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A7:大足“两会”特别报道总第411期 >2024-02-05编印

新大足因拼搏而美丽新征程因奋斗而精彩
——2024年大足区政府工作报告摘登
刊发日期:2024-02-05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2023

突出稳进增效、除险清患、改革求变、惠民有感工作导向,聚焦“三篇大文章”,加快做靓享誉世界的文化会客厅、建强链接成渝的“两高”桥头堡。
锚定目标不松劲、不懈怠、不停步,高频高效加强统筹调度,经济运行平稳健康、符合预期。

5个聚力
这一年,我们聚力政治铸魂、党建统领,在现代化新大足建设中迈出坚实步伐。
这一年,我们聚力稳进增效、争先创优,在承压前行中推动经济回升向好。
这一年,我们聚力除险清患、攻坚克难,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中守好筑牢底线。
这一年,我们聚力改革求变、善作善成,在破解瓶颈制约中激发内生动力。
这一年,我们聚力惠民有感、民呼我为,在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中增进民生福祉。

主要指标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1%,高于全市平均水平7.8个百分点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5.2%、其中税收收入增长13.5%

主要成效
科技创新、招商引资、就业创业等12项工作获市政府督查激励,项数和奖励资金均居全市第一。大足锶盐新材料产业园通过市级认定,双桥经开区成功创建重庆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大足高新区获批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区。
“铁腕”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整改土地“非农化”0.5万亩、“非粮化”3.5万亩,恢复补足耕地0.9万亩,复耕撂荒地3万亩,粮食增量综合贡献率全市第二。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制定国企“瘦身健体”三年计划,办理资产资源权证220.4万平方米,处置变现闲置资产32.7亿元,压减融资平台公司11户。探索推进农村“五合一”综合改革,制发全市首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确股证书,成功纳入市级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建设高标准农田11万亩,推动“沉睡”资源变为改革红利。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成功“破冰”,投用国际贸易大厅、海关监管作业场所、“渝采通”跨境贸易服务平台,实现全国通关一体化,试点出口1316票、11亿元,西部陆海新通道货运量增长20%,进出口总额46亿元、增长102.3%。
改造老旧小区92.6万平方米,完成农村旧房整治提升1603户、危旧房改造271户、改厕5000户。新(扩)建大足中学昌州校区等学校6所,新增学位9340个。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国考市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城区空气优良天数322天、列渝西地区第一。

8个抓实抓好
1、抓实抓好“双圈”合作共建,全区域融入、全方位推进迈入新阶段。
把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任务作为“一号工程”和全区工作总抓手总牵引,聚焦互联互通提速、产业协作提质、公共服务提效,推动“双圈”建设走深走实。
2、抓实抓好经济恢复提振,扩投资、促消费、强主体取得新成效。
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推动有效投资扩量提质、消费市场加快恢复、经营主体活力增强,稳住了经济基本盘。
3、抓实抓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业升级、创新赋能实现新突破。
锚定特色产业高地建设目标,落实先进制造业发展“渝西跨越计划”,迭代升级“246”先进制造业集群体系,推动产业加快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4、抓实抓好文旅融合发展,“日月辉映、繁星闪烁”形成新格局。
始终牢记“一定要把大足石刻保护好”的重要要求,持续加强大足石刻保护研究利用,提升大足石刻景区国际化水平,推动龙水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创建,加快建设国际文旅名城。
5、抓实抓好城乡融合发展,城市品质、乡村面貌发生新变化。
统筹推进城市提升和乡村振兴,持续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6、抓实抓好全面深化改革,数字化变革、重点领域改革释放新活力。
突出数字化引领、赋能、撬动作用,推动形成一批实质性、突破性、系统性改革成果。
7、抓实抓好美丽重庆先行区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
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绿色低碳转型、生态保护修复,绿水青山颜值更高、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8、抓实抓好惠民暖心优服行动,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了新提升。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决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2024

务必时刻保持清醒认识,在发展中拼决心、拼干劲,大胆试、大胆闯,不“躺平”、不“休眠”,努力交出让全区人民满意的发展答卷。

做好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六届二次、三次、四次全会和区委三届五次、六次、七次全会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全面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加快建设现代化新大足,努力为全市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节能减排降碳指标完成市级下达的目标任务

重点抓好十个方面工作
全力落实和服务国家战略,持续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

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创造性落实市委“一号工程”,加快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争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先行区的排头兵。
1.推进交通互联互通。
持续推动交通“外联内畅”,加快建设成渝中部交通枢纽。
全面启动成渝中线高铁“大足石刻站”站房建设;全线通车宝顶山至北山快速通道;提档升级镇街快递服务网点、行政村快递服务点。
2.深化区域联动合作。
深入实施“十项行动”、落实“四张清单”,加快文旅协作、产业协同、服务共享。
唱响“点石成金”“资足常乐”品牌;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和资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优化大安农业园区发展规划;建设川渝雕塑共享产业园;加强医保、教育、养老等互通共享。
3.着力稳外贸促开放。
扩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红利,加快打造成渝腹地中小企业外贸集聚区,力争进出口总额达到80亿元以上。

全力扩投资促消费稳增长,持续强化高质量发展支撑

坚持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做好存量文章,用好市场力量,加快形成扩大内需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1.稳步扩大有效投资。
聚焦园区、景区、城区,“有效”精准发力,做深前期工作、优化项目时序,做到有保有压,实施年度建设项目359个。
2.促进消费扩容提质。
以商文旅体融合发展试点城市建设为抓手,强化供需两端发力,持续激发消费潜能。
稳定重点消费,丰富消费场景,营造消费氛围。
3.持续提升招商质效。
始终将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要事”,推动传统招商向精准招引转变。
全年签约投资20亿级项目5个、50亿级项目2个以上,到位资金60亿元以上。

全力推进制造业跨越发展,持续汇聚高质量发展势能

坚持“实业为本、制造强区”不动摇,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三大行动”,加快建设配套成渝先进制造业集群的特色产业体系。
1.实施产业集群迭代升级行动。
聚焦“246”先进制造业集群体系,持之以恒抓龙头带生态,一体推进稳链强链、基础再造、能级跃升。
建强2大主导产业;做优4大特色产业;拓展6大产业新赛道。
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至22%以上。
2.实施存量经济优化提升行动。
聚焦现有企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增强“大足制造”整体竞争力。
推进企业梯度培育,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6家。
推进智改数转网联,实施数字化及智能化改造项目35个。
推进质量品牌提升,实施“五金跃升计划”“专用汽车扩品行动”,支持锶盐、光电、电梯等领域企业主导或参与标准制定。
3.实施科技创新赋能增效行动。
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速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
深入推进“双倍增”,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分别达到210家、1600家以上。
新增发明专利申请300件、授权90件以上,新注册商标1500件以上。
培育工业设计中心10个、快递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项目20个。

全力提升文旅产业竞争力,持续彰显高质量发展特色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做靓大足石刻“金字名片”,加快打造国际知名旅游地、世界知名研究院,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重要联结点。
1.深化大足石刻保护研究利用。
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积极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2.大力推进文化强区建设。
实施“文化产业跃升行动”,加快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投用艺术家小镇、大足石刻中国当代工艺博物馆、大足石刻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园,规上文旅企业达到45家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
3.推动文旅体深度融合发展。
推动“三山两塔”联动开放,实现石门山、石篆山预约开放。
加快创建龙水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启动龙水湖度假酒店建设。
提档升级棠香人家、隆平五彩田园景区。
打造宝顶山化龙湖、棠香人家、龙水湖溜水湾等民宿集群,全域市场化发展特色民宿50家。
整合文旅宣传资源、营销渠道,优化营销奖励政策,全球招募“大足石刻守护人”。

全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

坚持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敢涉深水区、敢啃硬骨头、敢闯激流险滩,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1.推动“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
坚持市场化转型,完善功能定位、增强造血功能,国企利润总额增长5%以上。
完成园区开发区优化整合和机构压减。
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实现全面“脱钩”和国有资产100%集中统一监管。
分类分级制定实施盘活方案,盘活15%以上的可盘活存量国有资产。
2.迭代升级数字化改革。
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进“一网双线”建设。
丰富六大应用系统,全覆盖、全量化梳理核心业务,创新谋划“一件事”场景。
推动城市治理“一网通办”“一网通管”。
3.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扎实开展政务、市场、法治、创新、要素保障“五个环境”提升行动。
升级服务企业专员制度,推行“区长面对面”“政商直通车”,“一企一策”助企纾困。
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等方面推出一批标志性举措。

全力推进以大足石刻文化城为牵引的新型城镇化,持续展现高质量发展新貌

坚持“一中心四组团”向心发展、协调发展,实施“提质、扩容、强核、融圈”行动,以人为本加快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1.加强城市规划统筹。
健全“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推动“一张蓝图绘到底”。
深化功能节点、重点片区规划研究,出台全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
科学编制土地供应计划,实施征地拆迁3000亩,供应土地2800亩以上。
2.提升城市能级品质。
提速大足石刻文化城建设。
统筹做好“留改拆增”“四增三减”。
完善经开区城市功能。
3.增强城市治理能力。
新(改)建城市公厕4座,新增“错时共享”停车泊位1000个、充电桩100个。
深化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打造专业化城市治理队伍。
完成2.7万户老旧燃气管道更新改造。

全力建设巴渝和美乡村,持续稳固高质量发展基础

坚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紧扣“两确保、三提升、两强化”,深入实施“四千行动”,落实落细“5513”创新举措,让乡村全面振兴可感可触、成色更足。
1.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
建成“万头羊场”4个,新发展“稻渔”2万亩、大足冬菜5000亩。
依托智凤、铁山等小微企业园,加快食品及农产品加工园区规划建设。
开发景观农业、农耕体验等农文旅融合业态。
持续开展撂荒地复耕复种,恢复补足耕地8000亩以上,确保粮食安全。
2.提升乡村建设治理水平。
完成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8万亩。
新(改)建“四好农村路”100公里、农村电网100公里。
推进巴蜀美丽庭院建设,深化农房建设全过程规范管理,创建一批示范镇、村、院落。
扩面推广“积分制”“清单制”“院落制”等治理方式,涵养优良乡风民风。
持续开展“五星村庄”评选。
3.增强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推进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行动,加快涉农“三项”重点改革。
加快建设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全域推进农村“五合一”综合改革。

全力建设美丽重庆先行区,持续厚植高质量发展底色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一体推进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乡,构建城乡整体风貌大美格局。
1.绘就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画卷。
严格落实“河湖长制”。
确保城区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20天以上。
完成77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问题整改。
2.构建绿色低碳发展的生态格局。
新增绿色工厂3家。
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2%以上。
新创建“无废城市细胞”30个。
3.巩固多样稳定持续的生态系统。
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行动。
修复治理关闭矿山12公顷,实施河流生态修复49.5公里。
实施森林质量提升1万亩。

全力防范风险守好底线,持续维护高质量发展大局

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积极开展安全稳定“四最”和四个重点问题专项整治,健全完善风险隐患闭环管控体系,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1.坚决防范化解经济风险。
处理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经济风险底线。
2.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持续提升基础安全水平和应急管理能力。
3.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扎实推进平安大足建设。

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1.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
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
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加强妇女儿童、残疾人关爱和权益保障。
2.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投用双桥中学新校区,完成希望小学主体工程,加快推进荷棠小学建设。
加快重庆卫生技师学院一期、重庆健康职业学院二期、重庆工程学院双桥校区二期、重庆资环学院二期等项目建设。
校企共建大足石刻文创产业学院、电梯产业学院。
3.加快建设健康大足。
持续深化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和“县聘乡用”改革。
启动区中医院中医特色重点医院、经开区人民医院二期工程。
建立“一人一码一档”全生命周期电子健康档案。

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将法治政府建设纵深推进。 将高效政府建设抓紧抓实。 将服务政府建设全面加强。 将廉洁政府建设贯穿始终。
文字整理:新渝报记者 熊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