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不仅仅是自然界的一种物质,一个明亮生动的字,它还是信仰,是希望,是温暖,是力量。
记者不是亚里士多德要对光学进行研究,不是牛顿要对光谱进行分析,不是爱因斯坦要对光电效应进行解释,不过,在记者深入凉山州西昌市、昭觉县、冕宁县等地采访的短短几天里,实实在在看到了“光”,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光”的作用和效应。
比如,在凉山脱贫攻坚展览馆,一幅曾经的贫困群众在人畜混居的陋舍内用点燃的松枝照明的照片,让记者看到了身处困顿的不屈和抗争之光;一幅扶贫干部借着微弱的烛光工作的照片,让记者看到了无数党员干部“但得百姓皆福享”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烛照”之光。
比如,洋溢在三河村吉好也求等村民脸上的幸福之光,沐恩邸社区彝民跳起“达体舞”时衣袂飞扬之光,彝家儿女歌声里的感恩之光;比如,建设村筑堤拦水、把荒滩变鱼塘的粼粼波光,绵延的群山索玛花盛开的光,无垠的田野里瓜果泛出的光……无论是空山新雨后,还是初夏浅阳里,八百里凉山,到处涌动着生机与活力。
这些生机与活力,源自于光的照耀、光的温暖。“两个巨变”足以佐证:1956年,凉山从奴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一步跨千年;2020年,凉山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全部“摘帽”,开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
这些生机与活力,得益于在光的照耀下,凉山人自己成为发光体。人们感恩光,歌颂光,成为光。无数星星之光、萤火之光,汇聚成虽然细小、但是明亮的的粒子流,成就了多彩的凉山。
光,如同一把钥匙;光,是一首无言的诗;光,迈着铿镪的步伐。一个到处是光的凉山,红光满面,光彩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