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看重庆总第367期 >2023-12-06编印

改田改土让杂碎地变良田沃土
万州引回100多户村民返乡种地
刊发日期:2023-12-06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重庆日报记者彭瑜
  冬日暖阳普照,耕地平坦开阔。陈立均双手掌握着遥控器,前方“呼呼”直响的无人机,正将一粒粒油菜种子撒向翻修一新的土地。
  一年前,陈立均还是跑白土镇到万州的中巴车司机。如今,他回村当上农民种上了地。陈立均所在的白土镇,距离万州城区有90公里,地处海拔900—1300米的高山地带,土多田少,田块小,不规整,是万州区农业基础比较薄弱、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的乡镇。
  记者了解到,白土镇像陈立均一样返乡种地的大户有100多人。白土镇为啥这么有吸引力?陈立均坦言,“高标准农田整治让种田有了赚头,所以大家就回来了。”

杂碎地变成了良田沃土
2022年,万州区将白土镇万亩土地纳入首批高标准农田整治范围,要求在当年稻谷收割后到第二年插秧前完成建设工程。
  “时间紧、任务重、施工难度大。”白土镇党委书记夏洪远介绍,万亩土地涉及5个村2860户村民,通过“改大、改水、改路、改土”实现“宜机宜耕、能排能灌、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目标,肯定会打破地界、影响面积。“但意外的是,群众都很支持!”
  在人头村党总支书记张良昌看来,高标准农田整治之所以推进顺利,多少受到人头村土地整治项目的启发。张良昌告诉记者,人头村平均海拔1200米,多是沙土泥,透水性好,非常适合种植烟叶。但最大的问题是,全村500多户村民的耕地分散,大小不一、排水不畅,有的一家耕地分散到十几个地方,生产成本高,劳动强度大,随着村民年龄越大,耕种越发力不从心。
  从2015年开始,人头村开始推动土地整治。正如夏洪远担心的一样,绝大多数村民反对取消地界的做法。但张良昌硬是带着党员干部顶着压力,整治了1000亩土地,建起了机耕道、完善了蓄水池,让农户的耕地都调整集中到了一块,最终催生出43户烟叶种植大户,平均每户年收入达17.5万元,同时带动周边560余名村民就近务工就业。
  “示范引领,带动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白土镇党委副书记张梅花介绍,去年,高标准农田改造先后实施了田块整治、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智慧农业等工程,既实现了“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又充分利用边坡空地增大了有效栽种面积。她兴奋地说,“原来贫瘠、杂碎的9200多亩耕地变成了10200余亩旱能灌、涝能排、耕作便、产量高、效益好的良田沃土。”
  据统计,近年来,白土镇通过烟草、农业农村委、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部门先后实施整治耕地累计达3.4万余亩,其中稻田2.2万亩、土地1.2万亩,极大改善了全镇土地耕作条件,每亩稻田的流转费也从150元左右提高到650元左右。

农业公司和大户“抢”地种
  白土镇所在的七曜山脉夏季温热,稻谷能够充分吸收阳光和营养;随后凉爽的秋季又有利于稻米成熟和口感提升;加上土地富含硒等微量元素,当地盛产的高山大米米粒皎莹饱满,散发着清香气味。
  “这米每斤卖到了四块钱。”午饭时,记者接过陈立均盛上的米饭品尝,口感润爽绵软,咽后还有回味芳香和一丝甜感。他夹起米饭告诉记者,“我们就是冲这个回来的!”
  陈立均开了10年大巴车,手头也有了些积蓄。见白土高山大米行情不错,早就有了转行种田的念头。但过去耕地贫瘠零碎,道路、水渠等都不完善,一直未能如愿。
  今年初,村里高标准农田改造刚结束,陈立均就与弟弟、叔叔一道流转了600亩农田,第一季种植就收获了50万斤稻谷。
  不只是农田,改造出来的土地也成了“香饽饽”。去年,人头村刚整治出500亩地块,远在南京的向立就回村流转154亩,搞起了烟叶种植。
  向立在南京打拼30多年,也有了自己的印刷厂。现在,他将印刷厂交给兄弟打理,自己回村投资40多万元专心种植烟叶。今年,向立的烟叶创收63万元,同时支付给村民的工钱达31万元。
  “全镇返乡种地的大户有100多人。”白土镇镇长向建兵告诉记者,不只是外出务工的村民看中了回村种地。万州区供销合作社下属的宜稼欣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完成白土镇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后,随即与各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参与3300亩稻田的生产经营管理。他说,“公司带动,高标准农田走上了规模化、专业化发展道路。”
  随着村民种地积极性提高,白土镇还创新土地流转、退出机制,推出灵活机动的“储备田”制度,常态化保持一定数量的土地和农田归集体耕种,随时满足如向立一样返乡的村民有田耕、有地种。

多样耕作方式带来多份收入
  在白土镇,种地为啥这么有吸引力?陈立均告诉记者,因为土地耕作条件好了,上半年栽水稻、下半年种油菜,一块田地有了两份收入。这不,水稻收割后,他们正播种600亩油菜。
  “今年,全镇将轮作油菜4000亩,其中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片2000亩。”白土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杨志勇称,高山大米与油菜、蔬菜轮作,不仅提高冬季闲置土地利用率,还能改善土壤墒情,减少病虫害发生,改善土壤肥力,更有效缓解农村劳动力不足、种粮效益不高等矛盾。他说:“现在,水稻亩产从之前的40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以上,水稻、油菜轮作亩纯收益从150元提高到400—600元,真正实现了节本增效。”
  除了稻菜、稻油轮作,早在2016年,重庆三峡职业学院联合大林村水稻专业合作社共同实施“稻鱼共生”特色产业项目,建起350余亩“三峡稻鱼综合种养”核心示范区,成功创建“三峡稻鱼米”“三峡职院稻田鱼”等特色品牌,成为万州烤鱼供应基地,稻鱼米每斤卖到18元、稻田鱼每斤售价15元。
  2019年,“产教扶贫‘稻鱼共生’促攻坚”项目获评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优秀成果奖。如今,白土镇“稻鱼”立体综合种养面积达1000亩,亩产水稻450公斤以上、收获生态稻花鱼50公斤以上,亩纯收益可达1000元以上。
  “农田能轮作,地块一样可以套种、轮作。”大林村70岁的张帮平流转了25亩地。每年9月,他把烟叶收割后又种上大白菜。一年下来,一亩烟叶可以卖4200元,行情好时每亩大白菜能卖近4000元。他坦然地说,“即便行情不好,白菜还可以喂猪牛羊,就是烂在地里也可以做肥料。”
  张良昌说,全村1600亩烟地轮作蔬菜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但白菜销售行情不稳定,今年试种了4.5亩榨菜,亩产1600斤。他说,万州有榨菜厂,销售问题解决了,打算明年全村大面积轮作榨菜。
  “盘活土地资源,做足土地文章。”夏洪远称,高标准农田改造,既保护了耕地、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又实现了产业的提质、增产、增收。现在,白土镇正推进高山粮油示范基地、稻鱼综合种养示范基地、高山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重庆“十大好吃大米”种植基地等建设,同时借力高山气候、人头寨景观、红色文化等旅游资源,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