寄予厚望。起义原定4月13日举行,不料8日广州铁路工人温大生刺杀了广州将军孚琦,广州全城戒严,致使革命党人和军械集中受困,于是决定延期举行起义,算是节外生枝。除负责人外的300余名选锋队员回港待命,留在广州的革命党人仅剩100多人。
  25日发生的陈镜波叛变案,就是釜底抽薪、雪上加霜了。参与运送军火的陈镜波自甘堕落,向两广总督告密,张鸣岐得到情报,和反动堡垒一方面提高警惕,加强防范,继续全城戒严,开始清查户口,拉网式搜查;一方面狡猾地“演戏”,内紧外松,引而不发,“引蛇出洞”,妄图一招制敌,把革命党人一网打尽。起义军指挥部审时度势,但内部就延期举事还是马上发难产生了重大分歧,最终考虑到再延期很可能出现人员被抓捕、武器被收缴的极端不利局面,由此可能导致起义遥遥无期,严重挫伤全国高涨革命的士气,遂决定在27日起事。阴差阳错,这注定了广州起义将是“一锅夹生饭”。
  原计划安排饶国梁26日晚乘船回香港,但因轮渡乘客拥挤无法登船而折返。他27日一早到机关,方知起义按新计划于当天下午举行。在如此万分危急的险境中,他毅然决然地投入起义准备工作,加入选锋队喻培伦分队。

敢死队员不畏死 冲锋陷阵勇无敌
  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下午,黄兴发布命令,广州起义打响!起义军将士兵分十路,臂缠白巾,手执枪械炸弹,向清廷派驻广州的军政要地进发,进攻!进攻!
  黄兴作为军事统帅,主持指定的“十路围攻”本无破绽。一路,黄兴率南洋及闽省130名选锋,攻打两广总督署,目标包括活捉张鸣歧。二路,赵声率苏皖百人,攻打水师行台。三路,徐维扬、莫纪彭率北江百人,攻打督练公所。四路,陈炯明、胡毅生率民军及东江百人,防截旗满界的清军,并占领归德门及大北门城楼。五路,黄侠毅、梁起率东莞百人,攻打巡警署及广州中协署兼守南大门。六路,姚雨平率百人,占领飞来庙,攻打小北门,迎接燕塘新军入城。七路,李文甫率五十人,攻打旗界石马槽军械局。八路,张醁村率五十人,攻占龙王庙。九路,洪承点率五十人,破坏西槐二巷炮营。十路,罗仲宵率五十人,破坏电信局。同时,委派一批“放火委员”,待起义一打响,即在旗界内租屋九处放火烧屋,制造慌乱和恐怖,防止旗人对总督署、水师行台等要地驰援。
  但是,因为形势危急、时间紧迫造成的仓促举事,导致留在香港和附近各县待命的大部分“选锋队”无法赶到;陈炯明、胡毅生、姚雨平临时借故躲避不到,几路人马无人指挥,未参加战斗。准备响应起义的部分新军和巡防营,或因25日叛徒陈镜波告密事件而被收缴武器或调出广州城,或失去联络等,起义军的战斗力已大幅度削弱。最终,“十路+”变成黄兴的“一路”加喻培伦、饶国梁的“小路”。
  国梁率20名云贵川选锋队员在莲塘街扼守,以堵截援敌,以确保进攻两广总督署的战斗取得胜利;待黄兴等攻打总督署返回时,即一同攻打驻扎在龙王庙的清军营盘。
  17时,黄兴率军进攻总督署,两广总督张鸣岐闻激战枪声,慌忙逃跑,并命令全城清军重重包围起义军,敌我双方在羊城展开殊死战斗。
  国梁率选锋队员冲出重围,散入街道两侧店内,利用店铺、走廊、墙壁、梁柱、柜台等作掩护,阻击清兵,连续打退敌人数次冲锋。拼战至夜间,起义军损失越来越大,敌人援军不断蜂拥而来。他只得且战且退。此时,所率领的选锋队员已所剩无几。
  弹药告急,敌人又蚂蚁般爬过来。百米、五十米、二十米、十米……“打!”选锋队一阵枪响,敌人应声倒下一大片。
  近处,死一般寂静,远处,螺角声声。攻克督署的队伍已冲进去,杀声阵阵,枪炮声震天……
  黄兴率队冲进总督署,衙内空无一人,大声下令“放火”,顷刻,大火呼呼燃烧。国梁一见,赶紧下令:“督署起火了!快打哟!”他放眼一看,敌人又密密麻麻地攻来,他将剩下的几个炸弹投掷出去,迅疾冲进弥漫的硝烟中,捡起敌人的枪弹武装自己,东一枪西一枪地转悠着消灭敌人,打得敌人摸不到方向。
  国梁坚持着,按联络暗号该撤退转移了。他用暗语呼唤战友,已无一人答应,他与队伍失散了。而此时敌人正向他逼近,将他重重围困。他不断还击,不幸手臂中弹负伤,又弹药用尽,便扔掉枪,拔出剑,祭起川东农民起义志士教给他的十二结盟剑法,突破敌人的包围圈向前冲去,行至北大门,却因地形不熟加之天黑,误入清兵营内,再陷重围。敌军头目见他剑法精熟,不敢恋战,对准国梁扣动了扳机。

视死如归殉大义 千秋追忆大将军
  国梁辨风避弹,左躲右闪,终因伤重力竭而跌倒,一众敌人猛扑上去……敌人扭住国梁,如获至宝。
  清政府为镇压革命,枪炮声一停止,旋即开庭“审判”受伤被俘的革命党人。
  国梁在庭上大义凛然,无所畏惧。他的眼前不断浮现出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1865—1898)的音容笑貌,心中默念他“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那气冲霄汉、壮怀激越的诗句,耳畔响起这位前辈无比悲壮的陈词:“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这位四品京官、湖广总督兼湖北巡抚之子,在变法失败后拒绝逃亡,最后在菜市口慷慨就义,一群刽子手将他按在地上,无比残忍地用钝刀在他头颈狂砍30多刀,那双睿智明亮的大眼才闭上……今天,我饶国梁像“戊戌六君子”一样,为国殉难的时刻到了!
  国梁在法庭上毫无惧色,怒斥清王朝黑暗统治和卖国罪行:“吾辈不死,国民不生,马牛奴隶,生何荣焉?求仁得仁,死何憾焉?”他要过纸笔,刷刷刷写下《绝命书》,怒目圆瞪、嘴角充满讥讽地扔向敌人,厉声要求“速死”。
  1911年4月30日(农历四月初二),广州城阴风怒号,饶国梁惨遭敌人杀害,壮烈殉国!年仅23岁。
  参加广州起义的勇士,没有一个软骨头!除在战斗中不幸阵亡和突围成功成为继续革命的火种者,受伤被俘者37人,个个宁死不屈,慷慨就义!
  归根到底,还是敌我在军力上过分悬殊,既无随后武昌起义那样以训练有素的新军为主力参加,又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只有区区百余名革命党人与帮会人员孤军奋战,广州起义遂告失败。
  5月3日,革命志士潘达微冒着被灭门的危险,悄悄将收殓的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郊外红花岗,更名为黄花岗。据广东人民出版社《黄花岗》(徐续编著)考证:1919年审查证实为56人,饶国梁赫然在列;1922查实又得16人,一共72人,竖立“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碑”,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1932年再查实13人,竖立“补书辛亥三月二十九广州革命烈士碑”,再后又查实1人,总共86人。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称早已深入人心,不再更改。碧血黄花,永远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灿烂绽放!
  长眠在黄花岗的烈士们,参加广州起义后在同伴们的血泊中站起来继续战斗的英雄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撞响了清王朝覆灭的丧钟!又一次唤起沉睡中的国民走向觉醒,激励革命同志不怕牺牲、奋勇前进!
  163天后,武昌起义爆发!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被推翻!中国革命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饶国梁等先烈的鲜血没有白流!
  孙中山先生先后撰《黄花岗烈士殉义一周内祭文》《黄花岗烈士事略序》等文,高度评价黄花岗之役:“……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把广州起义与武昌起义相提并论。
  中山先生还专门为褒扬蜀中先烈(饶国梁、喻培伦、秦炳三)撰写《祭蜀中死义烈士文》,“……惟蜀有才,奇俊瑰落……”“……岷江泱泱,蜀山峨峨;奔放磅礴,礴江千岳;俊杰挺生,厥为世率……”
  孙中山先生授予、追授了十七位“大将军”,饶国梁与邹容、喻培伦光荣入列!
  1941年3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修建四川籍烈士纪念碑,包括以上三位和邹容、张培爵;1946年2月,喻饶秦三烈士纪念碑在重庆市人民公园内落成。
  国梁不死,铸成丰碑,英魂永驻!
  饶国梁的英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大足英雄儿女!
  仅仅国梁乡文武二庙练武的青年中,就有11人牺牲在晋鄂湘赣苏皖等省份的抗日战场上。该乡的刘瞻(1911—1992)是1929年入党的老革命,两次被国民党关进监狱,腿骨被打断仍坚贞不屈,被誉为“活着的江姐”,解放后曾任纺织工业部党组成员、顾问。该乡的赵庆提(烈士,1908—1950)是中共大足地方组织发展的第一位党员,并担任1929年建立的中共大足县特别支部的书记,在征粮剿匪中英勇牺牲。邻居回龙乡的青年杨德佩(1928—1952)因仰慕饶国梁烈士,更名为杨国良(国梁、国良同音,避讳),1952年11月12日在上甘岭战役中成为“孤胆英雄”,当弹尽粮绝、多次负伤的绝境之时,毅然选择与杨根思烈士同样的杀敌壮举,为守住阵地而壮烈牺牲,被追记特等功,追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
  抗战胜利后,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国35周年之际,饶国模撰文《黄花岗纪念日哭兄饶国梁》,不忍卒读,“……这个日子是最惨痛的日子,但于推翻民贼独夫之专制,建立民治民有民享之民国,则以一死拼之,虽死犹生,浩气长留与天壤间,夫复何悲!……”
  1986年7月,大足县人民政府在北山公园重建“饶国梁烈士纪念碑”,竖起一尊仗剑而立的高大塑像,以缅怀烈士、启迪后世!
  2010年,重庆市人民政府拨付专款,重新修缮饶国梁纪念馆,并在纪念辛亥革命及烈士牺牲100周年之际对外开放,谨表永恒的怀念和崇敬!
  (布谷夫:本名刘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