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记者羊华
废弃矿坑变身“九寨瑶池”,渝北区铜锣山矿区生态修复项目,不仅为重庆贡献了一个新的网红景点,还入选了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
欲修正果,必先修为。
早在2018年,渝北区铜锣山矿区生态修复项目,就被列入全市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庆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按照“生态保育区、生态修复区、合理利用区”分区治理的思路,通过“山上”实施国土绿化、景观步道、生物多样性保护,“山腰”实施废弃矿山及其影响区、矿坑水体生态修复,“山下”实施国土综合整治、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村庄整治等,实现了区域性系统修复,终让废弃矿山蝶变为绿水青山。
近日,喜讯再度传来。自然资源部向联合国申请的“生态恢复十年”6个优秀案例,有两个案例正式入选,全部来自重庆,重庆铜锣山矿区生态修复项目就是其一。
变身网红的铜锣山
铜锣山是重庆市“四山”之一,是重要的生态涵养区和生态屏障,是重庆中心城区的“肺叶”,但这里恢复“肺功能”却并不容易。
因石灰岩资源丰富,铜锣山曾是当地有名的碎石开采矿区,大规模的露天采矿活动造成土地损毁、植被破坏,生态退化。
十年前,记者曾驱车沿着狭窄颠簸的山路来到铜锣山,那时还处于开发初期,大大小小的矿坑蓄满了水,在阳光下露出湛蓝的波光,酷似九寨海子群落。因地处废弃矿区的缘故,周边人烟稀少,游客罕至,没人知道这里会变成什么样。
十年后,重走铜锣山,这里已彻底蜕变。路好走了,矿坑变成了绿意盎然的公园,旅游配套设施齐备,农家乐也从地里“长”了出来,游客多了起来。农家乐老板们说,到了周末人气更是火得不行。记者从渝北区了解到,截至2023年底,这里已完成1—5期、7—14期矿山生态修复170.4962公顷,在建6期,新增耕地、林地等农用地150余公顷,种植树木近42万株,消除边坡等安全隐患76处,铜锣山矿区生态修复治理率达到70%;治理后的矿坑水体全部达到Ⅲ类水标准以上;完成国土综合整治5000亩,道路、水利等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国土绿化营林改造近万亩,既提高了森林覆盖率,同时吸引了猫头鹰、野鸡和野猪、野兔等野生动物觅食栖息,增加了生物多样性;人居环境整治改善720余户村民居住条件,群众人居质量不断改善。
先期示范治理的生态修复阶段性成果,已让渝北区铜锣山成为网红打卡地,矿山公园、重庆小九寨,吸引游客争相参观游览。自2021年2月9日试运营以来,峰值日达2.6万人次,节假日日均接待5000余人次。
人气换财气。
“满血复活”的铜锣山,吸纳了周边200余人就业和创业,人均增收约2万元。当地政府通过无偿提供农产品交易中心售卖农副产品、农户开设农家乐、集体经济组织以地入股与社会投资主体合作办企等多种方式,推动了生态价值的变现。
趁热打铁,渝北区正全力挖掘和利用铜锣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成果,将投资50亿元,按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示范区定位,把这里升级为集生态修复、科普教育、文化康养、休闲度假为一体的5A级国家旅游景区,推动“美丽生态”转变成“美丽经济”,让铜锣山既有绿水青山“颜值”,又有金山银山“价值”。
“3D”修复的铜锣山
挖完的矿坑,怎么“填”才能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渝北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区坚持问题导向,厘清了修复的思路。
先是开展区域生态本底调查分析,编制了铜锣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概念性规划,系统梳理矿区水源涵养能力低、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低、生物多样性减少、乡村景观量低等突出问题。
再根据问题清单,谋划提出了“全面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系统综合设计、协同共生设计”四大策略,科学制定生态保育、生态修复、合理利用、科普宣教四大重点任务,统筹部署矿山生态修复、国土综合整治、国土绿化提升、水环境调查及修复等建设工程。
在修复的过程中,渝北区将“空间”利用到了极致。按照“生态保育区、生态修复区、合理利用区”分区思路,统筹开展“山上”“山腰”“山下”系统修复。
山上生态保育,分区划定保护范围,保护山上森林植被,修复自然生境,保护珍稀动植物;在矿区环山公路沿线开展国土绿化,采取树种筛选、树木更新、森林抚育等措施,选种乡土树种、防火阔叶等树种,通过针阔混交、复层混交,营造多层次植被结构,优化森林结构,兼顾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火、抗病虫害等生态效应及景观效应,满足森林生态和景观的需要,改善针叶林树种单一现状,丰富森林季相景观,构建特色林区。
山腰生态修复,重点开展废弃矿山及其影响区、矿坑水体生态修复。通过拆除硬质地面、地表整形、重构土壤、废弃物处置利用技术恢复矿坑地貌,避免大开大挖保持挖填平衡,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重建,消除采矿弃土对周边环境影响及破坏,恢复矿坑生态。同时,利用筑巢复绿、钻孔复绿等技术恢复矿山植被,采用PMS植生技术实现采矿边坡复绿。完善雨水截排工程,加强雨水收排保障,引入水体净化动植物,促进水体自净功能恢复,保护矿坑水体水质稳定。综合运用边坡治理、土地整理、绿化提升等措施,恢复矿区生态。
山下合理利用,对田水路林村等国土综合整治,同时统筹开展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地下水调查保护、村庄整治等,有序开展条田改造、坡改梯、田块合并、农田生态防护等工程,对碎片化、闲置低效耕地进行整理,增大田块面积,加快农业宜机化进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出效益,解决了耕地碎片化及撂荒问题,实现耕地空间布局优化和耕地资源高效利用。通过房前屋后补植绿化、屋面改造、增设环卫设施等,改善了附近村庄院落的风貌。
立体化的生态修复,为铜锣山的“复活”奠定了基础。
良性迭代的铜锣山
“矿坑修复只是第一步,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渝北区相关负责人说,按照三步走计划,铜锣山将完成“绿在山中、山在园中、园在城中”的蜕变。
记者注意到,铜锣山之变,带来的不只是一座景点。
矿山公园总规划面积25.18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7平方公里,拥有41处石灰岩矿坑遗迹,大小不一,以漏斗状、竖井状等不同形态呈现,其中有蓄水矿坑12个,形成了坑塘湖,不乏有“七彩池”“心型池”等景观,水的颜色会随着日照时间、方向及温度等发生变化,水体清澈、色彩绚丽。
这样大的一座“公园”,全面修复生态之后,为美丽渝北建设提供了新支撑,极大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重庆市主城区“四山”保护提升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高标准建设铜锣山矿山公园,充分利用保护修复后的优良生态资源,按照“规划先行、局部推进、招商引资”原则,积极促进铜锣山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紧扣“城市绿肺、市民花园”定位,矿山公园总体规划遵循现状建设用地总规模只减不增原则,适度布局发展文化休闲、养生养老、乡村旅游配套设施用地。
按照市里的要求,渝北区秉持“生态保育区、生态修复区、合理利用区”分区治理的思路,实现了区域性系统修复,让废弃矿山蝶变为绿水青山。同时通过充分整合相关政策红利,调动各方资源,推动“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昔日废弃矿山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展示区、矿区生态保护修复样板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区。
为了让铜锣山“名副其实”地回归山城绿肺,该区优化了“四山”管控边界,将必需的景区配套设施纳入城市开发边界,合理布局建设用地予以保障;科学编制村庄规划,依据村庄规划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将生态修复与后续铜锣山矿山公园发展结合,形成生态修复促进矿山公园建设、矿山公园带动生态修复的良性循环格局;渝北区政府建立了生态修复专项资金,将铜锣山国土综合整治和矿山生态修复产生的生态地票收益,统筹用于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保障生态修复长效资金投入;此外,还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让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矿山生态修复。
市级、国家级和联合国评定的荣誉,让这座重生的矿山誉满海内外。
一潭死水变有源活水,没有辜负所有人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