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渝报记者黄小倩
谢青友,1953年1月生,大足区宝顶镇荷叶村村民。2021年以来,年近七旬的谢青友为了方便乡邻们出行,捐款近2万元并牵头筹劳,在村里修起了3条便民路。其中一条长约100米、宽约5米,解决了300余名村民往返化龙水库库尾两岸的绕行之苦。另外两条则分别长约20米、15米,宽1.5米,解决了近100名村民特别是30余名小学生到水库边去上船的走“泥泞路”之苦。而他的经济来源,仅仅来自于他因为右眼工伤致盲后国家给予的每月400元的残疾补贴和种植蔬菜等微薄收入。谢青友曾获评2023年第四季度“大足好人”等荣誉。
修建“便民路”让村民不再绕行
2024年5月,居住在宝顶镇荷叶村1组化龙水库岸边的一位村民,沿着一条从库尾淤泥中建起的宽5米、长约100米的水泥路,仅花了十来分钟,就从水库的南岸走到了北岸。“现在两岸往返,再也不像以前那样要沿着湖岸绕行40多分钟了。能有这条‘便民路’,可真要感谢谢青友呀!”
说起这位村民感谢的“谢青友”,他可算是一位“苦命人”。1975年,谢青友参与化龙水库大坝的整治加固劳动时,右眼被飞石击中而致盲。其后妻子离开了他。他一人把患有轻微智障的女儿养大,其出嫁外地后也很少回来。他就长期独自生活。
与此同时,谢青友得到了政府和乡邻的多方关心照顾。政府除了发放每月400元的致残补贴,还不时对他进行慰问。邻居们也经常在生活上帮助他。在政府和乡邻们的关爱下,谢青友从来没有因为独居、清贫等原因而“躺平”“自私”“孤僻”,总是开朗乐观、勤于劳动、热心助人。
2021年冬天,谢青友注意到村里连接化龙水库库尾两岸的一条田埂小路因为年久失修而坍塌多时,300余名村民们来往两岸需要绕行40余分钟。“我作为一名残疾人,长期得到政府和乡邻们的关心照顾。现在应该是我回报大家的时候了。”他这样想到。
随后他就出钱买来砖块、砂石等建筑材料,雇来了挖机等设备对田埂小路进行整修。在谢青友的带动下,乡邻们也纷纷以出钱出力的方式积极参加。
仅仅过了两个多月,一条长约100米、宽5米的泥土路就修起来了。该路还专门修建了宽大的排水涵洞,让其不对水库的功能造成影响。事后村民们在道路旁制作安放了“修桥捐资功德碑”,记录了共计捐款21580元的81人的姓名。其中,捐款10000元、占总额约一半的谢青友排在了最前面。
在此基础上,2022年11月,镇政府把该路纳入高标准农田改造工程的生产便道范围进行提档升级,铺设了水泥路面。
修建“护学路”让孩子告别泥泞
如果说,化龙水库库尾这条“便民路”的修建,是谢青友出面牵头聚集众人的资金和劳力而完成的话,那么另外2条“护学路”的修建,则基本上是谢青友凭一己之力而完成的。
2021年秋天,谢青友注意到村里有几条从公路到化龙水库便民上船点的泥路由于没有硬化,一到雨天就变得溜滑、让人难行,特别是那些七八岁去上学的孩子们更易摔倒。由于这些泥路较小而分散,一时还没有纳入政府的硬化范围。
“不能什么事都等着政府来做,我们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为政府分忧。”谢青友这样对邻居说道。
随后他就自掏腰包组建施工队,带着6名工人来到出行人员较多的蛮子洞上船点,前后忙活了近20天、花费5000余元,对通往上船点的20米泥路用砖石进行了硬化。
2022年冬天,谢青友又出资约4000元并自行筹劳,对另一条从公路到水库杨家湾上船点的15米泥路进行了硬化。
助人为乐多年 浓浓情义暖乡邻
节俭、勤劳、助人,这已成为谢青友多年来的生活习惯。
15年来,他对年老体弱、子女外出打工的邻居谭先宝、杨文超夫妻照顾有加,帮着挖土、施肥、割菜籽、担红薯,热情主动、毫无怨言。
在荷叶村的森林防火、危岩治理、关爱未成年人及高龄老年人等志愿服务活动中,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面对大家的夸赞,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帮助了比我更需要帮助的人,做了回报社会和乡邻应该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