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综合总第389期 >2024-01-08编印

陈卉丽:坚持热爱培养更多年轻人投身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
刊发日期:2024-01-08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新渝报记者张玮熊敏秀
  1月3日,来自安岳石窟研究院工程技术科的黄可来到大足石刻研究院报到,接下来的一年时间,她都将在这里跟随保护工程中心主任陈卉丽学习。
  黄可是昆明理工大学结构工程专业的研究生,也是川渝青年人才互派培养项目中到大足石刻研究院学习文物保护的第一人。看到朝气蓬勃的黄可,陈卉丽不禁感叹,“希望有更多‘守得住寂寞,练得好功夫’的年轻人加入我们的行列!”
  择一事终一生。从青丝到华发,从文物讲解员到修复专家,从举世闻名的千手观音到如今从未对外开放的舒成岩摩崖造像,陈卉丽数十年如一日,扎根文物保护修复一线,带领团队承担起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75处5万余尊造像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将文物保护修复当成自己毕生的事业追求。
  文物修复需要不断接续与传承,老一辈有成熟、宝贵的经验,年轻一代会使用更多的科技手段,继承传统并采用新技术,才能让文物有限的生命得到更好的延续。所以,陈卉丽认为,当前她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自己几十年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
  从事文物保护修复工作,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呢?
  “热爱,是坚持的最大源动力。”陈卉丽坦言,她并非科班出身,却在文物保护修复一线坚持了30年,最重要的就是内心对文物、对大足石刻浓烈而深沉的爱。特别是看到修复后的文物恢复健康时,内心就会涌动一股无以名状的民族自豪感,“这种自豪感会全部转化为我工作的动力与热爱。”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文物修复师,在她看来,需要储备大量的文物保护修复的相关知识和高超的实践修复技能,更重要的是对文物有一种敬畏之心,还要特别耐得住寂寞。
  为了培养文物保护修复的后备力量,陈卉丽以“师徒传承制”的方式帮助年轻人积累经验,快速提升能力。
  阮方红是保护工程中心最年轻的一员,201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她笑称自己是陈卉丽的“追随者”。
  “来大足工作前,我就听说了陈卉丽主任的故事,她对文物保护的深情和执着给予了我不少力量。”阮方红说,在保护工程中心,陈老师手把手教她修复文物,让她深切地感受到做这份工作需要脚踏实地,青年一代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担子挑起来。
  主题教育期间,陈卉丽想着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培养锻炼一下中心的年轻人。2023年9月,她将调研课题《关于南方潮湿环境石窟本体保护——大足石刻造像本体保护探究的调研报告》确定后,便带着由刘小雨、阮方红等6名以中青年为主的队员,深入实地调研。
  技于指间,俯仰千年。59岁的陈卉丽依然没有停下追求的脚步,她说,人生要做自己热爱的事、有意义的事,将技能、方法和理念一棒一棒地传承下去,培养更多年轻人投身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