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4版)
一是清末,一位在大足县回龙场定居的刘道人(佚名,生卒年也不可考),传少林拳于傅崇光、傅保山,后在傅氏宗族内部传犊,保山传傅立恕,立恕传傅世绪,世绪传傅远志(其子),唐忠萍,黄文高,黄建中等。
另一支就是缪云丛(缪胡子)传下的少林方门拳了。
相传,此门拳术系清末四川省什邡县(今四川省德阳市什邡市)人方顺懿(人称方“蛮子”),根据少林金刚拳并结合龙、虎、豹、蛇、鹤、猴象形取意和“肖门”拳术特点创编而形成的拳种。由于此拳与四川其他拳种风格相异,独具特色,后学者根据方顺懿之姓,命名此拳为少林“方门”。四川省中江县吴理明,陈藏亭,吴炳奎,三台县人孙显志(绰号孙事陀)承袭其衣钵。
流传于本区的少林方门拳,系孙事陀的女婿兼徒儿缪云丛(缪胡子)所传。
缪云丛(1883-1958),四川省中江县仓山镇人,拜孙事陀为师学习拳艺,后来成为孙的女婿。年轻时曾在中江县开教棚授徒。曾多次参加擂台赛。1924年,参加陈书农部旅长王仕俊在铜梁西门举办的擂台赛获第一名。1929年携徒白青荣(后成缪的女婿)到合川打擂,失手打伤擂主汤星元(擂主是国民党部队的武术教官),被当地驻军通缉,他连夜逃走璧山县避祸。待事态平息后,在合川、璧山、铜梁等地教拳。传徒有合川唐国基,铜梁蒲世元,铜梁胡青云。40年代起,从铜梁旧县迁到大足区千佛寺居住(今大足区龙岗街道官峰社区十四组)并授徒。向青荣,杨国权,陶元光,颜夕武,法惠和尚,曾夕川等人,皆是门下高徒,大足武林中赫赫有名之辈。解放前,在大足期间,多次参与县里各种武术活动,获奖无数。解放初期,大足县首届运动会上,应邀在运动会上表演。1954年回中江县仓山镇老家,1958年病逝于老家并安葬于仓山镇缪家柑子园。《重庆武术志》有传,称他为“铜梁、大足等地少林拳的主要传人。”
少林方门拳在大足的传承史上,第三代(这里的三代指的是以谬云丛为第一代)弟子刘建国贡献最为巨大。
刘建国(1929—2003),大足县人,13岁随师父胡青云(缪云丛之徒,铜梁人)学漆匠谋生,谋生之余习拳术。80年代起担任大足县体育局武术总教练,其弟子“童氏三姐妹”(世敏、世斌、世琼)、刘广辉、曹泽亮、周中志等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均为在原江津地区、重庆各类武术比赛运动中摘金夺银的高手。
流传于大足地区的少林方门拳术套路有协战拳、五虎下西川,穿阳虎,少林拳,五雷锁地,九龙爪,九龙同台,挂印等。
器械有:南阳大刀,少林双刀,达摩剑等。
(二)
武当武术源远流长,起自南宋末张三丰,是与少林、峨眉鼎足而立的武术派别。内家拳祖庭。松溪内家拳就是武当武术中的一朵奇葩。
大足武术界中就此流传这样一句话:“要学惊人艺,松溪加缠闭。”可见松溪武术的非同寻常。
张三丰创内家拳后,至明嘉靖时,其法传于四明(今浙江宁波四明)。而张松溪最为著名。《宁波府志》有载:“张松溪,鄞(今宁波)人,善博。师十三老,将源自张三丰的内家拳发扬光大,得以后传。”
至今在四川流传的松溪内家拳,系天津拳师张午亭在天津传此拳于陈晓东。清光绪年间,陈晓东随父入川定居南充,广访民间拳师,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发展创新,使松溪拳日臻完善,丰富了松溪拳的内容。陈晓东传于张季康,赵子虬,林济群等。
1935年,林济群在重庆市中区储奇门创精武体育学校并任教,传授松溪拳。巴县人吴仕礼就学于此。学得松溪拳。后来吴仕礼定居大足,在大足广传此拳。
吴仕礼(1981—2000),重庆巴县人。大足松溪派武术的传承人和传播者。
吴13岁时,拜资中人李天薇为师学习盘破门(高桩齐步之脚)功夫。1935年,在重庆市市中区储奇门精武体育学校就读,跟随松溪宗师陈晓东的高徒林济群教官学习少林密门吐纳口口气功及“武当松溪拳”。曾任驻渝36军大刀训练班,重庆行营军官队武术教官,复旦大学国术教师。1932—1937年间,他多次参加重庆市举办的国术擂台赛,曾获了金奖珐琅章一枚,丙等奖鸡心银章一枚,甲等金章一枚。1937年与校友余震东一同被遴选为参加南京全运会的国术运动员,因“七七事变”爆发而未成行。1946年,任教大足中学校,遂定居于大足。
从上世纪70年代起,开始在大足传授松溪拳术、盘破门武术。主要传人有三个女儿(吴立人、吴立华、吴立跃),徐国才,黄中丽(女),陈远弟,刘享平,娄禹光,彭和健等。《大足县志》《重庆武术志》《四川省武术大全》等书均有记载。
松溪拳的风格特点:刚柔相济,蓄发结合,常用圈步,手法翻转多变,多用掌,少跳跃,步型低矮,讲究以静制动,以逸待劳,后发先至,长短结合,从侧门两臂外进攻对方,以跃法为主(有“沾衣十八跃”之说),打法、拿法兼之,有“散、紧、劲、径、切”五字为理论概括。
流传于本地的徒手套路有:启蒙拳,问津拳,六步拳,咫尺拳,光明拳,探马拳,走肘拳,鹞子拳(天盘、地盘)等。
器械套路有:春秋剑,白虹剑,六乘枪(1-6路),大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