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艳萍 魏勇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又提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要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方面下更大功夫”。这一系列重要论述,站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讲清了科技创新对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指明了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实践路径,为我们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深刻认识理解“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的内涵实质。从理论逻辑看,实现了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大论断的与时俱进。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概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列举了决定劳动生产力的要素,其中包括科学的发展水平。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大论断。从“第一生产力”到“核心要素”,既突出“核心”二字,阐明创新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导作用;又突出“要素”二字,从生产要素层面明确新质生产力的高科技特征,实现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理论升华,必将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从历史逻辑看,阐明了科技革命对生产力跃升的引领作用。回顾近代以来的历史,蒸汽机的应用催生以机械化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电力的应用催生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计算机的应用催生以信息化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大跃升。当前,由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只有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才能切实掌握未来竞争的制高点、主动权。从实践逻辑看,突出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互动。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这进一步表明,科技创新只有作用于生产过程,才能产生实际生产力,才能实现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加速发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把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贯通起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通道,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全面准确把握重庆加强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意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始终坚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理念,把科技创新摆在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重要位置。这是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使命所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赋予重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一战略使命。必须切实提高战略站位,准确把握我国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目标,迭代优化“战略目标+重点领域+重大平台+支撑产业+高端人才+创新生态”整体构架,全面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重塑市域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打造西部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这是提升重庆在全国大局中位势的现实发展所需。近年来,重庆在一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产业化上取得了积极进展,2023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预计提高到2.45%,科技创新事业实现了新发展。同时也要看到,与发达地区和周边省市相比,重庆科创平台能级依然不高,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数量偏少。重庆要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必须加快补齐科技创新这块短板。这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转型升级所向。重庆作为国家重要老工业基地、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产业技术优势主要集中在机械、化工等传统领域,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等支柱产业创新能力还不足,科研成果产出与市场实际需求匹配度还不高,产业升级面临“卡脖子”难题,亟需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对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的支撑力,塑造“重庆智造”新优势、新动能。
系统谋划推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一要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夯实科创平台新支撑。依托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广阳湾智创生态城,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推进超瞬态实验装置、国家健康战略资源中心等项目建设;争取国家实验室重庆基地尽快落地,高水平建设金凤实验室,积极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推动形成多层级多领域的科创平台“矩阵”,为建设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区提供坚实支撑。二要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构筑自主创新新优势。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围绕“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紧盯核心软件、高端器件与芯片、绿色低碳等前沿方向,深入实施一批重大(重点)科技专项;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产出更多高附加值的创新产品;加快推进“全球设计之都”重庆路径的实践探索,以工业设计赋能产业发展,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持续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三要聚焦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激活产业升级新引擎。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孵化机制,推动科创企业上规、上云、上市,打造大企业带小企业协同创新综合体;支持工业企业通过自建、联合院校共建等方式建设研究中心、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引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四要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打造“四链”融合新生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健全产学研融合推进体系,提速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和成果转化联合体;引导重庆产业投资母基金及各类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推广“产业研究院+产业基金+产业园区”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推动科技成果加快
转化为现实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