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记者栗园园
1月10日,记者从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拿到一份最新数据:2023年,该县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9494元,同比增长15.89%、增速居全市第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15185元,同比增长16.8%;收入最低户人均纯收入8014元。
“这一年,我们坚定不移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确保不让一个群众掉队,乡村呈现产业兴、百姓富的欣欣向荣景象。”石柱县相关负责人表示。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石柱在这份“答卷”背后付出了哪些努力?近日,记者进行了采访。
守牢防返贫底线
去年,石柱脱贫人口收入低于1万元的农户从2022年的376户1104人下降至24户67人
1月11日上午,石柱县沙子镇鱼泉村,村党支部副书记谭小蓉趁着空闲,再次来到村民谭文明家。
“今天感觉咋样?需要我帮你从街上带点啥东西不?”一进门,谭小蓉就问道。
谭文明曾是贫困户,谭小蓉彼时是他的帮扶干部。2020年,通过享受“两不愁三保障”各项政策,加上种了几亩魔芋、养了几桶中蜂,年收入2万多元的谭文明成功脱贫。
但2022年10月,谭文明肾上一些老毛病复发,住院了。
“我们第一时间进行排查,‘两不愁三保障’医疗这块要跟上;收入方面,考虑到出院后一段时间他干不了农活,立马就给他安排了公益性岗位。”谭小蓉说,为了让谭文明在出院前享受到相应医疗政策,村干部在10天之内整理好相关资料,把他纳入脱贫不稳定户。
去年,谭文明收入达到10757元,达到相应标准。
“他身体情况不稳定,时好时坏,我还是经常来看他,有什么问题的话好及时想办法解决。”谭小蓉说,不仅仅是谭文明,根据县上“6543”工作法要求,村里每天都要对重点人群进行监测,遇到情况就及时向上级反映。
“6543”工作法是石柱县去年印发的防返贫监测帮扶工作法,即明确县领导、行业部门、乡镇党委书记、乡镇分管领导、村支书、村网格员六级工作责任,建立“领导下访、干部走访、外出电访、老师家访、医生随访”五访机制,深化行业数据预警、低保核查、民主评议、复盘认定4个环节,实施结对帮扶、政策帮扶、定向帮扶3项举措,通过工作机制闭环,推动县、乡镇、村、户四级信息互通、工作联动,切实做到预警及时、帮扶精准、责任明晰和监管到位,及时发现和化解存在的风险。
通过层层帮扶,去年,石柱县脱贫人口收入低于1万元的农户从2022年的376户1104人下降至24户67人。
积极发展“三色经济”
全县种植中药材面积超31万亩、调料作物12万亩、生态果蔬36万亩,产业基本实现在家农户全覆盖
要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从根本上讲还要靠产业带动。
去年,石柱县在以辣椒为代表的“红色”调味品、以黄连为代表的“黄色”中药材、以莼菜为代表的“绿色”果蔬“三色”特色优势产业上持续发力。
近日,在黄水镇的黄连交易市场,连农和黄连经销商都密切关注着市场价格波动,争取在最理想的价格交易。
“现在银行的信贷政策好,我肯定是看准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重庆旺隆黄连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彭平安说。
作为黄连经销商,彭平安跟连农打交道已有20多年,他坦言自己最怕的就是黄连市场流通不畅,导致价格发生大的波动。
“在2020年,黄连价格就曾经从每公斤130元掉到90元。”彭平安说,原因在于经销商资金普遍紧张,“我们手头没得钱收黄连,黄连在连农手里囤起了,黄连的价格越来越低。”
当时,石柱县迅速发动金融机构为企业放贷,助力产业发展。彭平安记得,不到半个月时间,银行放出的3000万元贷款迅速让黄连交易重新“活”了起来。
近年来,石柱县持续推动金融助力黄连产业发展,探索出多种信贷模式,及时缓解连农及经销商的资金需求,助力黄连产业发展。“我去年就在黄连市场的信用担保下,通过建行石柱支行贷200万元,解决了资金周转难题!”彭平安说。
与此同时,石柱不断完善集辣椒“科研、育苗、种植、加工、销售”五位一体的全产业链,加强罐装莼菜、莼菜面条、莼菜饮料、胶原莼露等特色绿色产品的开发,持续推动“三色经济”提质增效。
去年,石柱以黄连为代表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超31万亩,以辣椒为代表的调料作物达12万亩,以莼菜为代表的生态果蔬达36万亩,产业基本实现在家农户全覆盖,带动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招商引资促振兴
目前,共有431家民营企业在石柱实施兴村产业项目488个,实现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增长41%
湖畔观光小火车、咖啡吧……近日,记者在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桥头镇发现,几项新业态的出现,让桥头镇旅游经济变得更加丰富。
“因为进驻得早,不知道发展态势究竟如何,去年只是试水,投了300万元,打算观望一下。”在露营基地的茶水吧里,讲起一年多来的发展历程,业主袁权说,“目前我在桥头镇的总投资已达到1000万元,未来我还要追加1000万元,争取打造滨湖康养小镇4A级旅游景区!”
袁权的发展信心源自桥头良好的发展态势。近年来,桥头镇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提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思路,同时结合“万企兴万村”广发“英雄帖”,邀请社会各界力量加入到桥头建设之中。
返乡能人在村里办民宿,福建商人来此建服装厂,石柱一知名农业企业来此发展脆红李产业,市餐饮商会多家企业陆续入驻……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当地以市场化手段让企业在发展中“唱主角”,有效避免了政府“唱独角戏”的局面。
近年来,通过大力招商引资,桥头镇吸引社会资本实际投资突破5000万元,引进企业超60家,餐饮、民宿呈现集聚效应,旅游人气、接待能力大大提升。
桥头镇的实践,是石柱以“万企兴万村”助力乡村振兴的缩影。
近年来,石柱坚持以市场主体助推发展,科学制定产业规划,确保企业投资意向与产业发展规划高度契合,落实“点单式配套、专班式服务、需求式补链、全程式参与”机制,让企业愿意来、能落地、留得住、发展好。与此同时,完善保底分红、收益分成等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户增收。
目前,共有431家民营企业在石柱实施兴村产业项目488个,实现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增长41%、户均增收超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