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看重庆总第440期 >2024-03-22编印

渝北乡村的“治理密码”
刊发日期:2024-03-22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山川黛色如青,柑橘树阡陌成行,小青瓦、木门窗、白粉墙……一栋栋极具巴渝特色的传统民居错落有致,村中道路干净整洁,走进重庆市渝北区大盛镇青龙村,瞬时被掩映在绿水青山中的岁月静好所吸引。
  近年来,渝北区在创新乡村治理机制,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等方面主动探索,从先行先试走向先行示范。如今,一个个生态美、村容靓、产业兴、民风淳、治理佳的美丽村庄正在渝北大地展现出无限生机与活力。
  在统景镇江口村,农户庭院里“民情茶室”成为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听民情、问民需、解民忧的前哨站。“以前村里宜机化整治土地发展柑橘产业,有村民不理解、不支持,经过政策宣讲和答疑解惑,很多问题商量后都能现场解决。”江口村综合服务专干邓娟说。
  喝喝茶,说说烦心事,得到了群众认可。“民情茶室”得以延续成为一项工作制度,每月的5号、15号、25号逢“5”开放,“民情诉求”“政策宣传”“民风变化”“帮扶调解”“群众智慧”5本台账将民情民意记录得清清楚楚,小问题现场解决,大事情经过上报商议后,下个开放日给予答复。
  在木耳镇金刚村,“情理堂”同样架起了干群“连心桥”。
  金刚村党总支副书记倪杰介绍,2018年,村里探索“情理堂”自治模式,组建了一支由村干部、乡贤、律师、民警等组成的调解员队伍,哪里有需要就去哪里。
  这家占用了公共空间堆放杂物,那家修房遭到邻居的阻挠……“很多都是家长里短的小事,来这里说道说道,几句话讲开就好了。”75岁的肖远玖作为村里的调解员,说起近年来调处矛盾纠纷颇有心得。
  不仅是“情理堂”“民情茶室”等自治模式,为有效提升“最后一公里”治理效能,渝北区开始探索数字化赋能打造乡村治理新模式。
  “前几天晚上,家里出现线路故障,我在小程序上填写了求助单,很快就有人过来给修了噻。”兴隆镇牛皇村村民老汪告诉记者。他所说的“小程序”,就是兴隆镇开发的微信小程序“兴隆有礼、亲亲家园”,点开不仅可以填报供水供电故障、垃圾清运、违章停车、旅游纠纷等事项,还可以查看景区旅游地图,获取政策资讯。
  牛皇村党总支书记汪清文介绍,2023年6月小程序上线后,群众只要填报信息反映问题,兴隆镇基层指挥中心“接单”后,会立即安排相关人员现场处理,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走路。截至2023年12月,已处理群众求助500余次。
  安装视频监控探头、智能补光灯、太阳能警灯等,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二维码门楼牌上墙,扫一扫就能实现人口申报、驾驶证记分查询、一键报警;全区农村地区划分网格,配置专兼职网格员,排查、解决群众诉求……数字化正在改变着群众的生活,推动全民参与社区治理。
  乡村治理,服务好群众是关键,但厘清基层组织职能边界,让村级组织“松绑瘦身”“轻装上阵”也很重要。
  2021年起,渝北区开始探索“四张清单”制度,“自治清单”明确村组织自治具体工作23项;“协助清单”明确村委会依法协助政府工作27项;“负面清单”明确对执法事项划出“红线”;“证明清单”取消门牌证明、健在证明等“奇葩”证明30项。
  “四张清单”推行后,为村级组织总体减负50%以上,甩掉了“包袱”,村干部带领村民齐心协力发展产业、共同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据渝北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