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要闻总第432期 >2024-03-12编印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庆实践
刊发日期:2024-03-12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如是说。
  “因地制宜”,短短四字,蕴含一以贯之的战略清醒。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发展新质生产力“等不得”“慢不得”。
  怎样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新要求?如何在此基础上探寻适合重庆特点、具备重庆辨识度和竞争力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我们就来聊一聊重庆怎样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今年全国两会的热词。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全年十项重点任务中,把“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排在首位,其突出位置和受重视程度非同一般。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更是明确提出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新质生产力,究竟“新”在何处?
  一方面,它是一种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生产力发展路径,是一种创新起主导作用、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
  另一方面,它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突破、配置、转型”的结果,是上述组合状态跃升后的“质变”,其对象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新”。这是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直观区别。
  新质生产力中的新劳动者,如具备更高专业技术(技能)的新型人才;新劳动资料,如生成式人工智能、算力中心;新劳动对象,如数据要素。通过上述诸元素的优化组合,从而形成有别于传统生产力的新质态。而这,也正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对于新质生产力,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怎样发展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各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不能搞“齐步走”,关键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从过往实践和经济规律看,如果脱离实事求是原则,各地一哄而上、追求同质化的新质生产力,可能导致产业“内卷”、项目重复投资,不仅无助于缔造新的生产力形态,还可能失去传统产业的根基。
  对重庆来说,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把握“因地制宜”这一重要方法论?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是“知全局知己”。
  重庆要做到“知全局知己”,就要牢牢把握自身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特别是将高质量科技创新成果转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整个产业链的“接力跑”。
  从这个角度看,重庆具有超大规模城市、工业基础良好、综合交通枢纽、巨大发展空间、宜居宜业、生态环境、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优势,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既有厚实“家底”,又有广阔前景。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知易行难。但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
  面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必答题”,重庆该如何作答?
  科技能力向“高”攀升,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石。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也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根本动能。但对重庆而言,各条线科技创新“全面开花”既不现实、也无必要。之前重庆明确提出,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快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什么是重庆科创应当“有所为”?要着眼比较优势,提高重庆辨识度,积极构建“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通过实施“渝跃行动”和新重庆引才计划,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建设,在数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绿色低碳等领域寻找突破口,加快打造西部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下一步,重庆要依托中国科学院重庆科学中心等科研平台,推动科技原始创新和尖端科技引入;依托金凤实验室等重庆实验室体系,实现科技能力的本土化消纳;依托西部(重庆)科学城等环大学创新生态圈,以及各类科技中试、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平台和科技服务机构,推动颠覆式创新向跨越式生产力的有效转化。
  产业体系向“新”而行,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场景。
  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平行互促、闭环迭代。于作为制造业重镇的重庆而言,要以“416”科技创新布局向“高”攀升,助推“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向“新”而行,在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中,围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
  实际上,在产业体系向“新”上,重庆已取得了一系列新亮点新成效。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重庆按照整零协同、软硬结合、共建生态思路,布局了长安、赛力斯、庆铃等10多家整车企业,去年实现了汽车产量全国第二、汽车出口额增长51.9%的好成绩。
  未来重庆产业体系向“新”而行的着力点,可以联动实施重庆建链强链补链延链行动计划,追踪全球新兴产业发展动态,健全产业发展资源图谱、产业链结构图谱、关键技术路线图谱、产业链人才需求图谱,全面梳理产业链关键节点和供应链瓶颈,促成新质生产力的全方位落地。
  当下,重庆可抓住今年我国“大规模设备更新”机遇,实施重庆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以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支撑产业体系持续迭代优化。
  发展方式向“绿”转变,擦亮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底色。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对重庆而言,既要立足“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功能定位,以高水平保护倒逼传统生产力“出清”,又要用好绿色发展方式,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
  具体来说,要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紧扣国家“双碳”目标,建好用好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供应链,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
  接下来,重庆要从供需两端双向发力:在供给端,强化对绿色生产力的要素保障,为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绿色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形成多元金融、财政、科技、人才保障;在需求端,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等绿色消费场景,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助推发展方式向“绿”转变。
  据上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