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大观/美术总第364期 >2023-12-01编印

凿石留迹
——大足宋代石刻中的五金元素
刊发日期:2023-12-0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宝顶山地狱变相厨娘。胡登耀摄

宝顶山地狱变相厨娘。胡登耀摄

石篆山志公和尚龛。李小强摄

石篆山志公和尚龛。李小强摄

图片1

图片1

多宝塔第60号龙树菩萨龛。
  (据《大足石刻全集》)

多宝塔第60号龙树菩萨龛。   (据《大足石刻全集》)

  

□李小强北山摩利支天龛左壁持兵器金刚。李小强摄

  长期以来,考察大足龙水“小五金”的专家,在了解明清之前的“小五金”发展情况,一半以上的材料都需要大足石刻支撑,尤其是宋代时期是大足石刻的鼎盛时期,其间蕴含有较多相关元素。
  现结合宋代石刻造像和铭文有关情况,略抒拙见如下。其中,尤其是大足宋代石刻中器具最能体现五金元素。
  在生活用具方面。宋代的社会生活已经离不开五金的参与,如今天龙水小五金具有代表性的五金产品菜刀、剪刀、锁具等,就在当时石刻中表现较为丰富。菜刀出现历史甚早,在宋代大足有一例出现,在宝顶山大佛湾第20号地狱变相中,刻有面容清秀的厨娘,左手握猪嘴,右手持刀,在前方的案台上,刻一首、身分离的猪。家庭生活的砍柴用具——斧,也有出现,如在石门山第8号孔雀明王窟中,有莎底比丘砍柴被毒蛇咬伤在地的形象,在其身旁,刻有砍柴所用的斧。有了食材和刀具,自然铁锅是免不了的,此时期雕刻有一些油锅应可以证明。宋代大足石刻至少遗存有3把剪刀,在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刻的石篆山第2号志公和尚龛中,在志公左手腕处,悬挂有一剪刀,长达0.37米。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开凿的北山第177号窟、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开凿的佛安桥第10号三教窟中,亦有志公和尚,在其持的手杖上部,刻有剪刀。剪刀至迟在西汉时期就有出土实物,唐代就非常普遍,正如贺知章“二月春风似剪刀”即可体现,至宋代大足,剪刀无疑是世人家庭中必不可少的器具。在此时期地面和低下石刻文物中,雕刻有大量的门,因为多数在门正中站立侍者像,遮挡住了挂锁位置,故少见有锁具的图像。不过,在宝顶山第20号地狱变相阿鼻地狱的铭文中,就直接提及“铁锁”。在古代,秤和秤砣是市场交易必不可少的器具,早在公元前700年前湖南长沙一楚墓中,就出土有各种精制的砝码、秤杆、秤盘、系秤盘的丝线和提绳等。大足南山第5号三清古洞的黄道十二宫题材中,天秤座刻一圆环,外径0.4米,内径0.26米,刻一方形木架,悬秤1具,可辨秤杆、提绺、秤砣等组合情况,之外,还在宝顶山地狱变相,以及前述石篆山、佛安桥志公和尚龛中,也有秤的图像。
  在佛道中人的用具方面。大足宋代佛教、道教石刻众多,可见当时寺院道观较为兴盛。在这一方面,也有较多涉及到铁器生产的图像。僧人的用具中,就有锡杖、钵、钟、铃、戒尺、剃刀等可以佐证的图像资料。其中,锡杖在石刻中较多,根据其上面的环,主要有六环、十二环两种,宝顶山千手观音龛中的六环锡杖就有1.03米长,地狱变相中地藏菩萨侍者所持的通高2.48米,杖首呈葫芦形,套二小环,在顶端上还刻有一发出桃形火焰纹的宝珠。剃刀是僧人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在大足北山第176号弥勒下生经变窟(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中,有一组图像,中间坐一像,光头,左侧刻一像,其一手抚摸坐像肩膀,一手持物(残坏),右侧刻一像身着袈裟,双手在胸前持盘。这组像,表现的是佛经记载襄佉王闻佛法之后,回去便立太子为王,将很多的珠宝赠送给了剃头师的这一剃头场景。该图也是古代僧人剃头过程的再现,可惜左侧像手中持物残坏,不可辨识,应为剃刀的可能性最大。北山第168号五百罗汉窟内,有手持戒尺的几身罗汉像。同时,佛道中人和世俗中人皆喜好上香,在此时期有大量的香炉图像,其中,尤其是长柄香炉最多,完整的一套长柄香炉由炉身、炉柄、顶盖以及装香的香盒组成,此在宝顶山石窟中得到了生动、全面的展现,仅在大佛湾中,至少保留有6件长柄香炉,它们既可以作为供养的器具,也可以作为引导的器具,还可以在千手观音手臂中作为法器。这些雕刻大多接近圆雕,具有实物价值。但是这里有个疑惑,唐宋时期的长柄香炉的材质大多为铜,铁质的稀少,但是,这也对大足一地冶炼技术提供了参考。这些佛教造像中出现的用具,部分也在道教石刻中出现,如南山三清古洞中心柱外侧的天尊赴会图中,就有手持铃、铎的侍者。
  在兵器方面。大足宋代石刻兵器雕刻众多,诸如剑、刀、鞭、戟、矛、锏、斧以及盾牌等,大多为侍者或者护法神像手中所持,这些雕刻实物,可以说是古代的一个兵器库。但是,其间有个问题,那就是不一定石刻中有的兵器,在大足一地就有所生产,这得要解决两个因素,一个是在大足一地宋代驻军的史事,据《宋史·太祖纪二》记载“乾德三年(965年)九月壬申,诏蜀诸郡各置克宁军五百人”,又,《宋史·兵志三》记载昌州有步兵,其名为克宁军。这一点,从大足宋代石刻的铭文可见,出现在北山第137号维摩诘经变相,该幅线刻图在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翻刻在北山,参与捐资的就有“昌州克宁十将文志”,可见当时昌州有驻军,这自然也为兵器生产提供了销路。当然,除了兵器之外,还有军戎服饰亦相应有所生产。另一个问题,就是是否大足兵器运输到外地战场,这一可能性很有可能存在,不过,还需要史料加以具体佐证。
  除上述之外,还有铁生产的一些其他器具,如在石刻中出现有较多的乐器,其中的铙、钹等就需要铁。又如,下文提到的铁匠刘杰捐献的铁索、宋墓中常出土的棺钉、地狱变相的铁轮等,都是与五金元素有一些关联。
  另外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雕刻这些石刻的工具,今天,大足石雕的工匠们使用的一些铁质工具,可以参考,其中包括铁锤、錾子、刻刀等,而且这些器具,根据雕刻对象的大小和不同细节部位,同一种器具,又有大小不一的形制。这些器具,在当时的工匠们应是作为基本使用的雕刻工具。
  今天虽然我们见不到当时工匠们使用的实物,但是在石刻中有一例造像尤其值得一提。多宝塔第60号左侧造像龙树菩萨龛中,有一则题记,记载在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当时住在昌州大足县玉溪井的铁匠刘杰,和他的妻子杨氏,自从营造多宝塔以来,就开始协助修建,其中包括施舍一条重达三十斤的铁索。在修建这龛龙树菩萨像时,还募化云水镇一位住户的铁索三条。在该龛中的左边下方,还有这位捐资者刘杰的形象,他头戴巾,双手在胸前合十而站立。
  从上述这些以日常生活用具为主的器物考察,就可见在宋代大足一地,以铁作为主要材质的器具,尤为丰富多彩,自然,“小五金”的生产,在当时这个氛围之中也是较为繁荣。可以这样说,大足宋代石刻中的五金元素史料,体现出当时大足一地铁器生产的多样化,为其后大足小五金的繁荣奠定了基础。