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天下大足总第450期 >2024-04-09编印

传统泡菜的求新之路
刊发日期:2024-04-09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新渝报记者曹栋何美林
  泡菜是餐桌上常见的美食,可开胃、可调味。虽是餐桌上的“配菜”,但它的制作工艺却十分讲究。
  在大足区拾万镇将军村5组,重庆尚凌生态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6000余平方米厂房内的50个腌制池、724个吨缸里,泡制了共3000余吨的萝卜、辣椒、姜等10余个品种。这些泡菜经过自然发酵,从风选、清洗入池、第一次发酵,再捞出进行人工去杂、入坛二次发酵,制作周期短则三四个月,长则一年。
  虽然传统的自然发酵生产方式操作简单,但生物发酵可感不可控,要保障泡菜批量生产达到稳定的口感品质,人工的经验性和责任感少不了。
  “腌制泡菜最忌急冷急热,我们的腌制池挖了4米深、吨缸入土1.5米,尽量保持发酵环境恒温状态。”该公司总经理邓杰对泡菜加工技术中的难点和关键点娓娓道来。别看他是个90后,家中的泡菜生意已经做了20多年。2021年8月,他子承父业,将公司搬迁至此,前后投入1000余万元,建成两栋腌制车间、一栋净化包装车间。
  虽然继承了父亲的泡菜事业,但邓杰并没有选择按部就班地生产经营。在厂房里,记者看到腌制池顶部有的铺满沙子,有的注满水。邓杰表示,他正尝试将几个腌制池上的传统水封改为沙封的方式,通过定期观察、检测并录入数据,对比两种方式的保温性能否进一步提升泡菜的品味口感。“我们杜绝防腐剂添加,正一步步创新发酵工艺,保障消费者食品安全的同时,让泡菜更可口。”
  此外,邓杰积极拓宽线上线下营销渠道,生产袋、桶、罐装等泡菜包装,以适应多元化消费场景。
  原料供应方面,邓杰积极探索本地供应模式,在当地流转土地100余亩,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形式,建成尚凌农业蔬菜种植基地,并与当地蔬菜种植大户签订收购协议,实现原料本地供应最大化,大大降低原料运输成本和保障新鲜原料的同时,2023年带动40余户村民人均增收超过3000元。
  2023年,该公司加工泡菜3000余吨,实现销售收入800余万元,带动周边20余名村民固定和季节性务工,人均月收入3000元左右。
  “现在消费市场对土坑酸菜以及泡菜等食品安全要求极为严苛,如何通过数字赋能建立起泡菜产业的标准化机制,实现生产、管理、销售等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势在必行。”对泡菜产业升级的规划,邓杰常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下一步,他将进一步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完善产业链布局,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做大做强泡菜产业。“希望今年实现销量同比增长30%以上,产量5000吨、销售额达到1500万元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