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综合总第391期 >2024-01-10编印

大足石刻文化育新人
刊发日期:2024-01-1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正在进行的大足石刻艺术版画特色课。

正在进行的大足石刻艺术版画特色课。

  

□新渝报记者谭显全文/图
  近年来,大足区宝顶镇实验小学全面实施石魂教育,坚持“开悟启智、育人向善”的办学理念,通过大足石刻文化传承教育,引领家风家教,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将学校建设成全国第三批乡村温馨校园、留守儿童的幸福家园。

文化引领破解
留守儿童教育难题
  “学校突出文化育人价值,破解留守儿童思想教育难题。”宝顶镇实验小学校长刘圣萍说,学校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家长陪伴缺位等突出问题,顺应其成长规律,关注其学习需求,以“石魂文化”为主题,通过有趣的课程、丰富的文明实践活动引领留守儿童求真求美,向上向善。学校开设石刻小导游、石刻剪纸小能人、石刻艺术版画等石魂特色课程,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让儿童从大足石刻文化熏陶中学会感恩、孝善、敬畏、仁爱、担当和坚持。
  近日,市区来宾到宝顶镇实验小学参观,学校石韵舞蹈队表演了舞蹈《石魂沁莲》,石魂之声合唱团演唱了《我是大足娃》《朋友,请来大足游》,少先队大队长刘梦为来宾介绍了课外实践作业设计研究课题组的实践成果,值日馆长谭佳玲、陈宇彤介绍了自己在石魂书吧自主认领岗位、自主管理的工作情况,国梁班的肖雨、夏雨相声再现牧牛图中的吹牛场景,年仅六岁的张子骞、王宇诚也争着为来宾介绍栋臣班的班名故事、讲解父母恩重经变相中的“推干就湿恩”。孩子们自信大方的表现、童真童趣的表演,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受到了来宾的赞赏。

校家社协同育人
弥补家庭教育缺失
  “培养一个儿童,需要整个社会。”刘圣萍说,“目前,学校已建立‘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弥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
  学校开门办学,主动联通社区、链接社会,争取各方支持,探索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破解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支持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一是争取大足区教委和宝顶镇政府支持。重启居善楼,为留守儿童寄宿管理争取经费保障,提供免费船只、开通乡村巴士,解决出行交通不便的问题,解决家长后顾之忧。二是吸纳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大足石刻儿童解说教学实践基地,大足区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校,在校建设大足区图书馆分馆,为文化传承教育提供专业支持,让儿童有机会看见更辽阔的世界。三是发挥身边榜样作用。革命烈士唐赤英、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郭相颖、非遗大国工匠刘能风、党的二十大代表陈卉丽等大足本土名人都成为思政课程中的榜样人物,为留守儿童成长注入榜样的力量。

点燃孩子梦想
成就家庭希望
  学校还搭建了展示锻炼平台,让留守儿童走向大足“春晚”、中法儿童合唱交流等不同的展示锻炼平台。
  “大足石刻所蕴含的传统文化、道德伦理和人文精神,为现代家庭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刘圣萍说,学校以此为契机,弘扬石魂文化,引导童心传石魂,让家庭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学校还通过培养石刻小导游,做靓石魂教育品牌。如今,石刻小导游品牌已产生较大的影响,石魂教育文化育人模式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认可。2023年,学校承办了“首届石刻小导游邀请赛”活动,增强了儿童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使命担当,带动了更多儿童加入到大足石刻文化宣传队伍之中。
  “我们将继续加强对儿童的思想引领和文化引领,继续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让石魂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暖万家的大足教育成就每一个儿童的梦想。”刘圣萍对学校的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