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的喜悦
沐恩邸社区全貌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凉报融媒
三河村新貌
螺髻九十九里温泉瀑布
彝民直播带货 新渝报记者谢凤摄
现代化智能大棚
彝海结盟地
建昌古镇
□新渝报记者李美坤谢凤
5月的凉山,索玛花开,瓜果飘香,生机盎然。
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全国知名的资源富集地区,是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牵挂、寄予厚望的地方。
凉山,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从奴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一步跨千年、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不断创造发展奇迹。2020年,凉山州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1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207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累计减贫105.2万人。2023年,全州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13220元,是十年前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1628元的8.1倍。
当前的凉山,正统筹做好资源能源、特色农业、文化旅游“三篇大文章”,全面推进工业强州、农业强州、文旅强州“三大强州战略”,加快建设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重要清洁能源基地和“天府粮仓凉山片区”,奋力建设具有凉山特色的现代化经济强州。
5月14日至5月16日,由中国报业协会、四川报业协会、中共凉山州委联合主办的全国主流媒体助力乡村振兴大会暨“‘彝海结盟地 五彩大凉山’百家主流媒体社长总编彝乡行”活动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举行。3天时间里,《新渝报》记者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家主流媒体记者深入西昌市、昭觉县、冕宁县等地的乡村、园区、社区等现场,近距离领略凉山的山水之美、人文之韵、奋进之姿和发展之变。
感恩奋进
迈步新生活
昭觉县,地处大凉山腹心地带,彝语意为“山鹰栖息的坝子”,这里多民族聚居,其中彝族占98.8%,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县。
走进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村庄入口处“共产党瓦吉瓦,习总书记卡沙沙”的标语格外醒目。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河村视察,先后走进村民吉好也求、节列俄阿木两户贫困家庭,看实情、问冷暖、听心声,为当地脱贫工作开出良方。
如今,三河村旧貌换新颜,村民们搬进了新居,特色产业持续发展,昔日“穷窝”变成了“金窝”。
“新房子、新公路,一切都比原来好多了,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好,卡沙沙!”吉好也求高兴地说,并热情招呼记者到家里看看。2019年春节前,吉好也求一家搬进了新房,村里给他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再加上自家经营小卖部、养牛和种植农作物,2023年他的家庭收入超过10万元。
在三河村,人们以感恩之心为动力,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用心生活的意义,努力奋斗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村民广场上,“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几个大字映照着三河村的发展之路。
近几年来,三河村因地制宜走出一条“短期+中期+长期”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新路子,并采用“支部+企业+致富带头人+农户”模式,带领群众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实现增收致富。
风景不止这边独好。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句话来描述位于解放沟镇大石头村恰如其分。大石头村原本是昭觉县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的缩影,而如今,黄墙蓝瓦的民居错落有致,融入绿树环绕的大山里,小溪旁的一簇簇野花在春风中摇曳,和一旁长势喜人的马铃薯扮靓整个村庄,俨然一个安静祥和的世外桃源。
解放沟镇党委书记陈劲松介绍,自凉山州精准实施“三大行动”(零就业家庭“零容忍”、漏侧失帮“零容忍”、环境卫生脏乱差“零容忍”)以来,村里发生了大变化,村民们拥有了舒适的住宅和优美的生活环境。
同样过上幸福生活的还有昭觉县城北镇沐恩邸社区的群众。
15日下午,沐恩邸社区文化广场上,当地群众跳起了达体舞,用歌声和舞蹈欢迎远方的朋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彝绣工坊、非遗工坊里,居民正在直播带货。
沐恩邸,意为“沐浴在党恩下的府邸”。这个社区,居住着许多曾经的“悬崖村”村民。2018年9月开始,“悬崖村”村民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搬下山安置到昭觉县城周边。
针对搬迁群众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社会关系不同等问题,凉山州印发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治理巩固提升行动工作方案》,沐恩邸社区还探索出了“1357”基础治理模式和“双联四包”工作模式,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融得进、能致富”。
产业融合
续写新传奇
地处凉山北部的革命老区冕宁,缔造了民族团结的不朽传奇——“彝海结盟”,为红军顺利北上赢得宝贵时间,在中国革命史、民族团结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1935年5月22日,刘伯承司令员和彝族果基家支首领果基约达(小叶丹)在彝海边歃血为盟、结为兄弟……”彝海结盟纪念馆广场前,讲解员向记者们生动地介绍“彝海结盟”的故事。草坪上,三块“结盟石”岿然伫立,似乎在诉说“彼此愿永结弟兄,肝胆相照,团结如一,永不反悔”的铮铮誓言。
曾经的结盟地现已建成4A级旅游景区——彝海结盟遗址,景区包括彝海、彝海结盟纪念碑、彝海结盟纪念馆等景点。
在彝海结盟纪念广场的不远处,曾经的彝海镇彝海村2组已更名为结盟新寨。彝海村属于典型的高寒二半山区,是一个彝族聚居村落的贫困村。2016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的对口援建下,依山而立、错落有致的36栋民房、1栋幼儿园综合体和4栋彝家乐及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在美丽的彝海湖畔落成。彝海村将传统文化、文创品牌和旅游产业相结合,打造红色旅游和民族传统文创产品。村里发生的新变化,接续书写着新时代的“彝海结盟”传奇。
行走在冕宁县,看到的是一幅沿路有美景、村村有产业、发展有势头、新风处处见的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新画卷。
近年来,冕宁县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以和美乡村建设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冕宁县复兴镇的建设村被誉为凉山州的“华西村”,立足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不断做大、做强、做精葡萄等果蔬产业,推动农业产业从单一的种植向农文旅融合发展演进,让“小小果蔬”成为村民致富增收的“大产业”。
“过去的建设村前有荒滩、后有荒山,靠地养家、靠天吃饭,外面的女子都不愿嫁到这里来。现在全村建有设施大棚4200亩,2023年农业特色产业产值达2亿元,在冕宁县提起建设村,没有人不知道,都在称赞这个村安逸得很!”建设村村干部向大家介绍,在探索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村庄运用新业态新模式激发乡村新活力。
发展产业的同时,建设村又将红色文化、农耕文化、乡愁文化有机融入山水田园,农文旅融合发展再添新“羽翼”,现已建成精品民宿客栈20家、星级农家乐17家,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超四星级湖畔酒店,预计2024年旅游业年收入3000万元以上。
通过多年的奋斗,建设村获得了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庄、四川省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全省集体经济十强村等多项荣誉称号。
古村蝶变
打造新IP
穿上彝族服装,戴上华丽头饰,挑选一处自己心仪的黄墙黛瓦,在摄影师的镜头里定格“彝乡风情”……5月14日,不少游客在西昌市海南街道大石板古村旅拍。
讲解员介绍,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来此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大石板古村已成为西昌市乡村振兴的样板、旅游“网红打卡地”。
而这,正是大石板古村文旅发展的新抓手。
大石板古村曾是我国南方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随着时代发展逐渐没落,从昔日的物资交易重镇变成了一个普通的渔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落后,不少宅基地闲置已久。直到西昌市将这里作为乡村振兴示范点和西昌市宅基地改革试点进行改造建设。大石板古村通过充分利用村落中原有的资源,对传统乡村文化进行重构,通过修旧如旧、修新如旧等建筑手法,让古村落在新时代留住乡愁、焕发生机。
行走其间,随处可见由乡村老屋改造而成的民宿,既保留了原有村庄布局,又经过精心设计被赋予时尚、现代元素。
归心“12间”是大石板古村壮大集体经济自建自营的一家精品名宿,原本是村里的打米房,长期处于闲置状态,经过加固改造,变成了一栋精致的民宿。
“古村落+新民宿”唤醒了沉睡的古村落,盘活了原来的旧民居。目前,全村有不同层次民宿、客栈200余家,400余户村民参与经营,平均每户年收入超3万元。
在西昌,白天打卡古村落,晚上还能领略不一样的古城。
华灯初上,走进建昌古城——这座享有“中国十大最美古城”美誉的明清古城,迄今仍保持着明代布局,沿街及其周围明清风格的建筑布满了喜庆的灯笼和灯饰。夜色为幕,光影作画,古城显得更有活力、更具浪漫气息。不少游客漫步于古城“九街十八巷”中,感受厚重的历史与文化。
文旅产业是凉山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凉山州坚持多点发力、多措并举,持续擦亮“夏季清凉·凉山真凉”和“冬季暖阳·凉山不凉”的文旅特色品牌,打造文旅新IP,朝着建设四川文艺副中心、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目标大步进发。
2023年,凉山文旅市场全面复苏,全年接待游客超49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超54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5%,文旅产业已经翻开了强势崛起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