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记者申晓佳
12月27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六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2022—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解读新闻发布会在重庆市新闻发布中心举行。“六江”生态廊道主要包括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长江、嘉陵江、乌江、岷江、沱江和涪江的干流沿线区域,总面积约3.51万平方公里。川渝相关方面在会上表示,将打破行政界线和部门分割,共同保护这一天然纽带。
为何要专门为六条江出台一个规划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扈万泰介绍,“六江”生态廊道是连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天然纽带,具有水土保持、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保持生物多样性、提升碳汇能力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串联成渝地区双核及46个重要节点城市,区域内人口密度大,保护任务重。
他表示,“六江”生态廊道建设着眼提升川渝两地跨区域、跨流域协同治理的能力,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的重点工作任务,是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的具体行动。
怎么建设“六江”生态廊道?《规划》提出,要建立涵盖江心绿岛、河流湿地、峡谷、湖库、珍稀动植物等5大类共180处重要生态资源保护名录,协同划定生态保护区、生态修复区和生态合理利用区,统一生态廊道分区管控制度。建立和完善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探索制定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同时,突出生态廊道“带状”空间分布的特性,分流域明确长江、嘉陵江、乌江、岷江、沱江、涪江6条生态廊道建设目标及任务,显著改善流域人水关系。
要保护也要发展。《规划》明确,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集群,推动天然食品、竹木产品、道地药材、矿泉水、天然纤维等特色生态产品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培育巴蜀地域特色生态产品知名品牌和地理标识,打造乌江百里画廊等一批文化旅游精品路线,探索三峡绿色发展新模式。
打破行政界线和部门分割合力推进治理
值得一提的是,“六江”生态廊道建设是跨省域、跨流域的一体化保护修复工作,目前全国尚无成熟经验可供借鉴。为此,川渝将系统完善相关制度机制,切实保障规划落地实施。
比如,川渝将建立健全科技合作机制,积极整合川渝两地科研资源,共建专家库和技术支持团队,联合开展突出问题和关键技术研究,推动全流域科学治理。
发布会上,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省自然资源总督察徐志文表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川渝将《规划》的完成期限确定为2035年,这与国家规划建成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时间节点高度一致。
并且,川渝综合考虑生态系统整体性和自然地理单元完整性,打破行政界线和部门分割,以流域为规划基础,协同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水陆地,分流域明确生态廊道建设主攻方向,系统推进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要素综合治理。
徐志文表示,下一步,要健全完善综合性重大工程协同管理机制,大力调动社会资本和社会各界参与生态修复的积极性,将工程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加快推动互联互通的监测监管信息化平台建设。
力争打造全国跨区域生态廊道共建示范样板
《规划》还统筹部署和实施川渝毗邻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城镇生态品质提升、乡村生态治理、河湖综合治理、自然灾害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质量提升、支撑体系建设等8大行动计划和21项重点工程。
其中,川渝毗邻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行动计划,包括长江干流、嘉陵江干流、涪江干流3项川渝毗邻地区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力争打造全国跨区域生态廊道共建示范样板。
记者了解到,今后,川渝两地将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六江”生态廊道建设,并引导公众参与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投资、设计、修复、管护等全过程工作,提升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