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再从企业层面看,虽然部分渝企通过创建企业技术中心尝到“甜头”,但渝企技术中心整体存在数量不多、创新能力培育不够的问题。
“渝企的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偏少,与企业难以满足技术中心创建评审的‘硬指标’有关。”市经信委负责人介绍,企业要创建国家级技术中心,首先得获评为市级技术中心,后者的“门槛”包括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每年研发经费支出不低于300万元,专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不少于30人等。客观上,“够得着”上述指标的重庆企业本就不多。
而对于已经创建国家级或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渝企而言,在创新能力培育方面,也存在着重大引领性研究成果不够、带动性强科创企业不多、有影响力科技创新平台不大、领军型科创人才不足等短板。
“要增加企业技术中心数量、提升其创新能力,加快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是当务之急。”市科学技术信息中心负责人建议,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规模,要从“培育科技型企业孵化器、推进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发展、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企业规模”等多方面“做文章”,只有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才能不断提升科技型企业发展质量和群体规模。
推动产业集优聚强
加速建立现代制造业集群
作为制造业重镇,重庆有着全国41个工业大类中的39个,如何在众多发展状况不同的产业中培育创新能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对此,重庆提出建立“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围绕创新链、产业链“集优聚强、聚链延链”,成为重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路径之一。
“随着‘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加快构建,重庆产业结构更优,科技动能更强,新兴产业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市经信委负责人表示,截至去年底,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2.2%,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数量持续增加。
其中,一批新兴产业为重庆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注入了强劲动能——2023年,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先进材料增加值同比增长12.3%,功率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传感器及仪器仪表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5%、11.2%……一批未来技术及产品实现“连点成线、织线成面”,逐步形成新的产业链。
重庆还通过实施“416”科技创新布局,聚力建设“数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绿色低碳”4个科创高地,发展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16个重要战略领域,实施产业结构持续动态调整、迭代升级。
比如,重点实验室是创新重要力量,是科技创新的中坚。目前重庆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先后布局金凤、明月湖等一批实验室,形成了具有重庆特色的实验室体系。
“在建立‘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过程中,通过持续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新质生产力必然加快形成、壮大。”市经信委负责人表示,预计到2027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营收将迈上4万亿元台阶,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将提高至近40%,建成西部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