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谷夫
珠溪地处大足西南部,面积排第三,是大足三个超百平方公里的镇之一,辖2个社区18个村。“珠溪”字面意思为宝贵的小河。没错,由原名“宝珠溪”简化而来,且为千古明君唐太宗所赐,显得很不寻常,自带几分华贵之气。
缘起于唐朝贞观年间,渔人郭福夜间捕鱼获得蚌珠,蚌壳里长有一颗鸡蛋大的珍珠。在县、州府衙的撮合下,将其献予唐太宗李世民,皇帝鉴赏后大悦,喜曰“真乃国宝也”,遂赐以“积善井”碑碣,乡则以得珠之溪为名,故名“宝珠溪”,后人呼为珠溪;珠溪建镇已有800多年历史。要知道,中国城市的建制市历史只有广州超过百年,103年只是历史长河的一瞬间。
珠溪镇要配得上这个贵重的名称,必须得有底气才成。地盘大不说,还“九面玲珑”:按顺时针方向,与大足区宝兴镇、龙水镇、邮亭镇,荣昌区万灵镇、峰高街道、古昌镇、河包镇,大足区龙石镇、三驱镇毗邻,距大足城区23公里。
更难得的是,珠溪作为内陆地区的镇,自宋代伊始就是有名的水码头和桥乡,水资源异常丰富,珠溪河穿城而过,濑溪河绕城流淌,大大小小的河流遍布各个村落,人来物往,舟楫交错,行船可到荣昌、四川泸州,与长江相会,是历史上有名的“静南水乡”。真是锦上添花,重庆市第二大水库、国家大型饮用水基地——玉滩水库(玉滩湖)大部分也在珠溪境内,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2012年完成改扩建工程,荣获水利工程“大禹奖”、建筑工程“鲁班奖”等顶级荣誉。
聚水为溪,筑坝成湖,绿水携手一路秀美,汇入玉滩湖。玉滩湖蜿蜒30多公里,最宽处3公里,水域面积10平方公里,库容量高达1.496亿立方米,清澈的湖水是周边60万人口灌溉、生产、生活用水的水资源宝库,玉滩湖不仅是大足的生态明珠,也是渝西的母亲湖之一。绿水青山造就珠溪的生态本底,装扮美丽的山水家园,浸润这块诗与远方的水乡乐土。人声鼎沸间,古老的故事在流传,绘出一幅当代版的“清明上河图”。
鱼米之乡·石桥之乡
在脱贫攻坚中,珠溪因地制宜,结对帮扶,被贫穷困扰了千年的村落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乡村振兴的浪潮里,特色产业发展如火如荼,高奏新农村发展交响曲,“一村一品,一片一特色”的产业图景正逐步呈现。
真是好水润好土,好土生好物。公认的珠溪“六朵金花”在山水间次第绽放。“六朵金花”颜色不同,各有千秋、争妍斗艳。其硕果分别是香米、冬菜、蚕桑、金槐、花生(双季地膜)、藠头。
首先缅怀永不凋谢的革命理想主义之花、英雄主义之花——赵宗楷(1901~1971),这位上世纪20年代的革命女杰,我党早期领导人、首任四川省委书记杨闇公烈士的夫人,原国家主席杨尚昆的四嫂,就诞生在珠溪这块富有英雄气质和革命传统的土地上。
民以食为天,咱们南方人的饮食习惯,大米可是占了半边天。那就花开六枝,先表最重要的一朵——稻花。稻花洁白无瑕,平淡无奇。珠溪的稻花虽不如兄弟镇拾万的稻花名气大,也非特色农产品,但珠溪米的本身却有特色。一是香,货真价实的香米,香味沁心,是风吹过稻田的歌唱,是阳光洒在稻穗上的金黄,是珠溪人民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意。二是产量大,大量外销,玉博米业作为渝西地区最大的粮食加工企业,拥有西南地区日产量最高的香米生产线,足以说明一切。稻花,是大自然奖赏给珠溪人民最美的花朵。
渔业不振是难以称鱼米之乡的。渔业也是珠溪的一大亮点。清澈的水域,肥美的鱼虾,也是大自然给予珠溪人民的恩赐。玉滩湖如同一块璀璨的蓝宝石,为珠溪带来丰富的水产资源。珠溪每年举行春秋两季捕鱼活动,一年一度的“玉滩湖捕鱼节”——中国农民丰收节的重要一环,已成为最具珠溪标识度的节庆活动之一,也是珠溪人民的一大乐事。库区移民、渔民及移民村群众入股700户,3000余人受益,从2016年至今已投放鱼苗100余万斤,销售成鱼600余万斤,销售总额3000余万元。形象地说,每年上百万斤的鱼欢水跃,就是鱼米之乡丰收盛景的速写。
玉滩湖本身就是风光迷人的景区。湖面烟波浩渺,仿佛双龙腾跃。湖中两大岛屿,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百鸟争鸣。上百个岛屿形态各异、风采多姿。因此,玉滩湖也是有名的水上旅游胜地,是观光、游乐和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大坝下颇多奇观,三层滩石水流好似瀑布,色如玉石,玉滩水库、玉滩湖因此得名。玉滩下有自然生成的一艘“石船”,长宽高分别为15米、6米、9米,石船顶上建有一座小庙。传说中这石船在涨洪水时搭救过不少落水之人的性命,被称为仙佛石船。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开始,工匠大师文氏父子、叔侄在石船上精心雕刻出仙佛、观音、地藏等造像。石船旁岸上的石崖上雕刻有仙佛、观音、飞天、孔雀明王、五百罗汉等。石船、石崖上的13龛石窟,总共雕刻有800多身摩崖造像。大足无愧“南方石窟寺的第一故乡”,仅在珠溪境内,就有在佛安桥雕刻的13龛59身儒释道三教摩崖造像、色彩丰富的南宋歌舞女摩崖造像,在七拱桥的南宋佛教摩崖造像,在茅草坑的南宋观音阁的摩崖造像,半边寺的农耕图景摩崖造像,以及双河口的清代雕像等,这些精美的摩崖造像,成为“大足石刻”这个总称的一个组成部分。此外,还遗存下具有一定规模的东汉崖墓、小宋墓、大明墓、石牌坊清墓等,成为研究古代殡葬文化的生动田野材料,是与“石刻”有关的历史文化印记,也印证了珠溪自古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经济繁荣,有能力厚葬老人以行孝道。
玉滩湖大坝附近就是水乡古镇珠溪。珠溪水寨享有千年盛名,两岸树木葱郁,竹林茂密,倒影河中,风光如画。沿河街道古香古色,吊脚楼、石柱老屋、石级阶梯、石板小巷,随处可见,客货码头舟来船往。置身其间,恍若梦境。
河,与桥相依;桥,因河而生。因为水网密布,珠溪也是有名的“桥乡”,水为珠溪注入灵性聪慧,桥为珠溪赋予诗情画意。珠溪不仅桥多,而且古老,还颇多传奇故事,可谓“一座石拱桥,半部珠溪史”,活像一幅写意山水长卷,在此间泛舟或漫步,可求静,可怀古,可咏史,可问道,亦可寻一方心灵的归处。现存的石拱桥中,比较有名的是三拱的上头桥、下头桥,相传是渔人郭福的双凤胎女儿郭宝、郭珠裸捐皇帝的赏银6000两,于麟德元年、二年(664~665年)建成,故亦合称姊妹桥。经历一千多年的风雨剥蚀和水浪冲击,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在原址上重建下头桥。嘉庆九年(1804年)在原址上重建上头桥,至今又过去200多年了,依然完好无损。清代嘉庆末道光初新建的七拱桥则更为壮观,至今造福两岸百姓。
冬菜之乡·美酒之乡
这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一种营养十分丰富的蔬菜,学名“芥菜”,大足的芥菜生长在冬天,故名“冬菜”。花期短,花的颜色无人关注,但有心人仍注意到其花为油菜花样的金黄色。在珠溪“六朵金花”中,冬菜的名气最大。
冬菜每年白露播种、立春收割,其间正好处于土地的休耕期,冬菜种植相当于不额外占用耕地,就土地成本而言,几乎等于“无本生意”或“零成本”。这也反过来证明大足人民对土地的珍惜和勤劳。
冬菜的成品呈黑亮色——众所周知,颜色越深的蔬菜,营养价值越高。其生产酿制历史起源于贞观十年(636年),早已成为川渝特产,位列“中国传统名腌菜之一”,素有“腌菜中的茅台”“菜味精”“十里香”等美誉;其酿制技艺于2009年入选市级非遗项目;2014年,大足冬菜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7年被评为首届重庆十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同年,为保证广大村民的利益,冬菜股份合作社成立,集体经济日趋壮大。
“冬菜之乡”名不虚传,是珠溪最叫得响的名片。冬菜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享受相关的扶持政策,吸收本村脱贫户入股分红的新型股份合作社,带动了周围更多的农民种植冬菜并实现增收,50岁以上为主体的附近村民在合作社务工获得可观的劳动报酬,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有人说,全球的冬菜看中国,中国的冬菜看大足,大足的冬菜看珠溪。这不算过誉。珠溪种植规模为6000亩,占全区3万亩的20%,比重不算很高,却是全区冬菜粗加工的中心,成熟冬菜存坛量占全区的85%左右。主要因为三大优势。
一是地理优势。唐乾元二年到北宋初,珠溪一带属昌州静南县,唐光启元年(885年)昌州由静南县迁至大足。珠溪镇土地含硒量达到96.7平方公里,能永久地对冬菜种植提供有益的土壤营养供给保障。在大足的珠溪、三驱、中敖、龙岗、龙水等地的老百姓,一直传承着冬菜种植、制作的技艺。二是历史悠久。因为唐太宗将“宝珠溪”定位为“积善之地”,并在此处设立官仓(现仍有官仓村)以备冬菜上贡朝廷,但珠溪离长安颇远,来回马匹累倒累死甚多——为纪念累死的马匹,故建有“白马庙”“马王庙”,白马村、马王村现在依然存在。为解决采收的新鲜冬菜因长途运输而腐烂的问题,当地百姓受白马村燕儿坡树上的燕子窝存有鸟食茎叶的启发,在宫廷御厨帮助下研发出让蔬菜经年不腐而遗香的罐状酿制技艺,成就了“十里香”的大足冬菜制品雏形,大足冬菜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腌制类芥菜贡品。三是品质优越。冬菜收割后,先择优、分剪,即精心挑选,取嫩、壮之菜尖,划菜为“三刀四瓣”,然后清洗、消毒(盐巴)、码盐、腌制,再进行8次以上搓揉,上架脱水、晾晒,最后才拌菜油、装坛、封坛等,总共十几道工序,加工时间超过一个月,最后撒上封口盐,用特制泥土密封坛口,在开阔、通风的阳光地带日晒夜露一千多个日夜,吸天地灵气、日月精华,经过“一年青、两年黄、三年黑亮,四年五年更黑更亮顶级香”,自然发酵至少三年后方才窖熟,举行开坛典礼,长者执锤敲破坛口封泥。若是大规模开坛,微风拂过,十里闻香。
为发展壮大冬菜产业,大足冬菜研发出的多种即食产品,投放市场大受消费者好评,已远销新疆、黑龙江;到广东、西藏、云南各地,行走在外大足人的行囊中,也定然少不了冬菜,冬菜寄托着他们的乡情、乡愁和家乡的味道……
珠溪冬菜产业下一步将致力于创新,努力建立自己的快速食品产业,以更多的优质冬菜向速食、预制菜等领域进军,比如在开发出冬菜烧白、冬菜包子、冬菜面条、冬菜水饺的基础上,与知名度很高的方便面、方便饭、老干妈等快速食品企业合作,制作冬菜牛肉、冬菜油辣子、原味冬菜等调料包,搭乘快速食品的快车。那时大足冬菜定会走出更远更美的风景,走遍中国、香飘世界,已不止是一道菜,更是一种富有历史底蕴、发展前景的文化。
珠溪依托冬菜产业被定位为全农业发展板块“一主两辅”中的“辅”,大力发展冬菜生产企业,支持壮大冬菜龙头企业,组建冬菜农业产业园区,指导成立全区统一的冬菜行业协会;依托珠溪作为冬菜源产地、加工区、销售区的优势,把冬菜合作社打造成中国体系最完整的“冬菜产学研基地”。
大力挖掘大足冬菜故事。让石刻解说员在景区宣讲中穿插冬菜特色产品、冬菜故事的解说;利用新媒体,策划线上活动,通过快手、网红直播带货等形式进行网上传播及销售,创作出朗朗上口的冬菜歌谣。把“冬菜开坛节”打造成为全区具有影响力的农业品牌宣传推荐节会,让“玉滩湖捕鱼节”成为宣传冬菜的有力载体,使此“两节”成为“发现美珠溪、展现珠溪美”的重要窗口。在大足石刻景区特色农产品一条街珠溪店设立“冬菜农产品销售处”,展示和销售冬菜。制作“冬菜宴”精品菜,让大足冬菜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化会客厅”的重要接待菜肴之一。
是的,山水的滋养成就冬菜之乡,冬菜之乡将山水灵气带去更远的地方。
美酒是珠溪的又一张名片,土门、沙坝、大河坝、宝顶山等酒厂的美酒,色泽黄红,性价比高,被誉为珠溪碧水的灵魂。
俗话说好水出好酒、清水酿佳酿。优质水源是酒类生产的关键,珠溪的富硒土壤和纯净水质繁荣了造酒业,上百家酒厂你追我赶,竞相发展,水乡亦是酒乡。其中,最大的酒厂——宝顶山酒厂,坐落在群山环抱的玉滩湖旁,环境优美,树木葱郁,无任何污染源,空气中高含量的负氧离子参与到宝顶山酒的发酵、储存过程中,使酒体香气浓郁、独具特色。
宝顶山酒溯源自唐宋年间,以赵智凤为代表的卓越石刻工匠们在宝顶山佛湾雕塑佛教石刻艺术道场,当时生产力极其低下,工匠们劳动强度极大,为缓解疲劳、恢复体力,他们集思广益,采用当地高粱、大米、玉米等农作物磨碎后蒸熟,利用微生物作用,酿出一种香气扑鼻的液体,饮用后很快消除疲劳。后人在此基础上不断摸索,最终造就了一代琼浆玉液——宝顶山酒。
宝顶山酒经历数十代人的不断努力,在千年传承中摸索,由唐宋时代的粗放式作坊生产到眼下的现代化生产,现代宝顶山酒继承传统工艺,以精选的糯高粱、大米、糯米、玉米、小麦为原料,优质小麦制曲作糖化发酵剂,辅以清新稻壳作疏松剂,经粉碎、蒸煮、糖化、老窖发酵、高温蒸馏、分段接酒、地下库恒温储存三年以上,形成合格基酒;再根据产品特点调制出产品主体香气突出、酒体醇和谐调、绵甜爽净、余味悠长的各类优质产品,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酒厂占地2万多平米,一律现代化标准厂房,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实力雄厚,拥有106口浓香型大曲生产窖池、年产300余吨清香型小曲白酒生产车间、2条50余米全自动室内瓶装生产线、储存原酒上千吨的各类不锈钢酒罐、陶坛及2000平米地下储酒库,年设计原酒能力1000吨,瓶装酒3000吨,是大足唯一拥有浓香大曲酒、清香小曲酒及瓶装酒生产资质的专业酒类生产商,其核心专业技术团队实力雄厚,质量检测高标准化,以确保产品优质。
口感醇厚、甜意淡淡的宝顶山酒,似乎成了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前来珠溪作客者,皆以品味珠溪美酒为乐。
珠溪的冬菜、老酒,正不断焕发出岁月的沉香。
蚕桑高地·远销全球挂面·欧盟免检粉条
我国是举世公认的古老“丝绸王国”,两千多年的中西交往渠道就叫“丝绸之路”。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传统的桑蚕产业已在珠溪歌唱了无数个春秋。洁白无瑕的蚕丝像天女散花,飘飘洒洒在珠溪山野。这是珠溪的“第三朵金花”。
珠溪古有奉珠为宝,今有产业创新。珠溪在新时代继承了传统蚕桑产业的精华,去其糟粕,融入现代化、智能化的饲养及管理,使传统桑蚕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力争早日实现“智慧蚕桑”的目标。目前,按“智慧蚕桑”标准打造的产业园已初具雏形,主要特点是:蚕棚温湿度可调节、可视化操作;小蚕共育室恒温恒湿、传输传感和可视化监控;无人机全覆盖杀虫。珠溪已形成从小蚕饲养、大蚕饲养到鲜茧收购、烘干一条龙服务,综合规模在西南地区首屈一指:建成“桑+”种植示范片2200亩、智慧蚕房4座、西南地区最大的小蚕共育室1座、冻库3900立方米。不仅为珠溪民众提供丰富的就业机会,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使得传统的蚕桑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以珠溪为代表之一的智慧型蚕桑产业,凭借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已成为西南地区蚕桑产业的一颗耀眼明珠,争创现代化蚕桑产业市级示范区的目标即将实现。
中国挂面历史源远流长,如今挂面厂商遍布全国各地,重庆小面驰名全国。大足人特别喜爱面食,把面条当作主食之一,戏言“新的一天就从面条开始”,七成大足人的早餐以面条为主。珠溪的李氏挂面被公认为“面食中的极品”,称得上全球独一无二,因为品质高,味道好,如丝绸般滑爽,只需短短40秒就能煮熟。或许应该归功于珠溪独特的水质和土壤,为其赋予魔法般的特性。
李氏福寿挂面源于清朝光绪年间约1907年,由当时名躁一方的龙水面匠罗以新发创,至今已传四代。其手工挂面的制作多达72道工序,秉承“根植传统绝技,着力创新完善”的理念,在大足乃至川渝地区独树一帜,声名鹊起。其传统绝技的核心在于调和,关键在于主料,要点在于温度。主要生产清水、碱水、盐水、鸡蛋、黄荆叶等优质特色挂面,分宽、中、细三种规格,为确保品质,日限产800斤。百余年来信守“择善而从,先德后商,诚信为本”的宗旨,不使用任何不良食材或添加剂,以营养丰富、清香爽口、细滑柔劲、易煮不糊、糯而不断的特点而名扬中外,远销北美、欧洲、亚洲和国内各地,产品供不应求,甚至“一面难求”。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李氏福寿挂面意欲“以销定产”,正在谋划扩大生产规模,借助国家的大好政策,尽己所能,助力当地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细细的挂面能做到这样的高度,可谓民族手工业之福!
值得大书特书但文字寥寥的是大足区唯一食品出口企业玉龙山食品厂的粉条,如同清晨的露水,纯净而透明,是假一赔十的绿色有机生态食品。出口到“嘴刁”、质量检验标准近乎苛刻的欧盟,是取得免检殊荣的VIP产品!
物产丰富看珠溪
历史上,珠溪的土特产冬菜、白酒、花生、生姜、藠头和母猪壳鱼都十分出名,广销各府、州、县,据传还被唐太宗赐封为贡品。
今日的生产力远非农耕时代可比,水乡丰富的物产,是珠溪打造特色产业高地奉献给新时代的宝珠,田野上的产业如同春日里的花朵,不断结出丰硕的果实,为这片大地带来无尽的生机。
稳住传统粮油产量、端稳民众饭碗,是各级政府的头等大事,谁也不会等闲视之。珠溪农业发展动力强劲,“一主两辅”产业更旺,建成优质粮油基地1.45万亩,油菜2万亩。在此基础上着力构建“一村一品”农业产业体系。扩大“桑+”“稻+”产业基本盘,推动蚕桑产业园二期项目建设,推动小蚕育种室、蚕房建设,完善官仓、玉河蚕桑产业项目建设;持续推广稻虾、稻渔等种养模式,推进“稻虾”养殖1000亩,“稻鱼”农户散养6500亩。在推动冬菜、“桑+”“稻+”“一主两辅”产业格局稳步发展的基础上,持续扩大藠头、花椒、金槐、樱花、水蜜桃、柑橘、中药材、双季地膜花生、黄花、花卉、辣椒的种植规模。
回头说第四朵即金黄色的花——3000亩金槐米茶,不仅是健康的良药,能降血压、降血脂,更是能为女性朋友们带来美丽的美容小秘密。
第五朵是深黄色的花生,既是大自然对珠溪人民的馈赠,更是他们用心培育,使其更加饱满、鲜美的硕果,种植市级花生核心示范片2000亩,同时采用双季地膜方式,使其生产期更长,产量更高。
最后一枝花朵的形状像美丽的水仙花,粉红色,其果实是白生生、脆蹦蹦的可口佐餐品藠头,现种植面积3500亩。
还有火红的辣椒1000亩,鲜香和辣度恰到好处,成就了陈老五火锅底料的厚重,也是珠溪人民餐桌上的小小口福。
与此同时,珠溪十分注重品牌效应,名声响亮的还有“玉龙山粉条”“陈老五辣椒粉”“鑫轩冬菜”“玉博粉条”“贵妃红香桃”等9款名优产品。
珠溪镇主动地积极作为,着力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工艺、线上销售与线下销售相结合,让珠溪“土味”焕发无限“新机”。
现代工业的星火开始点燃
作为传统农业镇的珠溪,聚焦“高质量发展”中心目标,提振发展驱动力,现代工业已经起步,市场主体多元活跃,产业发展稳中向好,现有大型生产加工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3家,区级龙头企业3家;农业专业合作社78个,其中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3个,市级示范合作社2个;家庭农场44个。渝福生态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怡景香苑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成功创建市级示范合作社。
高质量打造的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持续壮大,常态化保障创业园日常服务,为返乡创业“精细护航”。入园企业现有41家,其中规上企业2家,精准引导816名农民工进入园区实现就近就业。同时积极创建市级“四好商会”,像磁铁般吸引商会成员抱团反哺家乡。
入驻的重庆轴中轴贸易有限公司堪称珠溪的“工业之花”,拥有160余台套各型设备,专业生产汽车电机轴,主要为国内大型汽车厂配套。电机轴占国内汽车总装机率15%,即公路上跑的车100辆中有15辆车就是他们生产的轴承,产品在全国份额占比持续增长;部分产品还远销欧美、东南亚。
这家企业以硬件设备为基础,软件实力为后盾,有精湛的工艺加工技术和优秀的生产管理团队,拥有完善的质量管理体制和精良的检测手段。以产品优良、服务周到赢得了客户认可,连续5年被评为“重合同守信用”单位,还被贵阳航空机电有限公司评为“优秀供应商”单位。同时,从最初的自动化转为智能化,现逐渐由智能化转向数字化,不久将全面实现数字化。他们自加压力,以兵工的要求、航空的质量标准,确保在汽车行业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珠溪这片沃土——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历史的河流与未来的希望在这里交汇,古镇焕发换新颜,玫瑰园正吐露芬芳,湿地公园·珠溪水岸已崭新亮相,在“美丽家园”建设的锣鼓声中,这里盛满的青山绿水、城乡烟火,时时让人沉醉、欣喜。
是的,与浩渺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相辉映,拥有珠溪人民的智慧与汗水,珠溪正好是一颗闪耀的明珠。无论是农业的繁花,还是工业的火种,都为他们的未来描绘出美好的蓝图;无论是技术的进步、人才的融汇,都将推动珠溪绽放更加璀璨的光华!
(布谷夫:本名刘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