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要闻总第370期 >2023-12-11编印

明年春天,大足石刻将“飞上云端”
刊发日期:2023-12-1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重庆日报记者李晟
  端庄典雅的观音、精美绝伦的壁画,精致繁复的彩塑,仿佛都近在眼前,触手可及;漫步在意趣盎然的林间小道,一日之内遍览宝顶山的四季美景,在风花雪月中体验千年一瞬……借助数字技术,大足石刻将“飞上云端”,让游客足不出户就能感受世界文化遗产的美。
  12月9日,在大足石刻数字展示中心举行的“遗产活化:历史与现实的有机互动”文化遗产论坛上,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蒋思维作了题为《数字化与大足石刻》主旨报告。
  在报告中,蒋思维透露,2024年春季,大足石刻数字化建设将迎来最新成果——“云游·大足石刻”一期工程正式上线。首批“乘”网络飞向全球的,是大足宝顶山的造像。

1万余尊造像有了数字“身份证”
  “如今我们正在对首批22处大足石刻里的中小石窟进行数字化。”在主旨报告中,蒋思维介绍,他们正通过数字技术,对文物进行三维测绘,以形成数字档案进行资料留存。
  “20多年前,我们如果要为石刻建档,皮尺、铅笔、橡皮一个都不能少,手绘是唯一的办法。但是,众所周知,手绘出来的数据,必然有误差,最关键的一点是,手绘无法全方位展现造像的实际艺术价值和美感。”蒋思维说。
  近年来,随着各种各样的数字测绘仪器的诞生,为大足石刻留下全面的、准确的、真实的信息,成为了可能。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与多基线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技术。
  作为测绘领域的最新技术手段,这一技术能够快速、完整、高精度地获得原始测绘数据,重建扫描实物,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单点测量方式,从而也开启了大足石刻现代数字测绘的新局面。
  蒋思维说,为大足石刻造像的数字化工程,从2013年4月正式开始。10年时间里,专家们通过三维激光扫描、卫星遥感、无人机倾斜摄影、多基线近景摄影测量、虚拟建模等技术,采集石窟本体信息、石窟依存环境和地形地貌等数据信息。
  截至目前,大足石刻已经建立了宝顶山大佛湾、小佛湾、北山136号窟等部分龛窟、石门山、舒成岩、妙高山等在内的1万余尊大型造像数字档案。也就是说,这1万余尊造像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数字“身份证”。
  而等到正在进行的中小石窟的数字化工作全部完成,大足石刻将在虚拟世界里获得新生。

从崖壁上“搬”向世界
  把崖壁上的造像搬到世界各地进行展览,这看似玩笑的一句话,如今已经变成现实。
  蒋思维说,目前,借助数字技术,大足石刻研究院早已将单尊造像,从崖壁上复制到展台之上。
  这种复制,不是虚拟数字化呈现的,而是借助3D打印的“精确”之手,依据数字技术提供的真实数据,1:1还原而成。
  通过这种方法,大足石刻精美绝伦的造像真正从崖壁上“飞”出,走向全国各地的博物馆之中。
  而如今,经过多年发展,大足石刻已经实现了从单尊造像复制到大型龛窟整体复制的跃升。
  蒋思维说,近年来,大足石刻采用行业最先进的高精度三维激光扫描、摄影测量、360度全景等技术手段,开展了北山第245号龛三维数字化与3D打印复原工作。
  借用数字技术,专家们为这个龛窟构建了高清精度彩色三维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按原尺寸进行等比例的3D打印复制,得到高保真复制品。
  这件复制品在最大程度还原文物原貌的同时,还具有拼装、拆卸、运输便捷、快速等特点。也正是因为这些特点,大足石刻北山第245号龛被先后“搬”进了金沙遗址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南山博物馆、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地展出。

明年春天将上“云端”
  只需动动手指,便可身着清秀雅致的汉服,穿越千年历史,近距离感受南宋石刻艺术的庄严肃穆、恢宏壮美。
  蒋思维说,明年春天,大足石刻研究院“云游·大足石刻”一期工程将正式上线。该项目以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为蓝本,通过大规模数字采集与实景建模,融合云计算、实时渲染、数字人、AIGC等前沿技术,深度还原大足石刻这一唐宋石刻美学的旷世之作,以跨越时空、高度沉浸的体验方式,为文旅产业带来一次前所未有的数字创新。
  逼真,是“云游·大足石刻”的一大特点,为了真实为网友们呈现大足石刻的美景,项目利用高精度数据采集设备配合无人机取景方式,在不对景区及文物造成任何损害的前提下,对大足石刻景区地形地貌、摩崖造像,及大足石刻博物馆馆藏文物,进行毫米级三维数据扫描和1:1数字孪生建模还原。
  为给游览者带来沉浸式真实感受,“云游·大足石刻”还以当前最先进的UE5引擎实时渲染,通过全场景视觉和实时光线追踪等技术,在8K超高精度的画质中,呈现出毫米级高保真细节、无与伦比的光影效果和高度真实的材质表现。
  而实时天气系统的加入,让游览者不仅能在电影级场景中深刻感受大足石刻这一历史瑰宝,更能感受到大足石刻一年四季的变换,甚至欣赏到罕见的雪中大足石刻美景,为游览者带来一场线上数字游览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