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综合总第470期 >2024-05-10编印

小城文旅如何“有颜有味”?
刊发日期:2024-05-1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今年“五一”假期,小城文旅“风景这边独好”。
  除了山东淄博、甘肃天水、河南开封热度依旧外,簪花、寻乡村古镇、追逐“蓝眼泪”等成为了新的文旅热点,带火了泉州、婺源、平潭等一批三、四线小城。
  某旅游平台推出的“五一”旅游趋势洞察报告显示,四线及以下城市旅游、县域市场酒店、景区门票预订订单分别同比增长140%、68%、151%,增速均跑赢全国大盘。
  不禁要问,在大城市文旅越来越“卷”的当下,小城缘何脱颖而出?在未来的文旅市场中,又该如何继续讲好“小城故事”?

01

  怎样理解小城游的爆火?一位文旅从业者对记者表示,这是偶然,也是必然。
  不同于以往,游客为了避开人流,被动选择“反向游”,此次小城游里,许多特色小城成了游客主动选择的唯一目的地,体现着新消费理念与新文旅业态的“双向奔赴”。
  选择小城,不挤也不贵。对许多游客来说,旅游不再是休闲的目的,而只是休闲的一种手段,比起“行万里路”,他们更想要的是“每一步都算数”。因此,相比于大城市里上车睡觉下车拍照、挤破脑袋排队打卡的旅游体验,更多人选择了在小城感受岁月静好,拥抱真实的体验感。
  而在获得感上,大城与小城也有差距:同样的花费,在大城市只能买来车票,在小城市却能买到景区门票,将大城市的“凑活”平移到小城,换来的就是一份“安逸”。
  走进小城,有颜更有味。为何小城游普遍升温?在更松弛的消费体验外,小城独有的“原生态颜值”与“人间烟火味”更为关键。
  比如,今年“五一”,以寻访中华古建筑、体验民间非遗等为主要内容的“新中式”旅游成为风潮,许多未经过度开发的历史古城、民俗名城备受青睐。
  而此前出圈的淄博烧烤、天水麻辣烫、开封王婆说媒等文旅热点,也无不说明,游客对旅途中的“小确幸”“市井气”充满期待。大家选择小城,就是为了脱离大城市的喧嚣浮躁,感受小城市里人与人的朴实交往,让生活节奏慢下来,给灵魂以短暂的栖居。
  小城文旅还赢在出奇制胜。相比于大城市已进入存量阶段的文旅开发,小城文旅开发成本更低、增量空间广阔,能安放更多元的消费场景。
  往远了看,去年的村超、村BA已经带火了榕江;往近了看,今年“五一”期间,浙江上虞、江苏溧水也因引入音乐节而人气火爆。更毋庸提许多小城已经配套了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处在省城“一小时高铁圈”“两小时自驾圈”内,为这样的特色体验再添了一份便捷保障,令不少游客欣然前往。

02

  如今,小城文旅热度正盛,但热闹之余,我们更需要冷静思考。应看到,在少数火爆的小城之外,仍有大量小城在文旅发展中下错了力气、走入了误区。
  比如,规划走偏,乡愁变味。人们不选大城选小城,就是因为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也启示着小城,发展文旅,既不能大量拆旧建新,破坏原始风貌,也不能毫不修饰,坐等游客上门。
  现实中,许多小城正是把握不好这个“度”,才换不来市场美誉:一些地方修“人造古街”,商业化气息盖过了原始的城市风貌,引起游客反感;一些地方将老社区收归一处经营管理,尽管保存了建筑,但原住民已经搬迁,老街变成了户户闭门的“空街”;还有一些地方招募村民做演员,把日常生活演给游客看,虽然保证了一定的文旅体验,却让游客感到“被忽悠”,留不下好口碑。
  又如,只顾宣发,承载力有限。互联网时代,许多小城不甘当流量池里的“小透明”,但积极自我营销之余,却忽略了当地软硬件建设。此前,各地文旅局长“大比武”中,就不乏一些小城,虽得到了流量短暂垂青,却因当地实际旅游体验不佳,被游客吐槽是“滤镜粉碎”“照骗”等。此外,在目前火热的县域旅游中,也确有一些县,虽有绝景,但也地处“绝境”,交通便利性不足,让游客望而却步。
  在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重庆市文化和旅游信息中心专家顾问黄国庆看来,旅游是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消费行为,许多小城在提升承载力时常处于矛盾,以致旺季资源挤兑、调度不足,淡季资源闲置、白白空转。
  再如,欠缺监管,存有隐患。发展文旅,就是要用自身建设的确定性去对冲市场需要的不确定性。能看到的是,淄博、天水、哈尔滨被网友夸赞“听劝”“讨好型市格”的背后,是城市管理、市场监管等管理体系的积极联动,也是交通运力、公共服务等多方面预案备案的有条不紊。
  类似的经验在一些小城可能难以直接套用,但文旅中常见的宰客拒客、食品安全、交通秩序等问题在小城频频发生,已经为小城文旅敲响了警钟,需要严加管理。

03

  可以想见,在“小众游”“平替游”渐成风潮的当下,会有越来越多小城得到关注,浮出流量水面。这对小城来说,既是利好,也是大考,需要主动作为、积极应对。
  深挖下沉的资源。小城体量有限,“押注”文旅业,需要看到回报周期,撬动更大红利。
  黄国庆认为,小城在打造文旅产品中,一方面要掘地三尺,提炼寻找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脉,给小城故事创造精神载体,让游客能与当地深度连接,形成“地方依恋”;另一方面,也要有意识地站在市场的角度和区域旅游的高度进行规划,让旅游资源间彼此链接,延长旅游消费链。
  在今年“五一”假期,重庆就立足自身地形地貌特色和前沿科技发展,推出了低空飞行消费周活动,让时兴的低空经济与古老的大足石刻等景区有机联动,丰富了游客游玩的维度,实现文旅产品1+1>2,积累了市场口碑。
  调动多方,形成合力。文旅虽是服务业,也可以成为地方的支柱性产业,这其中,能否调动人力很关键。
  眼下,海南万宁、江西景德镇等地因为气候适宜、生活惬意等原因,吸引了许多年轻人与“数字游民”旅居,这在为当地带来人气的同时,也扩容了当地的旅游市场,许多艺术展览、精致消费、户外嘉年华得以落地生根。
  而一些原本不事旅游的小城,因为有了乡贤的返乡置业,让现代化的民宿取代了低效率运行的农家乐,农旅融合有了全新面貌。足见,人才的参与才是文旅活力的根源,也是小城应抓住的重要机遇。
  辩证看待时代机遇。对小城来说,追风很重要,但不被风刮倒更重要。发展文旅不是制造“盆景”,一张照片、一段视频、一道美食当然可能让游客心驰神往,但只有扎实的软硬件配置和真诚细致的服务,才能换来人来人往。
  一鸣惊人值得艳羡,但厚积薄发才是常态,回看此次火爆的一众小城,它们当然赢在自身资源独特、产品稀缺这类“长板”,却也赢在它们相比于大城市也不落下风的文旅建设,赢在它们几乎没有“短板”。只有正视这样的发展规律,不盲目跟风、上马,才能让更多小城开出文旅的“繁花”。
  站在更长远的周期来看,小城游升温并不仅仅是文旅市场发展的注脚,也是新的趋势,我们可以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小城成为新的旅游风向标,让人们看到更多生动的“小城故事”。 据上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