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要闻总第451期 >2024-04-10编印

三个维度看重庆发展新质生产力
刊发日期:2024-04-1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日前,重庆召开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大会,强调要在科技创新引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实现新突破。
  而在不久前,市委召开全市领导干部会议,提出要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核心动力。
  当前,全国各地处处涌动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热潮,重庆更是明确了新质生产力在全市发展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对于重庆而言,该如何从战略高度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我们不妨从三个维度来分析。


  重庆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要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打造自身优势。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生产力始终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历次科技革命的经验也表明,谁能率先在关键性颠覆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谁就能够塑造未来发展新优势,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主动权。
  作为我国重要老工业基地,重庆拥有全国41个工业大类中的39个,笔电、手机、汽车产量还在全国占有相当比重。但从生产力构成上看,无论是劳动者、劳动资料还是劳动对象,主要依靠的仍是量的投入,质的提升不足,导致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份额和商品销售金额不成正比。
  重庆要在西部地区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列、作出示范,就要在产业发展上抢占先机、作出表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努力做好科技创新这篇大文章。毫无疑问,重庆要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抢占先机,必须牢牢把握科技创新这个“关键点”,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3年6月,重庆高规格召开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出台专门的行动方案,部署建设“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即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3个万亿级主导产业集群、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等3个五千亿级支柱产业集群、新型显示等6个千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以及航空航天等18个“新星”产业集群。
  同时,为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培育,重庆构建了“416”科技创新布局,即聚力打造数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绿色低碳4大科创高地,积极发展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16个重要战略领域。
  除了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还需要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换言之,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围绕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变革,至关重要。
  2023年12月召开的重庆市委六届四次全会,部署了“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任务,即国企改革、园区开发区改革、政企分离改革攻坚,有效盘活国有资产。
  从现代化产业体系布局到科研资源配置再到体制机制改革,多管齐下,新重庆新质生产力拔节生长,成效日渐显现。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赵斌介绍,2023年,重庆先进材料增加值同比增长12.3%,功率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传感器及仪器仪表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5%、11.2%,液晶面板产能产量跃居全国前列,全球近五成笔记本电脑“重庆造”。
  截至2023年底,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2.2%;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分别达到5.85万家、7565家、3694家。


  重庆发展新质生产力,旨在发挥自身区位优势,以一域服务全局。
  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推进现代化新重庆建设,就是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把重庆工作放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场景中来谋划,把重庆的现代化发展进程放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之中,发挥好重庆服务大局作用,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庆篇章。
  重庆如何以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我们不妨把时间轴拨回到几年前。
  2016年3月18日,重庆、广西以及新加坡就中新互联互通项目进行探讨,“重庆铁路港—广西北部湾港—新加坡港”联动的设想浮出水面,这就是“陆海新通道”的前身——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
  2017年5月10日,重庆开通至钦州港的铁海联运班列,实现班列双向运行。同年9月25日,重庆开行了前往广西钦州港的“南向通道”班列,标志这条路线实现常态化运行,西部内陆地区终于诞生了一条新的出海出境大通道。2018年11月12日,“南向通道”正式更名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至此,陆海新通道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重庆牵头,“13+2”省区市联动,催生出了陆海新通道。这条通道的诞生,正是重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写照。
  为什么这样说?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按照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定义,所谓创新,是以市场为导向对生产要素的重组。对运力这一重要生产要素的重组,无疑是陆海新通道得以建成的关键。
  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渐入佳境”,这也为重庆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2023年3月,重庆召开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工作推进大会,更是要求把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场景中系统谋划、整体推进。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如今,陆海新通道已成为西部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西部的货物在重庆集结,通过陆海新通道在北部湾铁水联运至新加坡,最快只需要15天,时间节省了2/3以上。截至2023年底,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累计开行10661班,通达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的490个港口。
  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直辖市、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城市,重庆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正在实现更大突破、更大发展,不断形成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也将持续开辟新赛道、增强新动能、塑造新优势、拓展新空间。


  重庆发展新质生产力,旨在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竞争,主动走向世界、拥抱机遇。
  前不久,印度Tetso学院政治学系教授萨利克尤·桑塔姆接受采访时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表明中国正在向现代化、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进行转变,进一步向前发展还将增强周边国家的发展动能。
  新质生产力蕴含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特性。共享对应新质生产力的国内国际分配规则,有助于建立更加普惠共享的全球价值链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打造新质生产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样一个宏大的命题面前,重庆如何作为?
  2022年12月29日,随着重庆明月山上4部口径达16米的天文雷达同时发射信号,超大分布孔径雷达高分辨率深空域主动观测设施——“中国复眼”,一期项目正式开机。
  这是世界首部具备三维成像和形变监测的深空雷达,具备内太阳系天体高精度主动观测能力,可完成深空雷达探测与成像的演示验证,还能看到上千万公里外仅足球大小的小行星的运行轨迹。
  前不久,上述设施已经成功拍摄了国内首张三维月面图,初步验证了分布孔径深空探测雷达技术的可行性。
  近年来,像“中国复眼”这样的重大科技创新,在重庆不断涌现。
  与此同时,以一带一路为平台载体,深度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重庆建通道、兴商贸、壮产业,广泛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
  如今,全国首个“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正式获批在渝建设,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累计达到19个,合作国别达32个,与60余个国家开展了科技交流与合作。
  多项事实证明,只有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更好的经济社会发展效益,才能够为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探索发展道路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才能够更好地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
  号角吹响,向“新”而行。展望未来,重庆定能围绕新质生产力这个“大命题”,书写出更多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大文章”,让我们翘首以待。
  据上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